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江怡:当代西方哲学中的“第二次革命”

发布时间:2016-06-30 00:03

  本文关键词:当代西方哲学中的“第二次革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江怡:当代西方哲学中的“第二次革命”的相关文章

江怡:当代西方哲学中的“第二次革命”

摘要:20世纪后半叶西方哲学中发生了自“语言的转向”之后的“第二次革命”。这嘲静悄悄的”革命带来了当代西方哲学的深刻变化,主要表现为:首先,哲学的视野发生了重大转变,即从理论转向了实践;其次,对哲学传统态度发生了重要变化,即从激烈的反叛到回归传统;再次,重新定位了哲学的性质,即从科学转变为学科。关键词:语言的转向;应用   更多...

江怡: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走向分析

江怡(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北京 100732)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英美的科学哲学领域基本上趋于一种沉寂的状态。这主要是因为,包括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劳丹等人在内的科学哲学家们提出的各种理论都面临着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而后来哲学家的所有修补工作,都无法完全取代从逻辑实证主义和波普尔那里得到的关于科学哲学   更多...

李义平:凯恩斯革命之革命

回顾凯恩斯革命以及随后发生的针对凯恩斯革命之革命,其历史贡献或历史教训对我们而言无异于免费午餐,可以使我们的经济政策设计更为科学。一、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造就了凯恩斯、其理论很快为各国政要所接受,并经久不衰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奠定了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经济是人类富裕的康庄大道。斯密崇尚自然哲学,   更多...

邹谠:革命与“告别革命”

编者按:著名旅美学者李泽厚、刘再复1995年发表了对话体论著《告别革命:回望二十世纪中国》,由香港大地图书公司出版。该书出版后立即引起了中国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和多元化的评论。邹谠教授阅读该书后,感觉其问题涉及20世纪中国政治史的重大主题,需要认真地加以深入研究和反思。因此直接致信作者,阐释自己的观点。是为此文。泽厚、再   更多...

刘小枫:现代性演化中的西方“文化革命”

1960年代末,社会主义中国和资本主义欧美中的激进知识人一起造反资本主义,实为20世纪社会文化现象的一大奇观。在“文革”时期,某些欧美国家中的一些激进知识人礼赞中国红卫兵行动,期望把毛泽东主义传播到欧美土壤; “文革”后时期,某些中国知识人受到欧美变革知识论述激发,期望把种种人文—社会理论的变革论述传播到中国。据说,从   更多...

江怡:分析哲学在中国

[内容提要] 本文试图对分析哲学在我国的研究现状及其与我们的哲学研究工作之间的关系做出全面分析。全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对分析哲学在我国的传播和研究工作进行深入反省,,特别指出我们在对分析哲学的理解上出现的偏差以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第二,对我国分析哲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做出深入分析,特别表明我们在与国际哲学的交流与   更多...

陈彦:从暴力革命到“丝绒革命”:革命的历史和趋势

现代人的生活常被屏蔽在一些意识形态概念中而不能自拔。“革命”显然是与当今中国人的政治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意识形态概念之一。从法国革命到俄国“十月革命”,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的共产主义革命,再到“文化大革命”,革命曾经是中国政治生活的坐标和指南。在共产主义的教科书里,革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是解放人类的手段,是创建新社   更多...

龚元:革命与爱

当回眸二十世纪的知识分子历史,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难题:为什么如此众多的、杰出的知识分子会一次次地投入暴政的怀抱?或追随、或献媚、或淹没。马克里拉的代表作之一《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分析了西方六位著名知识分子:海德格尔、施密特、本雅明、科耶夫,福柯和德里达。马克里拉也在思索这一问题:在过去一个世纪中,欧洲历史上有许多哲   更多...

蒋贤斌:革命史学与中国革命

1927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从事的革命政治运动因“四·一二”政变而陷入低潮,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受挫,相反这一年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取得“话语权”的开始,而这个“开始”是始于“史学”的——1927年始的“中国社会性质及中国社会史论战”,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成为中   更多...

革命与独裁

斯大林之死给了所有的共产主义国家的领导人一个沉重的教训——“在人类历史上曾有许多暴君非常残酷,但是,他们都是死在刀斧之下,正象他们自己用刀斧掌握政权一样。”(赫鲁晓夫语)(1)革命政权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民主制度的来临,革命尤其是共产主义革命其本质是弱者与穷人的反抗与复仇。为了打倒全副武装与十项全能的统治者,需要有“狂热的   更多...


  本文关键词:当代西方哲学中的“第二次革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35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635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d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