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明治后期“东西文明调和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04 16:50
  “东西文明调和论”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融合是“东西文明调和论”产生的基本条件。江户时期到明治初期,活跃的日本思想界出现了神国思想、折衷思想和欧洲文明史观等可利用的思想资源,它们分别影响了“东西文明调和论”的价值诉求、主要理念和表现形式。明治时期,日本国内外形势的剧变深刻影响了日本人的文明观、国家观和世界观,这一时代背景决定了明治后期“东西文明调和论”的产生、主要内容和特征。明治后期,“东西文明调和论”主张调和了东西文明的日本在世界上具有优越地位,因此,日本肩负着调和东西文明、创造新文明和促进世界和平的使命,其代表人物有大隈重信、德富苏峰、渡部万藏、后藤新平和浮田和民等人。这一论调的特征有三点:其一是工具性。“东西文明调和论”是打破“黄祸论”和合理化日本扩张的宣传工具。其二是形式化。“东西文明调和论”在动机、内容和论证逻辑等方面的缺陷表明,文明论只是它的表面形式。其三是投机性。“东西文明调和论”从文化传统、地理位置、维新改革和国际地位等不同角度来论证日本的优越地位,从而引出日本“保护”、“引导”东亚各国的责任和义务。明治后期,“东西文明调和论”与日本主义、帝国...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创新之处
一、明治后期“东西文明调和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融合
    (二)江户时期至明治初期的思想资源
        1.江户时期的神国思想
        2.幕末维新时期的折衷思想
        3.欧洲文明史观
    (三)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发展
        1.国内政治经济的发展
        2.欧化风潮的兴衰
        3.国际地位的提升
二、明治后期“东西文明调和论”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一)明治后期“东西文明调和论”的主要内容
    (二)明治后期“东西文明调和论”的特征
        1.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工具性
        2.以文明论为表现形式——形式化
        3.强调日本的优越地位——投机性
三、明治后期“东西文明调和论”的评价
    (一)明治后期“东西文明调和论”的多面性——与日本主义、帝国主义和大亚细亚主义的联系
    (二)明治后期“东西文明调和论”的影响
    (三)明治后期“东西文明调和论”的实质
    (四)“东西文明调和论”在近代的演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日本明治时代的中国本部概念[J]. 陈波.  学术月刊. 2016(07)
[2]文明的概念与文明史研究[J]. 李剑鸣.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1)
[3]近代以来日本文明观的变迁[J]. 杨栋梁.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4]一部缺失“开化”的“开化史”——田口卯吉《支那开化小史》与近代日本文明史学的困境[J]. 黄东兰.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5(06)
[5]简论浮田和民的“伦理的帝国主义”[J]. 钱昕怡.  日本研究. 2012(02)
[6]大隈重信的“东西文明调和论”[J]. 杨延峰.  日本问题研究. 2011(04)
[7]欧洲“文明”观念向日本、中国的传播及其本土化述评——以基佐、福泽谕吉和梁启超为中心[J]. 刘文明.  历史研究. 2011(03)
[8]德富苏峰思想考察[J]. 盛邦和.  思想与文化. 2010(00)
[9]诬蔑与辩正:“支那”称谓之源流考论[J]. 杨鹏,孟玲洲.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10]简论明治时代的日本国粹主义[J]. 赵德宇.  日本研究. 2010(01)

博士论文
[1]五四前后文化调和论研究[D]. 王代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9

硕士论文
[1]《日本开国五十年史》与献书事件及影响[D]. 杨硕培.华东师范大学 2018
[2]对日本“支那”一词用法的考察[D]. 许燕情.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
[3]日本明治末年的黄祸论[D]. 李凯航.浙江工商大学 2015
[4]冈仓天心的“东洋理想”与“日本觉醒”[D]. 赵磊.吉林大学 2009
[5]论明治时代国粹派与国粹思潮[D]. 曹萍.东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854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36854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f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