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论马克思对西方哲学技术价值困境的超越——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6-08-13 13:07

  本文关键词:论马克思对西方哲学技术价值困境的超越——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hgroup> 论马克思对西方哲学技术价值困境的超越——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

发布时间: 2015-01-30 14:40浏览量:

于春玲

摘要:西方哲学关于技术价值问题的争论,形成了技术中性论与技术价值负荷说的对立及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的对立,造成了技术的正价值与负价值、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现实价值与理想价值的割裂,陷入不可克服的理论困境,其原因在于西方哲学以二元对立的知识论方式抽象、孤立地看待技术价值。马克思从人的现实历史存在出发,将技术价值问题的思维向度从封闭的“技术本身”扩展到广阔的文化空间,通过文化价值系统整体来考察并完整揭示了技术价值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马克思;技术价值;西方哲学;文化哲学

一、西方哲学关于技术价值的争论及其困境

西方哲学关于技术与价值关系问题的争论,可以归纳为两个基本方面:技术是否负荷价值以及技术负荷何种价值。关于前者的争论,形成了技术中性论与技术价值负荷说的对立;关于后者的争论,则形成了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的对立。

技术中性论或技术价值中立说是较为流行的观点。技术价值中立说认为,技术不过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体系,它本身没有对错、好坏、善恶之分,是中性的。技术既与设计者的意图和需要无关,可以应用于任何目的,也与社会文化背景无关,可以运用于各种社会类型之中。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的一段话也许表达了所有技术中性论者的心声:“无论如何更明确得多的是,技术仅是一种手段,它本身并无善恶。一切取决于人从中造出些什么,它为什么目的而服务于人,人将其置于什么条件之下。”然而,技术是否真的与价值无涉呢?面对现代技术所引发的人们生活的种种变化,技术价值中立说是很难在理论上有说服力的。技术作为人的活动,其中必然蕴涵着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目标。正如阿诺德指出的:“技术似乎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某种能分离于它处的东西,如果机器要有什么用处的话,它就必须适应于一种活动模式,而这模式又属于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这说明,技术并非独立于人的中性的方法和手段,而是特定社会中的人的价值载体,具有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内涵。

虽然同样肯定技术负荷价值,但是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却又在“技术负荷何种价值”问题上产生了争论。技术乐观主义热爱技术,把对技术的追求作为生命的主要目的,要求技术应用于一切事物和领域,以技术的应用来自动消除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矛盾和价值冲突。近代哲学家如培根、霍布斯等,都是技术乐观主义者。显然,技术乐观主义只看到了技术的正价值,夸大了技术的效用和潜能,却忽视技术所蕴涵的负价值以及技术的社会属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技术的进步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带来相应的文化进士,主要从事马克思技术价值论与文化哲学研究。步,在对物的追求和向外部世界的攫取中,内在的精神世界却在走向衰落。于是,技术悲观主义的批判之声日渐高涨。技术悲观主义对技术持消极、悲观的看法,认为技术的发展不但没有带来人所预期的幸福和解放,反而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技术成为控制人、压迫人的异己力量。他们对技术采取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主张停止技术发展乃至取消技术。卢梭就是技术悲观主义的一位先驱者,他公开反对科学技术,,主张返回自然纯朴的原始生活。技术悲观主义在20世纪成为一种有影响力的社会思潮。其中,法兰克福学派与存在主义最具代表性。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如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都对技术的种种消极社会功能进行了批判,技术批判成为他们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他们的技术批判最终变成了对技术的否定,表现出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存在论哲学对技术的追问和批判也显现出对人之生存现状的悲{面。从帕斯卡尔到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尼采,再到20世纪的海德格尔和萨特,都对技术异化世界中人的文化困境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他们的文化批判始终贯穿着一种悲剧意识。

以上关于技术价值的两组对立观点中,技术中性论与技术乐观主义表面上看似乎截然不同:一个否认技术负荷价值,一个肯定技术负荷价值,然而其实质却是一样的。它们都将技术仅仅视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财富的“手段”、“工具”,认为技术与人的活动无关,与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伦理道德无关。由此可见,技术中性论也并非绝对的否认技术负荷价值,事实上,它与技术乐观主义一样,都肯定和强调了技术的正价值、物质价值和现实价值。在此意义上,真正的技术中性论者是不存在的。

我们看到,西方哲学关于技术价值问题陷入了两极对立:一些人只看到技术之善,即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与正面价值,却忽视了技术所负荷的负面价值,另一些人则只看到技术之恶,即技术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却忽视了技术对人类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一些人只强调技术的效用性,即技术对于促进生产力提高和经济增长的物质价值,却没有看到技术所蕴涵的精神价值,另一些人只关注了技术对于人的精神生活的影响和制约,却忽视了技术的物质价值;一些人只看到技术给人的现有生活带来的富足与便利,却没有对技术进行未来审视,另一些人则只看到技术与人的应然生活的对立,却没有对技术的现实价值予以充分肯定。面对西方哲学技术价值观的二元对立,我们不禁要追问:技术的本性究竟是善还是恶?在技术不断进步的进程中,人类是越来越自由,还是越来越不自由?由技术引领的人类是在走向光明,还是在走向毁灭?仅仅囿于抽象之思是不能回答这些问题的,这也正是西方哲学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只有将技术置于现实历史条件下,置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之中,置于人的文化价值系统之中,才能真正揭示技术的价值。马克思正是这样做的。

全文下载

 


  本文关键词:论马克思对西方哲学技术价值困境的超越——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30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930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2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