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

发布时间:2016-07-15 14:11

  本文关键词: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江西师范大学》 2011年

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

李自雄  

【摘要】:我们对文学本质观的研究,很大程度上,缘于对这一问题的当代思考,而对这一问题的当代思考,又缘于当代中国文论界一个不容忽视的概念的出现,那就是反本质主义文学观念。那么,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应该反的是什么意义上的本质主义呢?一切文学的本质观,都是以一定的哲学本质观为基础的,只有从历史与哲学维度(特别是在中西比较基础上)加以揭示,才能正确把握中西文学本质观之所由生而各自相异的哲学基础与根由,从而甄别这种哲学基础的差异所在,厘清其对中西各自文学本质观念及叙事模式的影响,以免将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真正症结,简单等同于西方哲学基础的那种形而上学传统的元叙事模式的本质主义观念及其思维方式,造成理论语境的“误置”,而不利于,甚至有碍于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知识生产走出困境,并进行理论重建。 从上面的这种思考出发,也就构成了我们进行文学本质观研究所要着力探讨的两个方面的问题,即对它的历史审视与在当代的理论重建,但很明显,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又是互为关联而密不可分的:对文学本质观的历史审视,是它在当代重建必须弄清楚的理论前提;而文学本质观在当代的重建,则是对它进行历史审视的理论目的。具体来说,又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第一章至第二章)、对西方传统文学本质观进行历史观照,并考察反本质主义文学观念从现代到后现代的颠覆走向。明确西方传统文学本质观的哲学基础,即认知理性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传统,对柏拉图以降的西方传统文学本质观的影响,并结合模仿论、表现论、审美论等为代表的西方传统的文学本质观念作出具体的理论分析;对西方反本质主义文学观念,进行从现代到后现代的源流分析、梳理与考察,明确反本质主义作为西方一种从现代贯穿到后现代的思潮,它发端于现代西方哲学的非理性转向,并经存在主义、解构主义、分析哲学、新实用主义等的推波助澜,在对传统本质观的颠覆走向中,包括在哲学及文艺理论上,在解构西方传统认知理性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观念的同时,又都无不是在重构着他们自己的“元叙事”,并以此进行着他们各自的理论重建。 二(第三章至第四章)、对中国文学本质观进行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观照。考察中国传统文学本质观的哲学基础,即政治伦理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对中国传统文学本质观的影响,并结合它们“正统”与“异端”的身份辨别及边缘文类的合法身份诉求,进行具体的理论分析;明确现代语境下的中国文学,由于政治救亡的需要,从其最初发端,在卸掉旧载之道的同时,又有了新的政治“道义”担当,政治伦理意义上的“载道”说,尽管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与历史意义,但其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主流的文学本质观的合法性认同表述及其主导地位,并没有发生变化,进而对中国现代文学本质观念,进行从表现论、反映论,到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历史扫描,并结合“反传统”与“未变的传统”这一颇为吊诡的事实,作出理论剖析,分析其利弊得失。 三(第五章至第六章)、对中国当下的反本质主义文学观及引发的探讨进行说明与评析,并分析它的“洞见”与“盲视”。交代在当代中国文论界反本质主义批判的缘起及其所采用的文本批判的策略;并就它的批判所引起的理论探讨及相关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说明;分析其不容抹杀的理论启示意义,并对它进行理论重建前的必要的再清理,明确对当代中国文学理论本质主义观念及其思维方式的反思,不是也不应只停留在反本质主义者那样的批判与清理,否则,不仅是不彻底的,而且容易导致将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真正症结,简单混同于西方哲学基础的那种形而上学传统的元叙事模式,亦所谓“真理”意识形态元叙事模式(以认知理性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为基础)的本质主义观念及其思维方式,而造成对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真正症结,即政治意识形态元叙事模式(以政治伦理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为基础,尽管也获得西方“知识论”的“逻辑”支持)的本质主义观念及其思维方式的“盲视”,甚至“遮蔽”,而不利于对其进行深刻的解构,并从根本意义上,无益于当代中国的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现状的彻底改观及其理论重建。 四(第七章)、通过对几种重建思路的评析及其问题分析,探讨文学本质言说的必要性,并对理论重建的可能方式与应有尺度进行说明。明确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在反本质主义之后,也应该有所构建,不是也不应走向极端解构,而应通过“个人写作模式”进行开放而多元的本质个性化言说及本质观的理论重建,并有利于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知识生产走出政治意识形态元叙事模式(以政治伦理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为基础)的本质主义观念及其思维方式,而为文学本质的重新言说拓展更为广阔的个人话语空间。而这种本质个性化言说及本质观的理论重建,也并不意味着走向另一个“怎么都行”的相对主义极端,而要保持必要的理论反思与价值尺度及其张力,即:要坚持应有的理论反思立场,避免以这样或那样的面目出现的“本质主义”理论话语及其思维方式的重新出现,并造成新的思维桎梏;保持应有的现实关怀,重新建立起它与现实纬度不可或缺的应有联系,从而对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现实问题,作出有力而有效的理论应答;坚持应有的人学基点,通过对文学存在的意义与精神价值进行理论阐发与申张,来寻找人的精神家园,为人“诗意地栖居”,更加合乎人性的生存提供文学上的理由,从而推进当代中国的社会文明进步;实现由立法者向阐释者的转变,建立一种以他者为对话对象的理论阐释关系,把自己的理论阐释建立在与他者对话的语境中,而不是要求对方能符合自己的理论阐释,也不是让自己符合对方的理论阐释,从而在双向交互过程中达成某种理解与沟通,而不是也不应在封闭自守中造成新的隔绝,形成新的思维僵化,而不利于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在其理论重建中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0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学文,金永兵;文学理论科学性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金永兵;文学理论的客观性与主体间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李春青;文学理论还能做什么?——关于新世纪文学理论生长点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黄立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理论面临的新课题[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陈晓明;张颐武;;市场化时代:文学的困境与可能性[J];大家;2002年03期

6 葛红兵;宋红岭;;分化与缝合——2006年文学理论批评热点问题述评[J];当代文坛;2007年01期

7 葛红兵;赵牧;;中国经验·现实维度·反思视角——2008年文学理论批评热点问题评述[J];当代文坛;2009年01期

8 卢衍鹏;;反理性思潮与文学研究的现代性[J];当代文坛;2009年04期

9 ;李欧梵对后现代理论的批判[J];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06期

10 蔡翔;何谓文学本身[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经建 吴志凌;[N];光明日报;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晶;“异史氏”的“心灵史”——论《聊斋志异》中的压抑与幻想[J];蒲松龄研究;2004年01期

2 陈长书;从《续黄粱》与《枕中记》的对比中浅析《聊斋志异》的民间基质[J];蒲松龄研究;2005年01期

3 刘琦;;清代文言小说女性形象“陌生化”审美效果[J];蒲松龄研究;2007年03期

4 王晓光;;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浅析陌生化手段在“聊斋形象”创作中的运用[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5 宋华伟;;创作与接受的互动——从接受理论视角分析《聊斋志异》创作过程之独特性[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6 张硕;;沈复与蒲松龄女性观比较研究[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7 刘琦;;清代文言小说女性形象研究现状[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8 刘富伟;;论胡适的聊斋学研究[J];蒲松龄研究;2009年03期

9 刘富伟;;论胡适的聊斋学研究(续)[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10 贺金茹;;从笑语“婴儿”到哭泣的“宁姑”——男权社会女性失语化与柔弱化的悲剧历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继安;;民国初年管学研究的三种范式与评析[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4 陈以爱;;钱穆论政教关系[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5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6 杨庆祥;;“主体论”与“新时期文学”的建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7 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8 王兆胜;;文学创作的深度异化——评陈希我的小说《抓痒》[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9 李云;;历史记忆的文学阐释——围绕《棋王》的前前后后[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10 黄平;;“文本”与“人”的歧途——“新批评”与八十年代“文学本体论”[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玉忠;宋代刑事审判权制约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吴旅燕;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邓继好;程序正义理论在西方的历史演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娄飞;河南山林式佛教寺庙园林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陈鑫;清代以来恩施市城镇景观演变解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董桥锋;素朴之美——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史爱芬;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曹二玲;图画故事书翻译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7 蒋辉月;论许地山文学创作的悲剧精神[D];河北大学;2007年

8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9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10 王颖;谈水彩画的装饰性语言[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学文;文学本质界说考论——以“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为中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栗永清;;美学“逻辑起点”刍议——兼论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关于逻辑起点问题之争[J];北方论丛;2009年04期

3 李春青,王修华;对当前文艺学研究的几点浅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李春青;文学理论还能做什么?——关于新世纪文学理论生长点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冯黎明;张荣翼;唐铁惠;何锡章;樊星;胡亚敏;王兆鹏;李建中;;全球化语境中的汉语批评(八人谈)[J];长江学术;2006年03期

6 胡铁生;;结构与解构:基于文本的悖论与统一[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6期

7 陶东风;;文学活动的去精英化与无聊感的蔓延——后全权时代的文学观察(之一)[J];当代文坛;2006年01期

8 万书辉;;文化研究语境下的经典生产问题[J];当代文坛;2006年01期

9 葛红兵;郜元宝;宋红岭;;精英的终结与作家身份的重建[J];当代文坛;2006年03期

10 陶东风;;论后革命时期的革命书写[J];当代文坛;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钱中文;[N];社会科学报;2004年

2 童庆炳;[N];文艺报;2001年

3 张婷婷;[N];文艺报;2005年

4 陈晓明;[N];文艺报;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拥华;;文学何以本质?[J];文艺争鸣;2009年03期

2 胡友峰;;反本质主义与文学理论知识空间的重组[J];文学评论;2010年05期

3 姜延军;波普反本质主义的新科学精神——纪念卡尔·波普诞辰一百周年[J];东方论坛;2002年02期

4 赵军政;反本质主义批判[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09期

5 陶东风;;文学理论:建构主义还是本质主义?——兼答支宇、吴炫、张旭春先生[J];文艺争鸣;2009年07期

6 唐玉斌;;西方分析哲学的反本质主义潮流[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赵牧;;“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对“审美意识形态”论争的考察[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8 段吉方;;“文学性”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价值重建[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9期

9 王伟;;罗蒂:迈向关系主义[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李自雄;;论“本质主义”之后的文学本质重新言说[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占军;;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及其对当代“以人为本”的价值[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2 顾祖钊;;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历史范畴的二重品格[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韩震;;本质主义的重建及反思的现代性[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于涛;徐长红;;体育概念研究中的哲学基础探析[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善超;;马克思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A];人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基本观点研究”子课题研究[C];2007年

6 张国清;;没有人性的罗蒂哲学(发言提纲)[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郑文范;;基于范式的科学学学科演进逻辑分析[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8 董学文;;文学本质界说考论——以“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为中心[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顾乃忠;;文化是多元的还是一元的——评《甲申文化宣言》的文化多元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10 李心峰;;“审美意识形态”说与新时期艺术本质研究[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宗鄂;[N];文艺报;2009年

2 方立天;[N];中国民族报;2005年

3 袁苏宁;[N];光明日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李蕾;[N];光明日报;2009年

5 ;[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张国定;[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7 ;[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8 林建法;[N];光明日报;2008年

9 李怡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方立天;[N];中国民族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自雄;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伟;罗蒂与关系主义文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明;在美学的转捩点上[D];复旦大学;2006年

4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栗永清;学科·教育·学术:学科史视野中的中国文学学科[D];复旦大学;2010年

6 刘硕伟;诗品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戴军;教育理论研究的后现代思维倾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晓玉;保罗·吉洛伊族裔散居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9 周红兵;新时期前十年文论建设和理论资源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周凡;霸权接合的哲学批判[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唐彬杰;文艺学研究中的反本质主义论争:维特根斯坦与中国[D];西南大学;2011年

3 王康;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辩证解读[D];南华大学;2011年

4 陈秋霞;本质主义及其祛魅历程[D];郑州大学;2003年

5 蔡燕;论语文教育文化本质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妍伟;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中国文学本质观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7 焦娟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本质观及其评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俊;反本质主义与艺术本质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唐玉斌;本质主义和必然性问题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博;技术本质观演变的逻辑探析[D];东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16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716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a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