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西方影视剧欣赏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6-08-19 10:13

  本文关键词:西方影视剧欣赏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3年

西方影视剧欣赏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姜宇航  

【摘要】:随着全球汉语热的兴起,汉语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群的关注,汉语教师也被大批的培养和起用。作为汉语教师,其任务不仅是教授汉语,更承担着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除了自身应具备的汉语基础知识和文化底蕴外,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份职能。这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交际经验的积累,而这种经验和文化知识的积累,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对西方影视剧的欣赏就是一个重要途径。在这些影视剧中我们会了解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了解他们接人待物的习惯等,为进一步完成工作和学习中的交流打好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往往会闹出笑话。对外汉语教学要求我们对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色有所了解,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一个纯粹的语言传播的过程,其中也包括了对外汉语教师将两种文化成功对接的过程。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在讲授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对异国文化的欣赏与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还应该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汉语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汉语教师更好的了解对方,意识到怎样在合适的文化氛围中,进行恰当的交际活动,提升语言教学的功效,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电影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写照,也是了解目标语言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影视剧欣赏是文化输入和输出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欣赏西方影视作品的角度,,将西方电影按题材分类,深入挖掘西方电影中所体现的文化讯息,从而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结合起来,提高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分析来进一步确证影视欣赏有利于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本文通过四个章节来进行阐述西方影视欣赏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关系:第一章里作者介绍了跨文化交际的起源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尤其强调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 第二章讨论了从跨文化视角看西方影视剧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从史诗片中看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从浪漫爱情片中看中西方文化中婚姻家庭观念的不同;从动作或科幻片中看中西文化中英雄主义价值观不同;从青春校园篇中看中西方文化中教育理念的不同。 第三章从两个大的方向讨论了正视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依据传输接受与融合、语言学习与文化接受双向互动;文化移情与文化敏感度 第四章作为总结性章节,指出研读西方影视作品从而扩大跨文化交际优势。作者从三个方面讨论了优质影视得以跨文化传播的理由和依据。首先讲了知识型趣味性:文化传输中的娱乐化取向。接着论述了虚拟影视语境的必要性在于可以作为异族文化的接受场,最后总结出解码与编码的过程肯定了影视资源是不同文化符号的信息来源。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95.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雁;;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对比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关世杰;;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 十年回顾与反思[J];对外大传播;2006年12期

3 周引莉;;中西电影所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J];电影文学;2011年07期

4 林大津;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5 陈卫星;跨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背景[J];国际新闻界;2001年02期

6 李炯英;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20年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7 王俊霞;美国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集体主义[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8 刘小晨;;关于女性与自我价值的思考——《克莱默夫妇》的启示[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唐梅;;不同文化传统下中美家庭教育中的评价比较[J];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04期

10 刘俊琦;;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能力及其培养[J];理论导刊;2012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国锋;从影视作品看中西文化差异[D];山东大学;2008年

2 刘志浩;中西方关于“义务”的跨文化对比[D];黑龙江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正翠;交际口语中的文化因素[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2 七一初;非言语交际简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3 杨正翠;王军;;略论外语学习者目的语文化意识的培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4 孙显元;;大学文化的载体和构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周明;称呼语的语用特征及其语用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6 胡晓燕;论文化学习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7 周方珠;论社交指示的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8 杨华;英汉身势语文化内涵对比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9 刘国忠;隐喻与跨文化交际[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10 张志宏;董粤章;;习语演进的认知诠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丹;;两型社会建设的观念文化环境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2 常悦珠;陈慧;;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阶段研究[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3 孙静波;;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状况的调查与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4 栾育青;;邀请语及应答语的跨文化比较[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5 刘雯;王茹;;论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渗透教学方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6 沈健;;文化差异:跨文化管理研究的基点——跨文化管理研究回顾[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7 徐芳;;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English Humorous Utterance[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8 张娜;;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9 邱林林;;委婉语功能的语用学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10 王国慧;;谁的眼睛? 谁的地理?——从美国《国家地理》与《中国国家地理》看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冲突与互动[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磊;唐甄政治批判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红莉;从文化角度谈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D];河北大学;2009年

2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王孙琳;徽派建筑中吉祥文化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吴丹;语言学术语汉译规范化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5 李玲玲;英语教师课堂非语言行为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作用[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6 王明亮;人称指示映射现象的认知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许丹;英语广告语中语用预设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魏潇;英国人的文化定势[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赵才华;会话含义及其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10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年05期

2 于海燕;;英汉文化内涵词对比分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刘静;;面子:中西文化差异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2期

4 钟友循;从影片《刮痧》谈到中西文化交流与融通[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张伯存;《刮痧》的文化分析[J];当代电影;2002年01期

6 王向远;;气之清浊各有体——中日古代语言文学与文论中“气”概念的关联与差异[J];东疆学刊;2010年01期

7 姚范美;大学英语影视文化教学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09期

8 陈舒;;浅谈操练在外语教学中的角色[J];国外外语教学;1998年01期

9 冯泽云;;中外法律文化之对比[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10 徐瑾;;道德学的净化——从康德学说论道德学的义务论本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冲及;[N];人民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钱大军;法律义务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D];吉林大学;2004年

2 刘金凌;论道德义务与法律义务[D];清华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虹;;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申源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9期

3 潘春丹;;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4 吕俞辉;;国际汉语教师的跨文化视野[J];中国教师;2010年23期

5 马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J];林区教学;2006年10期

6 孙姣夏;;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6年21期

7 聂俊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J];科技资讯;2009年25期

8 阮红;;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英语教学[J];考试周刊;2011年30期

9 乔迎春;加强文化对比研究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1期

10 雷松根;;渗透文化背景知识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党俊卿;宋月雁;;中国医务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A];第四届中医药继续教育高峰论坛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换届选举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肖龙福;;也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文化教学[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田德新;张喜荣;;基于多媒体外语教学环境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刘秀蓉;;中西文化差异与EFL教学[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林木森;;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忽视文化差异[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6 张晶;;文化适应与跨文化交际[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谢丽;;大学英语课堂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胡雪乔;张瑞花;;语言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探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9 王艳;;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外语教学改革——复合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社会变革与大学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10 庄天赐;;运用英美文学的层进式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建非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赵咏梅;[N];吉林日报;2010年

3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石晶晶;[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4 通讯员 马永生 记者 赵永伟;[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4年

5 胡元平 刘静;[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6 本报记者 刘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7 本报记者 李玉兰;[N];光明日报;2009年

8 孙伟川 陈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9 赵岚 实习生 刘冰;[N];东方早报;2005年

10 蒋可心;[N];光明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云鹏;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余娟;从语言学习到文化理解[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芳;“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4 陈珊;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和设置[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杨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与评价[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宋莉;跨文化交际法中国英语教学模式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康莉;跨文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困境与突破[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陈桂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9 谢倩;外语教育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冯忠芳(KIATTISAK SAE FONG);泰国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发展的历时考察与标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静毅;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建;论如何在口译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3 余菁;初中英语口语课堂上提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宋蕾;论英语语言教学中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牟常青;英语教学中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欣;本科旅游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静;论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文化学习现状的调查[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8 柳谦;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与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9 赵状;集美大学海上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10 刘术芳;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西方影视剧欣赏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78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978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7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