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硕士论文】南宁市流动儿童孤独感、自我接纳及行为问题的现况及其团体心理

发布时间:2016-11-11 11:28

  本文关键词:南宁市流动儿童孤独感、自我接纳及行为问题的现况及其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广西医科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市流动儿童孤独感、自我接纳及行为问题的现况及其团体

心理辅导效果评价

姓名:林盈盈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指导教师:唐峥华

20100601

南宁市流动儿童孤独感、自我接纳及行为问题的

现况及其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评价

中文摘要

【目的】

了解南宁市流动儿童孤独感、自我接纳及行为问题现况,探索团体心理辅导对流动儿童的孤独感、自我接纳程度及行为问题的效果评价,为制订适合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及措施提供科学参考及经验。

【方法】

本研究方法分为两部分:

1.流动儿童孤独感、自我接纳程度及行为问题的现况调查

选取南宁市城郊结合部的三所小学(琅西、琅东与白沙小学)的全部在校儿童。采用自编儿童一般情况调查表、儿童孤独量表(CLS)11]、自我接纳问卷(SAQ)【21与Rutter儿童行为问卷(教师版)【3】对全部儿童进行心理测评,总样本量为2153人,其中流动儿童573人(26.61%),非流动儿童1580人(73.39%),收集的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等方法描述样本基本情况;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对流动儿童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对流动儿童孤独感、行为问题阳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相关分析对流动儿童孤独感、自我接纳及行为问题的相关程度进行分析。

2.南宁市流动儿童孤独感、自我接纳及行为问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评价

选取南宁市琅东、琅西小学四年级在读学生的两个班级,采用规范式(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t41)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对流动组与非流动组儿童进行6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每次完成1个单元的l

活动内容,每个单元活动时间约1小时,每周一次,持续6周完成。在活动进行第一单元前一周和最后一单元的下一周进行CLS、SAQ及Rutter儿童行为问卷(教师版)问卷测评,通过与对照组比较分析团体心理辅导对流动儿童孤独感、自我接纳及行为问题等方面的效果评价。

【结果】

1.CLS测评结果显示:流动组与非流动组儿童的测评均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与国内报道结果相似;两组儿童孤独感阳性率分别为12.31%、13.08%,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2.SAQ测评结果显示:流动组儿童的自我接纳程度均分低于非流动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O.05),其中SAQ量表的自我接纳与自我评价两因子均分都低于非流动组儿童,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O.05)。

3.Rutter儿童行为问卷(教师版)结果显示,流动组与非流动组儿童行为问题阳性率分别为21.99%、23.80%,高于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但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4.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组的流动儿童其孤独感程度、孤独感阳性率和自我接纳程度、自我评价程度的测评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行为问题阳性率结果显示:男童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女童,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O.05);不同年级组的流动儿童其行为问题阳性率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分别为19.13%、17.O%、30.O%,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两比较后,高年级组高于低、中年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O.05)。

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流动儿童孤独感多因素分析,有无好朋友、

自觉可爱程度两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O.1),回归系数分别为.1.432、0.915,OR值为0.239、2.497;流动儿童行为问题多因素分2

析,性别、自觉可爱程度两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O.1),回归系数分别为为.1.155、0.334,OR值为0.315、1.397。

6.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LS均分与SAQ均分呈较强的显著相关性

(r=.0.559,P<0.01);与自我接纳因子均分呈负相关(r=一0.456,P<O.01);与自我评价因子均分呈负相关(r=.0.400,P<0.01),与Rutter均分呈正相关(r=O.128,P<0.01);与Rutter问卷中的N行为均分呈正相关(FO.136,P<0.01)。

7.团体心理辅导后CLS测评结果,心理辅导前后差异比较三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两比较流动组儿童差别最大,其次为非流动组,最低为对照组;干预前后三组分别做配对t检验,流动组与非流动组儿童CLS测验均分较干预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O.05)。

8.团体心理辅导后三组干预后SAQ自我评价因子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O.05);干预前后差异三组间比较,SAQ均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两比较流动组儿童差别最大,非流动组次之,最低为对照组儿童;干预前后三组分别做前后配对t检验,流动组与非流动组SAQ均分、SAQ自我接纳因子均分与SAQ自我评价因子均分均较干预前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O.05)。

【结论】

1.流动儿童自我接纳、自我评价程度低于非流动组儿童。

2.流动儿童的行为问题阳性率男童高于女童,高年级的流动儿童行为问题阳性率高于中年级、低年级的流动儿童。

3.有无好朋友、自觉可爱程度为流动儿童孤独感发生的可能影响因素,无好朋友的流动儿童其发生孤独感的可能性比有好朋友的流动儿童高;流动儿童自觉可爱程度越高,其孤独感程度得分越低。性别、自3

觉可爱程度两个因素是流动儿童行为问题的可能影响因素,男童较女童发生行为问题的可能性高;流动儿童自觉可爱程度越高,其发生行为问题的可能性可能越低。

4.流动儿童的孤独感、自我接纳程度与行为问题发生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流动儿童孤独感程度越高,其自我接纳程度越低,反之则越高;流动儿童的孤独感程度越高,其行为问题阳性率越高,反之则越低。5.本次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在总体上减低了流动儿童的孤独感程度,提高流动儿童的自尊、自信心程度,本次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流动儿童的干预总体效果是有效的;本次心理辅导活动对非流动儿童具有同样的效果,两组效果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关键词】流动儿童,孤独感,自我接纳,行为问题,团体心理辅导


  本文关键词:南宁市流动儿童孤独感、自我接纳及行为问题的现况及其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07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707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0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