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威尔逊政府阻止苏俄退出一战的政策探析

发布时间:2021-09-28 16:00
  1917年3月,当一场具有空前规模的世界战争正在激烈进行时,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了。但是,新成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顾人民反对,一意孤行地继续战争。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在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人民进行了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并满足俄国人民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渴望,苏维埃政权决定退出帝国主义战争。苏俄的这一设想招致许多协约国家的反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 20世纪以前,美国的外交政策始终倾向于孤立主义。进入20世纪后,随着国力日益增强,以欧洲为重心的国际旧秩序逐渐瓦解,美国决策者们体认到了美国在世界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伍德罗·威尔逊就任总统后,他坚信美国式的民主是世界上最完善的制度,因此要将这一制度向全世界推广。在这一观念的驱使下,他领导美国人民更广泛、更深入地插手世界事务,并于1917年4月对德宣战,由战时“中立”转入协约国一方。在美国看来,苏俄退出一战必然削弱协约国对同盟国的作战,因此损害美国的国家利益,必须予以阻止。由此,美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力图...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威尔逊政府阻止苏俄退出一战的历史背景
    一、苏维埃俄国选择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1、帝国主义战争给俄国造成的灾难性破坏
        2、“二月革命”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战争的态度
        3、苏维埃俄国呼吁和平
    二、威尔逊政府企图阻止苏俄退出一战
        1、威尔逊政府对俄国临时政府的支持
        2、威尔逊政府欲阻止苏俄退出一战的国家利益考量
        3、美国对苏俄退出一战的最初反应
第二章 威尔逊政府阻止苏俄退出一战的政策举措
    一、动摇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地位
        1、外交上孤立苏维埃政权
        2、宣扬“西森文件”以降低布尔什维克领导人的威信
        3、策动俄国人民推翻苏维埃政权,将一战进行到底
    二、针对《和平法令》,提出具体的参战目标
        1、美国视《和平法令》为“对各国现存社会制度的直接威胁”
        2、美国参战目标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3、美国提出参战目标对“阻止苏俄退出一战”的有限影响
    三、试图以经济援助为筹码换取苏俄继续参战
        1、苏维埃政权的经济困境
        2、美国的“有条件”援助遭到拒绝
第三章 威尔逊政府阻止苏俄退出一战政策的失败
    一、《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与苏俄退出一战
        1、苏俄与德奥土保四国签署《布列斯特和约》
        2、苏俄声明正式退出世界大战
    二、苏俄退出一战后美国对苏俄的政策
        1、英法对苏俄的武装干涉
        2、威尔逊政府企图让苏俄重回战场
        3、威尔逊政府决定武装干涉苏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美国外交思想探析[J]. 王晓德.  史学月刊. 2004(09)
[2]威尔逊“十四点”原则的提出及影响[J]. 汪津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3]布列斯特和约质疑[J]. 赵冠峰.  史学集刊. 2004(01)
[4]“十四点”计划与美国霸权模式的奠定——兼论旧国际关系格局的改良[J]. 张文伟.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5)
[5]美国国家认同的形成及其对美国外交的影响[J]. 王立新.  历史研究. 2003(04)
[6]美国历史上的“国家利益”问题[J]. 王希.  美国研究. 2003(02)
[7]威尔逊国际政治思想探源[J]. 任李明.  史学月刊. 2002(03)
[8]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J]. 刘建飞.  美国研究. 2001(02)
[9]20世纪美国宣言──伍德罗·威尔逊“十四点”述评[J]. 王霄飞.  长白学刊. 2001(02)
[10]从威尔逊的国际“新自由”到“民主和平论”——二十世纪西方国际政治思潮演进初探[J]. 邱建群.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4)



本文编号:34122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34122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2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