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美国文化霸权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

发布时间:2016-07-08 09:19

  本文关键词:美国文化霸权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12年

美国文化霸权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

郝良华  

【摘要】:国家文化安全是在不同文化交流和冲突,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有意识的推行文化霸权,对其他民族文化进行渗透和扩张中凸显出来的一个重要命题。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和信息安全等共同构成完整的国家安全体系。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之中。文化的繁荣、强盛与稳定发展不仅可以推动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极大地激发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民族的心理和精神层面形成无形的安全屏障并有效地提高国家整体安全度。文化安全对于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等都有着重要意义,是深层次的国家安全,是民族得以传承、国家得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是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得以建立和维护的重要基础。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文化哲学的视角,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深入探讨美国文化霸权和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关系,分析美国文化霸权对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造成的挑战和威胁,审视中国内部存在的造成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原因,梳理和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人的国家文化安全思想,并进而提出抵御美国文化霸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对策。除导言外,全文共分五大部分。 第一章主要阐述文化和国家文化安全的内涵,从文化的几个内在特征和关系逻辑推导出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存在。文化的概念是多层次的,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所探讨的主要是狭义的文化,即精神文化。文化是一个由社会历史积累而成的不断变化的复杂有机系统,是人类在能动地支配改造客观环境,追求与创造理想生活,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产生的精神财富,包括语言、文字、规章制度、组织形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内容。文化是解读人类的文本,是人类的DNA。文化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二者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关系。文化认同与民族、国家的存亡具有重要的相关性。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前提。文化的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和条件,其遭遇威胁和侵略将直接导致国家文化安全的凸显。国家文化安全,就其一般的意义来讲,是指国家文化的整体发展不受威胁免于侵害的这样一种客观状态。就本文来讲,其内涵十分丰富,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借鉴其他学者的观点,本文将其定义为:一个国家能够独立自主地选择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抵制其他国家试图以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指导下的政治、经济模式强加于本国的作法,防范来自内部或外部文化因素的侵蚀、破坏或颠覆,从而能够很好地保护本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保护文化的民族性,维护民族的自尊心和凝聚力,并利用必要的手段扩大本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 第二章分析了文化霸权的内涵和美国文化霸权的根源及实质,指出文化霸权主要是指在国际文化交往中,少数国家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运用各种手段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扩张,从而影响和改变后者意识形态、价值观、生活方式甚至是社会制度,以期实现对后者的征服和控制,获取更多利益的行为。美国文化霸权有其深刻的历史缘由和现实因素。根深蒂固的种族等级观念和“传教士”心态是美国文化霸权产生的历史渊源,称霸全球的目标和仍在继续的冷战思维是美国推行文化霸权的内在动力,雄厚的经济和文化实力是美国实现文化霸权的物质基础。文化霸权,实质上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文化领域中的集中反映,是西方发达国家借助政治、经济等强势,加强并运用文化力量来制约和影响世界事务和他国内部事务的过程,是巧妙地在文化掩盖下争夺世界政治、经济主权,实现全球战略目标,追求美国最大利益的斗争,也是维护美国国家安全的一种手段。 第三章以事实为根据,分析了美国文化霸权对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挑战与威胁,有直接挑战、威胁,以及外在挑战威胁发挥作用的“内部接口”。美国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和“文明冲突论”,为美国文化扩张寻求理论依据,恶化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外部环境;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运用各种手段向中国推销西方(美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妄图通过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最终达到对中国的“和平演变”;其中,利用话语霸权进行文化的扩张与渗透,威胁我国的语言文字安全;假手对外文化教育交流、援助项目以及培植代理人等方式进行文化渗透,直接威胁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凭借覆盖全球的综合信息传播体系进行文化扩张与渗透,直接造成了多方面的文化安全危机;通过大规模输出精神文化产品,宣扬美国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并实现文化产业形态的殖民入侵,造成包括文化经济安全在内的多种危机。美国的文化霸权是当前威胁我国文化安全的外因,而我国文化建设领域中的问题构成了威胁国家文化安全的内因。美国“西化”、“分化”图谋之所以在有些时候、一些地方和领域能够奏效,也是以此为“接口”的。包括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的部分脱节的催化;意识形态建设欠缺的反向触发;中国内部几种非主流文化的直接挑战;文化创新不强,文化产业弱小,在与外来文化竞争时处于相对的弱势,造成外来文化对国人的影响有加大的趋势,等等。 第四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国家文化安全思想”,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系统梳理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核心关于国家文化建设和文化安全的理论思想。探讨了他们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脉络,认为在毛泽东那里,国家文化安全思想得以萌芽,到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初步形成,江泽民和胡锦涛在新的时期对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国家文化安全思想做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这些思想对于今后抵御美国文化霸权,维护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五章从五个大的方面深入探讨了抵御美国文化霸权,维护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对策。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文化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等物质因素,国家文化安全的有效维护离不开国家的物质和政治保障。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进一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加大反腐败力度,夯实国家文化安全的群众基础。从文化领域的角度来看,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包括:提高国家文化安全意识,构建科学的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和保护性屏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全面推进文化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维护国家文化经济安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积极推进国际联合反文化霸权事业的发展。 总之,文化凝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全部的智慧和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真正的根。面对美国文化霸权的挑战和威胁,维护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是保证中华民族复兴和延续的重要条件,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切实采取相应措施。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171.2;G12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跃进;解析国家文化安全的基本内容[J];北方论丛;2004年05期

2 唐凯麟;试析爱国主义和经济全球化[J];道德与文明;2003年03期

3 维平;如何正确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J];发展论坛;2001年05期

4 侯尚智;和谐论:全球化时代理性思维的选择[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5 姜秀敏,林红霞,吴舒屏;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解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刘海军;浅论美国文化霸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7 李青,杨小洪;略论“美国学”和美国文化[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8 蒋旭东;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安全战略论纲[J];江淮论坛;2002年05期

9 郝良华;;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家文化安全[J];江淮论坛;2006年06期

10 朱传荣;试论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安全战略[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惠林;[N];文艺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姜秀敏;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文化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包仕国;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安全的衍进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黄慧玲;美国文化价值观与文化霸权之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周苑;当代文化霸权对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挑战及对策思考[D];西南大学;2007年

2 李莉;美国文化霸权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3 赵亚娟;冷战后美国文化霸权战略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段圆圆;全球化时代文化霸权与文化主权博弈的研究与启示[D];暨南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超,张魁中;中国的公众外交[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王利涛;;软力量概念再辨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万代吉;;人类学研究方法在艺术研究中的运用——以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加热村觉木龙藏戏调查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4 焦新平;粟进英;;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战略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5 孙显元;;大学文化的载体和构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王浩斌;;现代化与现代化理论的全球化逻辑[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储召锋;;软权力的思想演进——从修昔底德到约瑟夫·奈[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任裕海;论跨文化适应的可能性及其内在机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9 方旭红;论“黄祸论”的形成根源及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10 强昌文;;个体主义伦理观与权利[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名家;;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3 林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与影视传播研究——以贵州影视作品为例[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杨明;;中国道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刘军;David Willer;Pamela Emanuelson;;强制关系:理论模型及实验检验[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陈倩倩;;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积极作用[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姚文放;;审美文化学研究的现代视野[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丁润生;;阴阳对待和合是华夏辩证思维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兼谈对立统一规律无助于建构和谐社会[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9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0 方妍;;关于博物馆旅游的几点思考[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舒盛芳;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向丽华;经济援助外交“杠杆”建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立扬;对鄂伦春“古伦木沓”节中音乐文化展演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一博;世界足球区域格局及其文化背景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张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灿仕;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齐自琨;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王锐;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与战略考量[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胡骏军;法治背景下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跃进;解析国家文化安全的基本内容[J];北方论丛;2004年05期

2 石中英;论国家文化安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史琦;;从文化帝国主义到文化汇合[J];今传媒;2006年01期

4 孙晶;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霸权思想考察[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姜安;世纪之交国际文化博弈与国家文化安全[J];长白学刊;2000年02期

6 孙晶;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认识“全球化文化”[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1期

7 黄韬,易宪容,高占军,张群群;博弈论的发展与创新──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成就介绍[J];财经问题研究;1995年05期

8 江泽民;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J];党的文献;2000年01期

9 王云龙;近50年国际学术界的现代化研究及其范式转型述要[J];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02期

10 尹鸿,萧志伟;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J];当代电影;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 梁桂全;[N];光明日报;2006年

2 ;[N];人民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田炳信;论美国妖魔化中国[D];暨南大学;2003年

2 何传添;东盟经济外交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3 侯经川;基于博弈论的国家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惠林;国家文化安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策论[J];学术月刊;2000年02期

2 朱嘉林,王让新;关于国家文化安全预警机制的思考[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3 沈洪波;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问题[J];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4 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思考[J];学术季刊;2000年02期

5 齐琳;;编辑工作与国家文化安全[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李敏红;;传统文化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J];文史春秋;2010年04期

7 陈斐;;国学与国家文化安全[J];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02期

8 宋奇慧;;强健筋骨 自主创新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由之路[J];重庆与世界;2006年02期

9 王本朝;;国家文化安全的价值意义[J];前进论坛;2011年09期

10 苏娟;;国家文化安全与编辑使命[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匡长福;;抵御西方文化渗透与国家文化安全[A];城市安全:首都国际化进程研究报告[C];2010年

2 刘颖;;文化全球化与国家文化安全[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3 张月玲;徐伟伟;;全球化对我国文化影响探讨[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4 张立群;;和谐文化视阈下的和谐社会解读[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5 刘德龙;;西方强势文化的深刻影响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6 ;序[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7 张文娟;;建立电视监管与评测中的“电视生态批评”标准[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钟祥浩;刘淑珍;;科学构建中国山地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确保国家生态环境安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9 郭琳;;浅议公益性文化事业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作用[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10 安和平;陈爱平;;毕节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投资与管理问题研究[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驻浙江记者 苏唯谦 骆蔓;[N];中国文化报;2010年

2 陈飞龙;[N];文艺报;2011年

3 王真;[N];解放军报;2011年

4 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副主任 李立中;[N];学习时报;2009年

5 卢春祥;[N];解放军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任丽梅;[N];中国改革报;2005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李慎明;[N];光明日报;2009年

8 史文光;[N];中国文化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张贺;[N];人民日报;2010年

10 胡惠林;[N];文艺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良华;美国文化霸权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D];山东大学;2012年

2 李文君;基于国家文化安全的中国文化认同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孙宁;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文化安全战略论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4 刘源泉;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张庆盈;中国文化产业法制建设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周丽莎;少数民族文化权保护立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7 王丹;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及其体系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刘丽娟;文化资本运营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孙泽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冬;文化创意产业及其政策探析[D];东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文化安全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2 徐艳艳;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3 惠静;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英琦;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问题及政府对策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1年

5 薛惠文;国家文化安全视域中的“两个优良传统”教育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6 涂浩然;全球化时代中国国家文化安全与文化认同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2年

7 李洪芳;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8 张安;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9 钟赟;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10 李梅峰;论国家文化安全[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美国文化霸权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71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671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7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