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日本武士道与军国主义关系论

发布时间:2017-06-25 16:17

  本文关键词:日本武士道与军国主义关系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日本军国主义研究是日本史、东亚史乃至世界史研究的重要领域,迄今为止研究成果颇多,日本军国主义和传统的武士道精神两者是双向互动,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武士道作用于军国主义,军国主义在发展中反过来利用了武士道。可以说武士道指导军国主义的发展,无论是思想意识上,还是实际行动中,没有武士道的存在,就不会有近代模式的军国主义。也就是说军国主义和武士道有前后继承的关系,并有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融为一体,两者犹如鱼水的关系,彼此是不能分离的。 这篇文章着眼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武士道对军国主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其关系可以这样概括武士道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精神渊源;武士道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精神支柱。日本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中日本军人的切腹自杀,对中国人民的残酷罪行,这背后的重要原因是它所蕴藏着的武士道精神,被邪恶利用的武士道在日本国人、军人的头脑中产生了深刻的不良影响,这使得他们过于盲目。 日本二战中日本军国主义者不断提出、提倡军人道、战争之道,日本军国主义者以武士道为指导,发展后成为战争工具,为了进一步走向全国的对外侵略,军国主义者到处宣扬虚假的人道。进入20世纪后,武士道精神被日本军国主义者广泛利用,作为激励士气、巩固军队、禁锢和统一国民思想、实施侵略扩张政策的有力工具。20世纪30年代后,日本军队开始有意识地强化军人的国家民族荣誉感,不断向日本军人强行灌输皇国论、大和魂、为天皇尽忠等思想,对军队进行奴化教育。利用武士道的愚忠愚孝为战争服务。
【关键词】:军国主义 武士道 侵略 精神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31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6
  • 序章6-7
  • 第一章、武士道与军国主义概念剖7-9
  • 一、武士道7-8
  • 二、军国主义8-9
  • 第二章、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产生、发展、变化9-18
  • 一、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根源9-12
  • 二、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确立及发展、演变12-13
  • (一) 形成、确立12-13
  • (二) 发展、演变13
  • 三、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特性分析13-18
  • (一) 封建性13-14
  • (二) 与皇权主义的关联14-15
  • (三) 富国强兵与大陆政策15-16
  • (四) 民族特性16-18
  • 第三章、日本军国主义与武士道的关系18-31
  • 一、武士道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精神渊源18-23
  • (一) 武士道的产生18-20
  • (二) 武士道内容的发展20-22
  • (三) 武士道在近代日本22-23
  • 二、武士道演变为军人道23-27
  • (一) 武士道走向军人道23-25
  • (二) 走向战争之道25-27
  • 三、武士道是日本否认军国主义罪行的祸根27-31
  • (一) 武士道的愚忠愚孝27-29
  • (二) 靖国神社29-31
  • 第四章、余论31-32
  • 参考文献32-34
  • 后记3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晓黎;儒学日本化的现代诠释——对日本近代军国主义思想的剖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2 娄贵书;日本军国主义根源探析——岛国环境、骑马民族、历史特点与日本军国主义[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杨绍先,娄贵书;武士道的雏形——平安主从道德[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娄贵书;武士道嬗递的历史轨迹[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王凯;李康;何强军;;国家主义与靖国崇拜的本质[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王德海;论武士道及其对战后日本社会的影响[J];琼州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7 陈季君;;明治时代日本军国主义历史特性的形成[J];理论观察;2005年06期

8 张德友;臧鹏;;论日本军国主义教育及其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3期

9 李寅铨;浅析日本军国主义产生的根源[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寇春莹,魏桦;靖国神社——中日关系的一个瓶颈[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本文关键词:日本武士道与军国主义关系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27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4827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e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