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广州市华侨新村地区城市形态演变及动因研究

发布时间:2016-06-18 10:01

  本文关键词:广州市华侨新村地区城市形态演变及动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华南理工大学》 2012年

广州市华侨新村地区城市形态演变及动因研究

王敏  

【摘要】:本文以广州市华侨新村地区为例,通过对该地区从1954年至2012年期间发展历程的分析和研究,发掘隐藏于城市形态演变背后的动因,并揭示社会空间结构变迁与城市形态演变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文对特定地区城市形态进行实证研究,采用城市形态的研究方法、社会地理学中“人”与“物”的关系分析方法及城市规划学中混合使用的建议。研究发现:在过去的58年中,华侨新村地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建国初期华侨政策扶持而兴建的华侨居住区;改革开放之后地区内逐渐兴起的商业集聚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土地划拨的并存与冲突;改革深化期地区内部产权和功能的变更以及微妙的社会空间结构变迁。在发展过程中,华侨新村地区呈现出城市形态与社会空间结构的双重“混合”—混合使用与各阶层混合居住。 本文第一章的绪论首先是相关研究回顾与评述,对城市形态研究的流派、理论和方法进行综述,主要述评了康泽恩的城市形态研究方法;同时,述评了特定人群聚居区、尤其是绅士化与封闭社区相关内容,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支撑,并提出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得出论文第一章的研究设计部分。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对华侨新村地区从建设伊始发展至今的三个时期——即1954年至1976年的开发与停滞期、1977年至1991年的转型与冲突期、1992年至2012年置换与“混合”期—进行了多角度的细致梳理,一方面从城市形态的各个基本要素对该地区进行分析,发现该时期发展所出现的新变化;另一方面探究推动形态变化的动因演变,具体确定不同时期动力因素中的主要动因,同时分析该时期地区内社会空间结构的变迁,从而为城市形态变化和动因的研究提供延伸和印证,并从中分析“人”与城市形态的相互推动之关联。第五章从华侨新村地区三个发展时期中提炼出城市形态演变的规律,从而探究该地区初建时的低层花园式住宅作为城市边缘带的斑块在城市版图发展中的演进过程,分析地区发展核心的不断转变,从而总结出地区发展背后的动因。 通过对华侨新村地区城市形态、社会空间结构及动因三者的结合研究发现:首先,华侨新村地区低层花园式住宅设计受到英国花园式郊区住宅思想的影响,是西方住宅设计本土化的表现;其次,从城市形态学研究中的房屋产权分支研究及城市形态与社会空间结构的结合研究中发现,居住者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城市形态演变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房产变更的过程中;再次,从城市版图发展的角度看,华侨新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保留了建设之初城市边缘的特征,是城市边缘带的斑块,其意义不仅仅是自身文化的沉淀,更是城市成长的记录。 最后需要点明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借鉴康泽恩学派的研究方法,同时着眼于地区内社会空间结构的变迁和分析,弥补了传统城市形态研究对社会学层面忽视的相对缺陷;不是单纯的从建筑单体改造和功能区整合的物质层面去研究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而是从历史街区兴建以来及其周边地区形成的形态发展过程、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动因,,来分析整个历史街区地区的变化,更深层的发现历史街区及其周边地区在城市中的功能变化;从城市版图的角度,通过对康泽恩城市形态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城市边缘带概念的解读,在华侨新村地区的分析中,将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理解放在城市发展足迹的角度上认识,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历史文化保护区研究的方法;利用城市规划学的方法提出“混合使用”的建议,从而推广到其他街区以起到范式的作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U984.18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清风;我国内侨务工作历史演变的回顾[J];八桂侨史;1991年02期

2 孟延春;西方绅士化与北京旧城改造[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3 蒋三庚;论商业集聚[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周尚意,朱立艾,王雯菲,范芝芬;城市交通干线发展对少数民族社区演变的影响——以北京马甸回族社区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5 朱喜钢,周强,金俭;城市绅士化与城市更新——以南京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04期

6 左辅强;论城市中心历史街区的柔性发展与适时更新[J];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05期

7 霍耀中,谷凯;市镇规划分析:概念、方法与实践[J];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02期

8 梁江,沈娜;西安满城区城市形态演变的启示[J];城市规划;2005年02期

9 林红;李军;;出行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混合程度关系研究——以广州中心片区为例[J];城市规划;2008年09期

10 宋伟轩;朱喜钢;吴启焰;;中国中产阶层化过程、特征与评价——以南京为例[J];城市规划;201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任健强;华侨作用下的江门侨乡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孙翔;民国时期广州居住规划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欧志雄;新中国引用海外华资政策研究(1949至2003年)[D];暨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相杰;大连开发区五彩城商业旅游区城市形态变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2 杨宏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侨务政策的演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成燕;;从“总部之争”到“一体化”——以成渝经济区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银周妮;王宁;向振华;;论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层面的引导和控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3 崔珩;黄喆;;四川地区传统城镇建筑风貌的多维解析与思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4 张巍;王一平;;街道的意义——城市住区模式的演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5期

5 孟庆洁;;从社会地理学视角对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居住空间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6 黄和平;袁梅凤;兰树莹;闫清泉;;城市更新过程中建筑垃圾减量及处理研究取向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7 梅钊;;界首市城市空间演化和发展探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8 谭佳音;;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动态保护模式的比较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9 王桂芹;;湘潭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分析[J];安徽建筑;2010年03期

10 刘锋;陈琼琳;唐贤巩;;发展“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沙市城市规划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国正;;古城形态及其文化景观研究的意义与综合性特征——永州古城形态演变及其历史文化景观研究[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0年

2 荆福全;;沈北大学城公共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3 陈燕;汝军红;;沈阳近代城市形态及其形成机制[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4 荆福全;;沈北大学城公共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A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姚尚建;;社会暴力下的整体治理[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郭瑛琦;齐清文;姜莉莉;张岸;任建顺;王晓山;;城市形态信息图谱的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A];全国地质制图与GIS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王力国;常延聚;;城市地段空间生态设计影响要素探析[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8 郑荣宝;董玉祥;陈梅英;;基于GECM与CA+ANN模型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模拟[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9 尹若冰;;居住空间隔离视角下城市居民日常生活设施使用调查研究——以上海中心城区提篮桥街道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占晓松;;封闭住区下的居住空间分化解析——以水西门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丹;制度变迁背景下上海居住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伍学进;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3 倪文岩;广州旧城历史建筑再利用的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4 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D];南开大学;2010年

5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罗向阳;当代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雷国雄;不确定性、创新不足与经济演化[D];暨南大学;2010年

8 侯碧清;株洲市城市植物造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9 单玉红;基于土地生态位和多主体的城市居住空间演化情景模型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10 冯斐菲;让旧城的魅力再现[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景芝;国内重点城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邴迪;哈大齐工业走廊不同类型城市空间扩展过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杰;城市公园周边建设用地景观及环境控制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4 王力国;城市地段空间生态设计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任楠;储藏空间与住宅一体化设计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张春辉;交通分布模型的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梁家琳;城市软质景观艺术形态研究与设计[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侯平路;大连市来华留学生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建明;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模型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谭少平;高速公路对城镇体系的影响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清风;我国内侨务工作历史演变的回顾[J];八桂侨史;1991年02期

2 谭天星;华侨对辛亥革命贡献的再认识[J];八桂侨史;1991年03期

3 林锡星;华资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中的作用[J];八桂侨史;1992年04期

4 向大有;论中国改革开放与华资投向趋势[J];八桂侨史;1994年01期

5 赵和曼;华侨华人经济与中国对外开放[J];八桂侨史;1994年01期

6 谭天星;华侨华人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J];八桂侨史;1994年04期

7 黄岑;海外华人和中国南部的华资跨国企业[J];八桂侨史;1997年04期

8 童家洲;东南亚华侨社团与抗日救国运动[J];八桂侨史;1999年03期

9 刘艺良;澳门与内地经济合作前景美好[J];八桂侨史;1999年04期

10 向大有;二十世纪海外华侨华人沧桑巨变[J];八桂侨刊;200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吴尧;澳门近代晚期建筑转型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2 陈志宏;闽南侨乡近代地域性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3 魏枢;《大上海计划》启示录[D];同济大学;2007年

4 孙倩;上海近代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及其对公共空间的影响[D];同济大学;2006年

5 龚会莲;变迁中的民国工业史(1912—1936)[D];西北大学;2007年

6 王欣瑞;现代化视野下的民国乡村建设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7 邢照华;西方宗教与清末民初广州社会变迁(1835-1929)[D];暨南大学;2007年

8 郭建;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文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希娟;民国西安城市地理初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黄立;广州近代城市规划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3 梁晓红;开放·混杂·优生[D];清华大学;1994年

4 孙科峰;街坊式城市住区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李琛;台城镇骑楼研究[D];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03年

6 杜凡丁;广东开平碉楼历史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7 吕彬;城市居住区“开放性”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胡芸;民国时期的私立广州大学[D];广州大学;2006年

9 陈享冬;民国时期的广州消防研究[D];广州大学;2006年

10 袁媛;近代长沙与广州独立式住宅西化历程的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国;常熟城市形态历史特征及其演变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1994年06期

2 钱明权,吴明;城市形状、格局与其道路网结构型式的分析[J];中国市政工程;1994年01期

3 钟雷;上海北外滩城市形态设计[J];城市规划;1997年01期

4 陈力;旧城更新中城市形态的延续与创新[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5 卢志昌;面向未来的城市形态设计──泰州市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J];新建筑;1998年01期

6 应春生,濮东璐;杭州城站地区城市设计[J];新建筑;1999年01期

7 周霞,刘管平;风水思想影响下的明清广州城市形态[J];华中建筑;1999年04期

8 吴晓,马红杰;“边缘城市”的形成和形态初探[J];华中建筑;2000年04期

9 王益澄;港口城市形态与布局规律──以浙江省沿海港口城市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0年04期

10 陶松龄,陈蔚镇;上海城市形态的演化与文化魅力的探究[J];城市规划;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宇;卢斌;裴凡伟;;保护连续的城市记忆条码——以天津市小白楼五号地规划设计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季富政;;创建中国汶川世界最大的羌族聚落城市形态[A];羌去何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建言录[C];2008年

3 陈燕;汝军红;;沈阳近代城市形态及其形成机制[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4 吕斌;;城市空间形态的环境绩效与低碳城市形成的规划路径[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张文辉;郭娇琼;;城市建筑的设计控制历时特征分析——以近现代英、美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段进;;城市形态研究与空间战略规划[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张智彬;;走向紧凑的城市形态:公交都市慕尼黑[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8 何子张;邱国潮;杨哲;;基于空间句法分析的厦门城市形态发展研究[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9 梁江;孙晖;;城市中心区的街廓初划尺度的研究[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10 曹曙;江军廷;;地块尺度及用地边界对城市形态的影响[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丹丹;[N];中山日报;2011年

2 记者 张陆龙;[N];绍兴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翁小红 陈敏;[N];汕头日报;2011年

4 刘羽倩;[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5 见习记者 叶慧珏;[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6 ;[N];天津日报;2010年

7 李涛;[N];南京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林播;[N];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

9 赵关良;[N];中国环境报;2007年

10 蔡镇钰;[N];建筑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敏;广州市华侨新村地区城市形态演变及动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毛海虓;中国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3 朱蓉;城市记忆与城市形态[D];东南大学;2005年

4 黄媛;夏热冬冷地区基于节能的气候适应性街区城市设计方法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旭;西南地区城市历史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陈岚;基于生态准则的成都城市形态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许剑峰;基于政策法规体系下的城市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赵炜;乌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9 应申;空间可视分析的关键技术和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张鸿声;文学中的上海想象[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健谊;广州华侨新村建设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胡冬冬;1949~1978年广州住区规划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军英;何氏福今园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4 王纪武;现代山地都市人居环境建设——重庆—香港比较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5 张中印;东汉—北魏时期洛阳城市形态与内部空间结构演变[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姜旭;长春火车站站北轴心地区城市形态塑造[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7 张静;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功能性及其对城市影响的评估[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磊;陕北地区小城镇滨水区空间形态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9 何林泰;结合自然山水形势的城市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10 汪璞卿;拥挤与间隙[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广州市华侨新村地区城市形态演变及动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86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586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7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