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美国犹太人与黑人民权运动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6 22:14

  本文关键词:美国犹太人与黑人民权运动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黑人民权运动 美国犹太人 犹太人—黑人同盟关系 “黑人反犹主义”


【摘要】:作为美国社会的少数族裔,犹太人曾经长时间游离于主流基督教白人体系之外,20世纪初美国掀起的反犹浪潮让犹太人受到了较大冲击。黑人作为美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族裔,长时期遭受着深重的种族歧视观念与种族隔离制度的压迫,社会地位极其低下。20世纪50年代以后,为了争取少数族裔平等权利,以黑人为主导的民权运动在美国风起云涌,美国犹太人也积极参与其中,一些犹太领袖和犹太组织与黑人群体并肩作战,在推动司法改革和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二者通力合作将黑人民权运动推向高潮,这个时代也被称为两大族群相处的“黄金时代”。在合作取得一系列司法成果后,两大族群掩盖在合作表象之外的矛盾迅速激化,犹太人和黑人的族群关系直转急下,从精诚合作走向了分裂对峙,其中缘由值得深思。本文以时间为主要脉络,梳理了民权运动前后犹太人同黑人关系的发展历程,正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回顾了民权运动兴起前的美国犹太人和黑人的交往,二十世纪前的两大族群在新大陆上交集不多,其交往呈现碎片化的特点,城市化兴起后的交往中,两者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认识,共同饱受歧视的经历,他们慢慢有了初步的合作,民权运动兴起之后,他们开启了高层合作之路。第二部分叙述了犹太人和黑人的同盟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在犹太人的热忱参与下,民权运动取得了一系列司法成果,两大族群关系在60年代初期到达顶峰。同时本章也分析了身份特殊的南方犹太人对于民权运动的态度。第三部分陈述了两大族群关系从破裂到解体的过程,由于各自斗争目标以及利益诉求的不同,,族群间裂痕逐步显现,甚至出现所谓的“黑人反犹主义”,黑人激进分子指责犹太人窃取了民权运动的胜利果实。美国犹太人与黑人双方误解与偏见不断加深,导致这种同盟关系走向破裂。第四部分阐释了犹太人在民权运动中的动机以及这段合作经历对于犹太人—黑人关系的影响,犹太人参与民权运动的动机更多是现实因素,试图通过参与民权运动扩大自身权益,提高自身地位,这种利己主义的出发点也是两者最终走上政治对峙道路的重要因素。 本文最终得出以下结论:两大族群领袖间缺乏对合作的远景规划,普通民众的利己主义做法和普遍存在的民族偏见,导致两大族群缺乏深层民族交融,削弱了合作的民众根基;民权运动斗争的司法成果更多惠及犹太人,黑人未改变原本低下的社会地位,黑人思想激进化并滋生了黑人反犹主义倾向,彻底破坏了合作的平台;共同利益的丧失使得两大民族失去了共同合作的推动力,是民族合作走向终结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黑人民权运动 美国犹太人 犹太人—黑人同盟关系 “黑人反犹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71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6
  • 一、 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10-11
  • 二、 研究现状11-14
  • 三、 创新之处14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14-16
  • 第一章 民权运动前美国犹太人和黑人的交往16-28
  • 第一节 两大族群在美国的早期接触16-22
  • 第二节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兴起22-24
  • 第三节 不断走向联合的两大族群24-28
  • 第二章 犹太人与黑人同盟关系的形成28-38
  • 第一节 两大族裔同盟关系的确立与发展28-32
  • 第二节 犹太人与黑人民权运动的一系列成就32-34
  • 第三节 夹缝中自保的南方犹太人34-38
  • 第三章 犹太人同黑人关系的转折38-51
  • 第一节 民权运动合作下的裂痕38-41
  • 第二节 黑人反犹倾向的发展41-45
  • 第三节 犹太人—黑人同盟关系的解体45-51
  • 第四章 犹太人与黑人在民权运动中的得与失51-56
  • 第一节 犹太人参与民权运动的动机51-53
  • 第二节 对犹太人—黑人关系的影响53-56
  • 结论56-58
  • 参考文献58-63
  • 个人简历63-64
  • 致谢64-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爱民;二战与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兴起[J];史学月刊;2002年04期

2 石竞琳;;时代的影像:20世纪初美国“弗兰克案件”[J];史学月刊;2012年09期

3 胡锦山;美国黑人城市化与五六十年代黑人民权运动[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本文编号:6316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6316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1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