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梁漱溟怎么读_所处的乱世梁漱溟_《安徽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8-06 14:19

  本文关键词:梁漱溟历史哲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安徽大学》 2012年

梁漱溟历史哲学研究

周良发  

【摘要】:历史哲学,是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与内在衍进的哲学思辨。尽管“历史哲学”一词直至18世纪中期才由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提出,但中西方古代社会均不乏历史哲学思想。限于多种原因,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并未形成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化,西方现代历史哲学陆续传入我国,这对国人构建自己的历史哲学体系大有裨益。当然,我们探索历史哲学并非为了纯粹的学术研究,而是为了省察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生存、发展与未来前景。在此情形之下,深入剖析梁漱溟的历史哲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现代新儒家,梁漱溟理论探究的目的在于解决人生问题和现实问题。这两大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与内在趋势的精确把握。因此,梁漱溟为数不多的学术论著中,零零散散地蕴含着历史哲学理论。通过《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论著,他从历史本体论、历史动力论、历史发展观、历史形态论、历史结构论、历史决定论、历史认识论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了颇为独特的阐述与抉发。 在历史本体论上,梁漱溟重构生命本体论。他以儒家传统生命意蕴为基底,援引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构建新的形上本体。他改造了柏格森生命冲动派生一切生命现象的观点,认为世界万物由延绵不息的生命之流构成,而生命就是历代哲学家苦苦追寻的根本,是宇宙、人生与社会的最高概括。与柏格森不同的是,梁漱溟对生命作了新的发挥和扩展,认为宇宙由“生活”构成,为其文化哲学提供了理论基石。 在历史动力论上,梁漱溟提出意欲动力论。在他看来,正是意欲表现程度的不同,才产生向前的西方社会、持中的中国社会以及向后的印度社会。应该说明的是,“意欲”一词虽由梁漱溟独创,但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也就是说,“意欲”由中国古代哲学的“欲望”与西方现代哲学“意志”融会而成。经过梁漱溟的洗礼与改铸,“意欲”不仅融入西方现代哲学精神,还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质,在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开拓新的思路。 在历史发展观上,梁漱溟构建了三阶段论。人类历史怎样发展,是否存在特定的规律?这是历史哲学家必须面对的难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从低到高经历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基于意欲动力论,梁漱溟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与演进与个人的主观意欲密切相关,并将其概括为次递展开的三个阶段:物质需求→精神追寻→终极关怀。 在历史形态论上,梁漱溟主张文化形态论。他根据文化之异,把人类历史概括为西洋、中国与印度三种类型,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形态史观。也就是说,人类历史表现为不同形态的文化。在他看来,历史即是文化,历史与文化二者合一,实不可分。历史就是文化的历史,文化乃是历史的文化。 在社会结构论上,梁漱溟提出伦理型社会。在他看来,作为一个注重伦理的社会,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以及“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在儒家文化的规约下,中国人把伦理道德作为日常的行为规范,从而淡化了宗教信仰的作用,从而形成只有“职业分途”,没有阶级对立的社会。 在历史决定论上,梁漱溟回归天才圣贤观。谁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足天才圣贤,还是普通民众?在此问题上,梁漱溟完全融受了中国古代哲人的天才史观。在他看来,天才人物的出现致使中国文化早熟,中国人折入第二路向;圣贤人物的引领遂使古代中国成为伦理本位的社会;并对现代知识分了满怀期待,认为他们才能拯救国运、开创未来。 在历史认识论上,梁漱溟推崇直觉认识论。他既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觉、顿悟的思维方式,又借鉴了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认识世界有两种方法,一是直觉认识方法,作为体认自我的唯一方式;二是静观认识方法,作为认识外在世界的主要方法。而要认识文化生命,则只能依靠直觉认识方法 平心而论,梁漱溟对中国历史哲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足今人重新审视与挖掘其学术成就必须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26;K0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淮;;梁漱溟的中国哲学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彭启福;当代新儒家的先驱——梁漱溟[J];北方论丛;1998年04期

3 郑大华;梁漱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探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06期

4 薛其林;;五四时期的东方文化中心与融合创新——以梁漱溟、熊十力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5 李善峰;梁漱溟对二十世纪的真正意义[J];东岳论丛;1990年04期

6 颜炳罡;仁·直觉·生活态度——梁漱溟对孔子哲学的创造性诠释[J];东岳论丛;2004年05期

7 董德福;现代新儒家与柏格森生命哲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8 贾云平;试论梁漱溟的文化历史观[J];广东社会科学;1990年04期

9 李道湘;梁漱溟意欲论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1993年05期

10 郑黔玉;试论梁漱溟乡村建设的文化哲学基础[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水生;;论“重返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及其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2 邹林珊;;以佛教法相解析孟子心性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3 周良发;;张君劢的儒家哲学复兴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4 张泽鸿;;方东美与宗白华生命美学思想之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刘建伟;徐复观的中西文化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6 沈跃春;冯友兰对“大全”悖论的消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7 郭淑新;神秘主义:一种哲学的“境界”和“方法”——论冯友兰对神秘主义的诠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8 宛小平;;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美学”之说的质疑[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9 刘超;;孔子形象:历史知识与社会意识——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孔子叙述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史向前;;为有源头活水来——朱松道学思想及其对朱熹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苏颖;;互联网传播与公共领域——基于中国文明现代化进程语境里的讨论[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郭荣丽;;儒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的作用[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王乐;;论孔子之忧患的涵义[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白葵阳;;君子·书生·政治家——论瞿秋白的领袖魅力[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5辑)[C];2011年

6 张聪;;试论杨昌济的身体观及对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的启蒙[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7 李昌舒;;论中古时期出处思想的演变及其审美意蕴[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李定文;;试论先秦儒家的忧患意识及其现代转化[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崔波;吴彤;;地方性知识视野下的洋务派的翻译出版[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10 孙崇文;;理想与实践:乡村教育运动中的陶行知和梁漱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晓莉;20世纪上半叶陕西地区法学思想与法学实践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8 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超;当代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缺失原因及其对策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沈申甬;中国式民主的适切性与有效性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刘楠;贺麟文化哲学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宋丽然;鲁迅:在科学和文学之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袁慎浩;新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鲁迅与《新青年》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高力克;现代化与儒家人生——梁漱溟文化哲学的困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06期

2 李翔;世纪之交的回观——后现代视野下的梁漱溟中西文化观[J];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03期

3 谢遐龄;;重读汤因比《历史研究》(节录本)[J];读书;1985年07期

4 李善峰;梁漱溟对二十世纪的真正意义[J];东岳论丛;1990年04期

5 柴文华,姜华;贺麟的道德观片论[J];贵州社会科学;1994年03期

6 王国轩;仁学与人类文明[J];孔子研究;2004年03期

7 徐国利;钱穆的历史本体“心性论”初探——钱穆民族文化生命史观疏论[J];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04期

8 丁守和;中国文化研究七十年[J];文史哲;1990年02期

9 许启贤;评汤因比的文明形态史观[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雷;基于心理事实 探究伦理道德——试论梁漱溟研究伦理道德的方法[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蔡仲德;关于梁漱溟与“冯友兰现象”[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3 李文珊;梁漱溟新儒学政治观探析[J];船山学刊;2004年03期

4 黄继树;;回望梁漱溟[J];当代广西;2008年17期

5 ;梁漱溟给毛泽东的一封信[J];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04期

6 程龙;梁漱溟与毛泽东[J];党史博采;2000年03期

7 智效民;;梁漱溟唯一的外国朋友——卫西琴[J];博览群书;2001年07期

8 崔洪植;关于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理念目标研究[J];当代韩国;2003年Z1期

9 刘岳兵;梁漱溟与现代中日儒学知识共同体[J];东岳论丛;2004年05期

10 贾国雄;梁漱溟与邹平乡村建设[J];文史博览;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仲明;;为团结抗战奔走呼吁——试论抗战时期的梁漱溟[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长林;;梁漱溟的乡村建设与精神危机的救治[A];《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文庙第三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龙珊;;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别必亮;郑明鹏;;论梁漱溟的农村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顾红亮;;梁漱溟的礼俗观与儒家生活方式整顿[A];《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文庙第三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郑剑虹;黄希庭;张进辅;;梁漱溟人格的心理传记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刘长林;;儒家人生哲学的意蕴及其现代价值——梁漱溟的阐释及启示[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唐长河;;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孙崇文;;理想与实践:乡村教育运动中的陶行知和梁漱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马秋帆;;梁漱溟、晏阳初教育思想的特色及其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敏兰;[N];中华读书报;2006年

2 马军;[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王士美;[N];吉林日报;2000年

4 郑碧强;[N];中国民族报;2005年

5 陈鹏鸣;[N];光明日报;2002年

6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王宗昱;[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8年

7 梁培宽 口述 王洪波 整理;[N];中华读书报;2006年

8 ;[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9 杨吉生;[N];保健时报;2008年

10 郭蒸晨;[N];人民政协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旺华;“国家—社会”视野下的梁漱溟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2 王光;论梁漱溟的民主思想及其发展[D];吉林大学;2012年

3 周祥林;梁漱溟乡村建设伦理思想与实践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廖济忠;梁漱溟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崔慧姝;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及其争议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6 周良发;梁漱溟历史哲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7 石培玲;毛泽东与梁漱溟的农村社会现代化思想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奇娟;梁漱溟“内圣外王”思想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9 周朗生;寻求秩序[D];吉林大学;2006年

10 王珍喜;文明冲突视野下的伦理社会[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丽颖;梁漱溟文化与社会秩序思想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唐莉;梁漱溟人生伦理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胡丽蓉;梁漱溟礼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伟;论梁漱溟的乡村秩序观[D];湘潭大学;2004年

5 邵长虎;梁漱溟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D];华侨大学;2004年

6 林白;论文化保守主义与马克思主义[D];内蒙古大学;2010年

7 宋薇;梁漱溟文化思想探析[D];河北大学;2000年

8 朱启宝;梁漱溟乡村建设的哲学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牛和清;民国时期山东乡村建设研究(1931-1937)[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许爱青;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梁漱溟历史哲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64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864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5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