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综合治疗小儿厌食症49例疗效观察

发布时间:2016-09-25 18:06

  本文关键词:社会心理因素和气质类型对小儿厌食行为的影响及护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医学论文发表 > 综合治疗小儿厌食症49例疗效观察

综合治疗小儿厌食症49例疗效观察

发布日期: 2014-05-15 发布:  

  2013年8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2013年8期

  【中图分类号】R24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206-01
中国论文网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为儿童较长时间的食欲减退或消失、食量减少,是一种慢性消化功能紊乱综合征。对小儿的生长发育、营养状况、智力发育均有一定的影响,长期厌食可导致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及免疫力低下,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1]。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各年龄段儿童均可发病,但以2―6岁为多见。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以及心理干预等方法综合治疗小儿厌食症 49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8年3月―2012年10月在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的93例患儿为观察对象,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2)。临床表现为食欲降低,见食不贪,食量较常量减少1/2以上,持续2周以上,排除其他系统疾病。将上述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49人,对照组44人。治疗组中,男性20例,女性29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13岁,平均4.85岁;病程最短1月,最长18个月,平均5.2月。患儿均有不同程度消瘦、精神不振、面色萎黄、多汗、大便溏薄或不成形,舌淡苔薄,脉软。2组病例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病情轻重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统计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患儿均停用可以引起厌食的药物,合理喂养,避免食用生冷食物,每天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对照组治疗方法:双岐三联活菌片0.5―1.0mg/次,每日三次,葡萄糖酸锌颗粒5―10mg/kg.d,分三次口服,复合维生素B片剂1―2片/次,每日三次。观察组治疗方法: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配合心理干预(1)中药治疗:方剂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炒白术、茯苓、山药、白扁豆、莲子、枳壳、川朴、内金、苏梗、炙甘草、炒麦芽、炒神曲、炒山楂、焦槟榔。剂量随年龄大小而变。服法:每日一剂,复煎与首煎液混合,分2次温服。(2)心理干预:首先做好正确喂养的宣教工作。定期举办学习讲座,对家长及患儿进行正确喂养知识宣传,提高喂养技能。让其充分了解小儿营养的重要性及营养失衡的严重后果。其次要创造良好的就餐氛围以及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制定合理的进餐计划(包括进餐时间以及进餐量),鼓励小儿自主进餐,建议父母参与小儿进食过程,用平静的语气对小儿讲话,避免粗暴威胁强迫小儿进食。餐前避免高糖、高热卡食物的摄入,避免饮用大量的冷饮。进餐时避免分散小儿的注意力,不要边看电视或边玩玩具边吃饭,不要边走边吃。为了吸引小儿吃饭的兴趣,做饭时尽量做到色、香、味俱全,尤其是色彩要有新鲜感,吸引小儿的注意力,从而使其觉得吃饭是个愉快的过程。再次是要强化正确的饮食行为。记录小儿每次的进餐量,达标后给予口头表扬或者物质奖励,提高小儿进食的积极性,强化正确行为。1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3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我国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的标准,治愈:食欲恢复正常,其他症状消失。显效:食欲明显改善,进食量为正常水平的3/4,其他症状基本消失;有效:食欲改善,进食量为正常水平的3/5,其他症状有所改善;无效:食欲、进食量、其他症状均无明显变化或加重。
  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临床治愈率40.82 %,总有效率93.88%;对照组临床治愈率22.73%,总有效率75%。2组治疗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1。
  3讨论
  小儿厌食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近年来有逐年上升趋势。西医认为小儿厌食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病因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相互作用,且受环境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喂养不当为其主要因素。微量元素缺乏及某些内分泌素亦是重要原因之一[4]。尤其是缺锌可影响味蕾细胞更新和唾液磷酸酶的活性,以致味蕾敏感性下降,发生食欲不振、厌食等症状。B族维生素缺乏,特别是B1缺乏也可致食欲不振食量减少[5]。故多给予消化酶或者肠道益生菌帮助消化吸收,辅以B族维生素,结合补锌治疗,取得了一定得疗效。但是单纯西药治疗,虽然可以增强患儿的食欲,但其难以整体调理患儿的体质。中医注重从整体出发,通过调理各脏腑的功能,达到阴阳平衡,治疗采用辨证施治。中医认为小儿厌食症的病因主要是脾胃虚弱,受纳运化失常,,治宜健脾益气。本组小儿均属中焦虚弱,参苓白术散是脾胃气虚代表方剂,具有健脾益气之功效。方中党参、炒白术、山药健脾益气,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内金、炒麦芽、炒神曲、炒山楂健胃消食助运。枳壳、焦槟榔理气除满,补而不滞。茯苓、白扁豆渗湿健脾。炙甘草益气调好诸药。全方配合,共奏益气健脾之功。近年来对小儿厌食症的心理及社会影响因素研究报道较多,认为小儿性格未成熟,有较强的依赖性以及情绪不稳,胆怯和孤僻等压抑情感倾向较强。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的娇惯、袒护及溺爱较重,使小儿易养成急躁、任性、胆小等不良性格。这种心理因素容易造成小儿摄食中枢和饮食中枢的兴奋性失去平衡,引起厌食[6]。所以对小儿进行心理干预非常必要。家长要掌握正确喂养方法,平时要为患儿创造良好的就餐环境,培养其良好的饮食习惯,要鼓励其正确的饮食行为及饮食习惯,使其慢慢觉得吃饭是一种愉快的行为而不是负担,激发其吃饭的积极性。经过上述综合治疗。从心理、生理上给予调理、疏导,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博,李扬,李侠,等.社会心理因素和气质类型对小儿厌食行为的影响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696-697.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1.
  [3]张丽萍,耿丽,范瑞君,等.小儿厌食症相关因素调查[J].武警医学,2008,19(9):784-786.
  [4]张昌华,刘学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85例的疗效观察[J].贵州中医学院学报,2011,33(3):112-113.
  [5]曾静雯.小儿厌食研究新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0,2(4):157-159.
  [6]丁雄,覃辉明,梁於凤.181例小儿厌食症相关因素探讨[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0,14(1):2-4.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关键词:社会心理因素和气质类型对小儿厌食行为的影响及护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30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230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2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