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家庭环境因素对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影响的探析

发布时间:2016-09-29 20:30

  本文关键词:家庭环境因素对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影响的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医学论文发表 > 家庭环境因素对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影响的探析

家庭环境因素对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影响的探析

发布日期: 2014-05-12 发布:  

  2013年8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2013年8期

  【摘要】目的探讨家庭环境与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的关系和影响,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家庭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问卷、儿童心理行为问卷和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对所抽取的268例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具有不良家庭教养环境的儿童中存在心理问题占总人数的88.64%,良好家庭教养环境中的儿童占59.74%,在较差教养环境家庭中的儿童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结论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减少学龄前儿童不良的心理行为,对其心理发展起到正向引导作用。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家庭环境;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
  学龄前儿童处在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对构建健全的人格起到决定性作用[1],其影响因素较多,最关键的一个因素为家庭环境,直接影响到儿童日常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在我国,学龄前儿童心理障碍发病率为12%-16%[2],家庭是学龄前儿童主要的生活环境,其对儿童的心理行为发育影响已成为值得探讨的社会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于2012年11月――2013年2月,采用整体随机抽样方法,共调查了幼儿园268名3-6岁学龄前儿童,其中男童141名,平均年龄(4.13±0.23)岁,女童127名,平均年龄(4.51±0.27)岁;独生子女者263例,占98.13%;儿童父亲平均年龄(35.39±2.65)岁,母亲平均年龄(33.87±1.43)岁,父亲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251例,母亲244例;核心家庭153例,主干家庭113例,单亲家庭2例。
  1.2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差调查,调查前调查者向儿童及其父母进行详细的说明,解释各项问题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由家长根据儿童日常行为和家庭情况如实填写。问卷主要包括三方面:①一般问卷:包括学龄前儿童及其父母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受教育情况、家庭类型等。②儿童心理行为问卷:此问卷主要针对儿童心理状态自行设计,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每个方面包含6-8个不良心理问题,其中情绪方面包括愤怒、悲伤、惊慌、恐惧、嫉妒、焦虑6种不良情绪;行为方面包括强迫、偏执、依赖、多动、精力不集中、破坏与违纪、自控力差等7种行为问题;人际交往方面包括敏感、羞怯、冷漠、自私、任性、孤僻、缺乏理解与沟通7个内容。以上心理问题,每选1项记3分,没有记0分。③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mily Assessment Device,FAD):家庭功能评定量表主要用于评价家庭系统中存在问题,共60个条目,由7个分量表组成,包括解决问题、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等。采用4级计分,“1”表示健康,“4”表示不健康,得分越高,说明家庭功能存在的问题越严重。评分标准为1-2分表示家庭功能一般健康,2-3分表示家庭功能存在轻微问题,3-4分表示家庭功能问题较严重。
  1.3统计方法采用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用SPSS19.0软件进行X2检验、t检验、相关分析等。
  2结果
  2.1儿童心理行为本次问卷调查中家长认为自己孩子存在情绪、行为及人际交往方面心理问题的有176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1.54%,其中存在行为问题占主要比例,有164人,占总人数的61.19%;其次为人际交往问题138人,占48.25%;情绪问题113人,占39.51%。从本次调查来看,具有2项心理问题的儿童53人,占19.78%,具有3项心理问题的儿童36人,占13.43%。
  2.2学龄前儿童的家庭功能以行为问题总分作为因变量,以家庭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家庭总功能等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影响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功能因素主要为行为控制和家庭总功能。
  2.3具有不同家庭教养环境的儿童心理状况比较按照被调查学龄前儿童是否具有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将被调查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具有不良家庭教养环境的132名儿童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有117人,占该组人数的88.64%,父母无不良习惯的家庭中154名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有92人,占59.74%,说明在较差教养环境家庭中的儿童比在较良好教养环境家庭中的儿童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对具有不良教养环境家庭的儿童心理状况总分、阳性条目数及各类心理问题的(χ±s)与正常家庭进行均值比较、方差分析,发现教养环境不良的家庭儿童各项指标明显高于良好教养家庭的儿童,且P<0.05,说明两组儿童之间心理状态存在显著性差异。
  3讨论
  通过数据显示,本市学龄前的儿童的心理问题比较普遍。影响儿童心理因素主要有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父母文化程度。目前我国主要的家庭结构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其中单亲家庭的儿童在心理方面通常表现为孤单、冷漠、缺乏安全感、敏感多疑,在家庭方面表现的自私、责任感差等,成人后少数会出现脾气暴躁、甚至反社会行为,通常是由于其自身发育和情绪发展方面长期缺陷造成的。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尤其是心理行为方面,良好的家庭气氛和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引导孩子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构建自己的社会角色和道德规范。较高文化程度的父母能够更好的与学龄前儿童进行沟通,在教育方面更注重启迪孩子的思维,注重道德能力意志、价值观念的培养,更有利于引导儿童形成完整的心理性格特征。
  参考文献
  [1]钟宝亮,陈红辉,张建芳.武汉市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及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11):833.
  [2]贾守梅,汪玲,施莹娟.上海市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家庭因素的关系[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12):1216.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关键词:家庭环境因素对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影响的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67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267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a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