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西方文化渗透研究

发布时间:2016-07-20 04:00

  本文关键词:中国近代教会大学西方文化渗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浙江师范大学》 2009年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西方文化渗透研究

葛建化  

【摘要】: 19世纪中叶,教会大学作为西方文化渗透的一种手段出现在中国。从教会大学的发展过程来看,作为传教士在华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教会大学最大的作用不在宗教,尽管宗教目的是其建立的根本。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教会大学把西方的办学理念、科学技术,甚至是社会观念都渗透到中国。本文从文化学、教育学、政治学的角度出发,将教会大学置于失衡的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加以研究,把教会大学作为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或渗透的渠道来加以考察。考察教会大学办学环境的变化,分析其在办学过程中角色的变化,对其文化活动做详细的梳理,这将有助于我们对教会大学的历史地位、作用和性质等获得一种较为符合历史事实的认识。 研究发现,教会大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非正常状态,使得教会大学在中国得以出现;而文化交流的非对等性,使得教会大学在中国进行西方文化的渗透成为必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教会大学是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途径和载体,教会大学也确实促进了中国教育乃至社会的近代化。但它带来的主要是西方文化,西方化并不完全意味着近代化。教会大学最大的弊端就是教育与宗教相结合,办学目标脱离中国实际,轻视中国文化。西方通过教会大学也增进了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了解,但更主要的是西方文化在中国大规模的输入、渗透,猛烈地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 除引言和结语外,论文主要内容包括: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发展历程;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文化渗透的动因分析,包括表层和深层次的原因;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文化渗透的环境分析,主要是政治环境、经济及文化环境;教会大学文化渗透的方式,主要包括基督教思想的渗透方式、西方高等教育的渗透方式及西方社会观念的渗透方式。在上述论述、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一些对我国高校建设和中外合作办学的有益的启示。 文章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649.2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一、绪论8-19
  • (一) 研究目的及意义8-10
  • (二) 文献综述10-17
  • 1. 相关概念界定10-11
  • 2. 国内研究现状11-15
  • 3. 研究模式分析15-17
  • (三) 创新与不足17-19
  • 二、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简介19-30
  • (一) 近代中国教会学校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19-22
  • 1. 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为传教办学创造了条件19-20
  • 2. 中西文化冲突迫使西方利用教会学校作为渗透的辅助手段20-21
  • 3. 近代中国对西方知识的渴求,为教会学校的创办提供了舞台21-22
  • (二)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的发展历程22-30
  • 1. 教会大学发展早期(19世纪末)22-24
  • 2. 教会大学发展的鼎盛阶段(20世纪初至20年代末)24-27
  • 3. 教会大学的消亡阶段(20世纪30至50年代)27-30
  • 三、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文化渗透动因分析30-39
  • (一) 教会大学文化渗透的表层原因30-34
  • 1. 宣传基督教信仰,欲使中国基督化30-31
  • 2. 自身的文化优越感,轻视中国文化31-34
  • (二) 教会大学文化渗透的深层原因34-39
  • 1. 掩盖西方侵略,培养控制中国发展的精神领袖34-36
  • 2. 资本主义商业扩张的刺激和要求36-39
  • 四、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文化渗透环境分析39-56
  • (一)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文化渗透的政治环境39-46
  • 1. 清政府消极的政策39-40
  • 2. 民国政府:旧政策的延续与收回教育主权40-43
  • 3. 新中国对教会大学的政策43-46
  • (二)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文化渗透的经济环境46-52
  • 1. 教会大学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46-50
  • 2. 教会大学办学经费来源的特点50-52
  • (三)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文化渗透的文化环境52-56
  • 1. 中华民族心理的变化与反传教52-53
  • 2. “中国文化中心”与“白人责任”之间的冲突53-54
  • 3. 理性主义的挑战54-56
  • 五、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文化渗透方式56-81
  • (一) 基督教思想的渗透56-63
  • 1. 基督教思想与中国文化的冲突56-57
  • 2. 基督教思想的渗透方式57-63
  • (二) 西方高等教育的渗透63-74
  • 1. 西方高等教育渗透的背景63-64
  • 2. 教会大学西方高等教育模式的渗透方式64-74
  • (三) 西方社会观念的渗透方式74-81
  • 1. 民主的办学和管理74-75
  • 2. 重视体育,举办正规体育教育75-76
  • 3. 学校建筑体现西式建筑文化76-78
  • 4. 办学活动体现实用主义教育思想78-79
  • 5. 鼓吹男女平等,举办女子大学79
  • 6. 重视技术教育,培养技术人才79-81
  • 六、结语81-85
  • (一) 正确认识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文化渗透的历史作用81-83
  • 1. 教会大学文化渗透的积极作用81-82
  • 2. 教会大学文化渗透的消极作用82-83
  • (二) 对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启示83-85
  • 1. 树立正确的教育主权观念,增强教育立法和执法83-84
  • 2. 尊重它国教育主权和文化84-85
  • 参考文献85-89
  • 致谢89-90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90-91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熊晓曼;传教士与中国传统学术[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黄宇辉;我国高校篮球文化指标体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徐以骅;基督教在华高等教育初探[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5期

    2 金保华;喻本伐;;“巴敦调查团”与教会大学的宗教教育改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1期

    3 余子侠;晚清社会转型的教育需求与教会教育的演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4 黄新宪;从华南女子大学到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对旧中国一所著名教会女子大学的考察[J];教育科学;1990年03期

    5 史静寰;;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教育活动的专业化[J];历史研究;1989年06期

    6 刘蜀永;;19世纪香港西式学校历史评价[J];历史研究;1989年06期

    7 史静寰;美国现代派传教士教育家的形成与中国教会学校的改革[J];美国研究;1991年03期

    8 王立新;;美国教会在华高等教育事业的考察[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1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武艳艳;中国近代教会女子高等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怡;试论《中美续增条约》[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2 翁飞;吴汝纶与京师大学堂[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3 刘卫,徐国利;胡适论西方在华教会教育[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4 周乾;;民国时期省立安徽大学的院系设置与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张珍珍;;教会学校与安徽教育近代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张珍珍;朱镜人;;教育交流对安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影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谈儒强;;教化之基 养正之所 贤才之薮——以清末以降合肥地区私塾教育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余子侠;陶行知生平事迹五考[J];安徽史学;2001年03期

    9 张登德;《富国须知》与《富国策》关系考述[J];安徽史学;2005年02期

    10 刘国柱;和平队的历史文化渊源[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长青;;翻译教材的描写性探因[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文利;刘强;;中国高等教育财政六十年概览:历史演变、现状和未来[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变革时代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责任与未来”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3 杜成宪;;新文化运动与现代中国教育观念的变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张正江;;蔡元培美育哲学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白娴棠;;蔡元培“教授治校”何以可能之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杨思信;;“教育和宗教分离”思想输入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潘威;;试论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翟广顺;;陶行知与毛泽东:历史的机缘和邂逅——纪念陶行知逝世60周年、毛泽东逝世30周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吴洪成;;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陈娬;;我国函授教育的产生和早期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郝进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于兴国;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姜世健;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钟鑫;新加坡华人基督教研究(1819-194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廖红宇;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历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艳玲;民国时期中国职业指导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瑛;李鸿章与晚清条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斯义;创新型学校内涵式发展四维模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博实;林传甲与黑龙江近代教育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金丽雪;东省特别行政区教育研究(1896-1932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路莹;洋教习与晚清新式学堂的建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盛一隽;从目的论看清代重大事件中口译员的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苏兆斌;大庆油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佳佳;民国时期我国自编初中英语教科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家惠;国民政府时期青岛慈善事业研究(1929-1937)[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薛小雷;近代以来中国学前教育向外国学习的历史与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平华;我国高考科目设置模式的优选、优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劲松;王军霞;;大学文化建设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构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王太林;;浅析三人制篮球在高校开展的价值[J];搏击(体育论坛);2010年12期

    3 王英;;论篮球文化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7期

    4 胡卫青;中西人性论的冲突:近代来华传教士与孟子性善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5 林建章;;福建篮球运动史略[J];福建体育科技;1989年02期

    6 钟华;;论篮球文化与高校多元文化的群态结构[J];甘肃科技;2008年08期

    7 黄柏龄;;发扬闽人特长 重振篮球雄风——与福建篮球同行谈家常[J];福建体育科技;1982年02期

    8 舒刚民;胡安义;;对高校篮球文化建设的探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9 杨代春;《万国公报》研究综述[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何航飞;;构建和谐高校篮球文化的新思考[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永波;篮球文化的理论框架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邓绍根;《万国公报》传播近代科技文化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2 荣蓉;滨海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新宪;从华南女子大学到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对旧中国一所著名教会女子大学的考察[J];教育科学;1990年03期

    2 吴琼;论中国教会女子高等教育的扩展、转型与终结[J];教育评论;1998年01期

    3 黄新宪;冰心早年在教会学校求学时的思想轨迹[J];教育评论;1998年01期

    4 史静寰;美国现代派传教士教育家的形成与中国教会学校的改革[J];美国研究;1991年03期

    5 吴琼;中国教会女子高等教育的学生管理及社会服务[J];山东教育科研;1998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冉思伟;;逻辑理性:中西方文化的差异[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2 李寅文;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认识[J];龙岩师专学报;1987年03期

    3 王守中;《西方文化与近代中国》评介[J];山东社会科学;1996年02期

    4 薛广洲;;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反应[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5 张艳国;;简析张之洞中国文化自信论[J];江汉论坛;2010年01期

    6 曹前;;文化心理传统与社会发展——近代中、日学习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J];学术月刊;1986年04期

    7 张忠军;张烁;;宪法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民族化解读[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现代化与近代中国的文化取向[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9 宋佳;;浅谈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之启示[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张爱群;;近代中国对先进文化的艰难求索——学习高中新课标“文化生活”札记之十四[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渭滨;;我读《近代中国》[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2 ;《近代中国》第3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3 王菊;;王菊博士致本刊主编丁日初教授函[A];近代中国(第十辑)[C];2000年

    4 O.J.;;《近代中国商业革命》汉译本出版[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5 吴剑杰;;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6 王彬;;浅析我国近代法律教育的课程设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周志刚;;近代中国私立中学的政治参与(1903-1936)[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8)——中国民办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近代中国》第1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9 丁日初;陈绛;沈祖炜;;致读者[A];近代中国(第一辑)[C];1991年

    10 李霞;;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研究综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景端;[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2 本报记者 杨彦华;[N];中山日报;2009年

    3 傅国涌;[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4 驻天津记者 李佳;[N];中国旅游报;2011年

    5 ;[N];光明日报;2009年

    6 记者 刘平 母克勤 张璐 通讯员 刘玫;[N];天津日报;2005年

    7 刘梁;[N];中国石化报;2007年

    8 韩亚光;[N];团结报;2010年

    9 宋钻友 本报记者 陈恒才;[N];中山日报;2010年

    10 马照南;[N];人民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功成;优生学的传播与中国近代的婚育观念[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谢辉;陈琪与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D];浙江大学;2005年

    3 毕苑;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杨勇;近代江南典当业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聂长久;中国早期民粹主义政治思想研究(1907-1927)[D];吉林大学;2008年

    6 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D];复旦大学;2003年

    7 龚咏梅;“脱胎换骨”的近代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秦其文;近代中国企业的广告促销研究[D];南开大学;2005年

    9 王鑫磊;近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历史考察[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张兵;近代中国公司制度的移植性制度变迁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建化;中国近代教会大学西方文化渗透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云飞;蔡元培教育思想探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曹猛;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形成及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4 孙庆国;近代中国服装审美价值取向的变迁[D];江南大学;2008年

    5 王永起;浅析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曲折发展与海关税率的变化(1840-1931)[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宋凌迁;使命与求索[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萍;林语堂的文化身份与翻译活动[D];河海大学;2007年

    8 黄华平;中国民营铁路及其发展环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杨金红;西学东渐过程中的教会大学分析[D];苏州大学;2007年

    10 王唐波;近代中国和印度农业商品化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近代教会大学西方文化渗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38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738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2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