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拖延行为的心理解读和自我改变

发布时间:2016-11-17 06:02

  本文关键词:拖延行为的心理解读和自我改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12 年第 1 期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 1 , 2012

2012 年 2 月 Feb. 2012

拖延行为的心理解读和自我改变
1 2 李先锋

,张新萍

( 1. 东莞理工学院 师范学院 , 广东 东莞 523808 ; 2. 东莞理工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学部 , 广东 广州 523808 )

【摘

要】拖延行为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拖延行为影响个体的学习与成长 , 对问题解决和创造性亦具有重

不同心理学家做出了不同的定义和分类 。 作者从心理学家对拖延现象的不同理解出 要的影响。对于拖延行为, 发, 在多维评价体系中给出了明确的拖延的操作性定义 ; 在心理测量、 心理访谈研究基础上, 概括了产生拖延行为 的原因; 并从自我改变的角度提出了心理干预的策略 。 【关 键 词】拖延 心理解读 自我改变 【作者简介】李先锋( 1965 —) , 男, 山东临沂人, 心理学博士, 东莞理工学院师范学院教授 。 【收稿日期】2011 - 07 - 26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5455 ( 2012 ) 01 - 0060 - 05


拖延行为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并对人们的 。 生产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拖延行为影响个体的学 习和成长, 对问题解决和创造性亦具有重要影响 。 在现实生活中, 大到国家与社会, 小到机构与个人, 由于个体的拖延行为而产生的目标落空 、 计划推迟、 机遇丧失的现象比比皆是, 这种情况常常令拖延的 人感到扼腕。在政治斗争、 军事较量、 经济博弈和科 学研究中, 由于个体的无理由的拖延, 会让对手或他 “捷足先登 ” 、 “占尽先机” 。拖延行为虽然不至于 人 影响问题解决和创造的能力, 却影响问题解决的效 率和创造性的发挥, 影响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能力 的展现。正由于拖延行为的不利影响, 所以毛泽东 主席才写下“多少事, 从来急, 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 ” , 。 , 夕 的诗句 鼓励人们不要拖延 但是 拖延行为的 效果也并不总是消极的。当问题解决的主客观条件 , “拖延 ” 均不具备、 不成熟时 不失为一个聪明的选 择和问题解决的策略。 因为此时的不拖延 ( 急于求 成) , 会产生“欲速则不达 ” 的效果, 人们常说的“瓜 ” 、 “水 到 渠 成 ” 熟蒂落 正 属 此 意。 那 么, 什么是拖 延? 如何定义拖延行为? 拖延行为有哪些种类? 这 些问题十分令人感兴趣。 “拖 延 ”的 本 意 是“把 时 间 处 长, 不迅速办 , 的英文对等词为“procrastinate ” 它 理” 。“拖延 ” : “pro ” , 由两个拉丁词组合而成 的意思 为“往 后 ” “crastinus” “属于明天 ” , “procrasti是 的意思。 因此
60
[1 ]

nate” “推迟到明天 ” 。《朗文现代英汉 的字面意思为 “procrastinate ” : “to delay ( re双解词典》 对 的释义是 peatedly and without good reason ) in doing some necessary act” [ 在从事某些必要的行动中推迟 ( 重复性 。 该 词 典 将“procrasti的而 且 没 有 合 理 的 理 由 ) ]
[2 ] nate” , “拖延 ” 直接译为“耽搁 ” 。 可见 一词的词

典意义 是 消 极 的。 在 心 理 学 界, 大多数研究者将 “拖延” 界定为消极行为, 因为它往往与消极的结果 相联系
[3 - 4 ]

。但也有的研究者认为, 并非所有的拖

延都是 消 极 的, 它有时也会与积极后果联系起 [5 ] 来 。在作者以“你如何认识和评价拖延行为 ” 为 55% 的人将“拖延 ” 题的公众随机采访中, 视为问题 行为; 35% 的人认为“拖延 ”可能是一种策略, 以拖 “拖延 ” 待变; 10% 的人认为 无法定性评价。 这与学 “ ” 术界对 拖延 的认知是一致的。 拖延行为如何分类? Johnson 根据拖延的性质 [6 ] “个性化拖延” “情境性拖延 ” 。 将拖延行为分为 和 个性化拖延属于人格特征的范畴, 是个体的习惯化 的态度和稳定的行为倾向。情境性拖延是由个体所 处的情境所导致的认知迷失、 行为停滞和结果延迟。 个体在主观上不想拖延, 在行为上拖延是属于不得 已。Bridges 根据拖延者面对的心态, 将拖延定性为 [7 ] “乐观拖延 ” 和“悲观拖延 ” 。 乐观拖延者对于任 务持有乐观的态度, 相信轻轻松松地就可以完成, 无 需要现在就采取行动; 悲观拖延者对于任务的态度 是悲观的, 一种可能是个体认为完成任务困难重重 , 不知道从何处着手, 另一种可能是因为害怕失败, 没

◆教育学、 心理学论坛[ 教育部名栏建设栏目] 有动力采取行动。 虽然国内外心理学家已经注意到拖延行为并进 行了相关研究, 但迄今为止, 学术界对拖延行为尚无 一个统一的、 公认的定义。根据已有研究发现, 本文 给 将拖延行 为 设 置 在 一 个 多 维 度 评 价 的 模 式 中, “拖延行为” 一个明确的语义定位: 从拖延行为的性质维度 ( 正当与否 ) 上看, 拖延 “必要性 ” 行为在 与“问题性 ” 之间分布。 有的拖延 行为是必要的, 是客观规律制约下不可抗拒的必然 , — —思想的成熟、 具有正当性— 认知的深化、 情感的发 展、 行动的时机都使拖延有正当理由 , 此种意义上的 拖延相 当 必 要, 此 种 拖 延 可 以 称 之 为“必 要 性 拖 。与之对立的是, 延” 解决问题、 采取行动的主客观 条件都已经具备, 时机也已经成熟, 却依然“一拖再 , 这种拖延行为就属于问题性拖延 。 拖” 从拖延行为的结果维度上看, 拖延行为在“好 “坏的结果” 的结局” 与 之间分布。无论看似多么不 , 如果最后因“拖 ” 得“福 ” 就产生 应该发生的拖延, “好的结局 ” 。 但是, : “错过一时, 了 更多的情况是 。 在此种情况下, 耽误一世 ” 个体的拖延行为注定 “坏的结果” 。此种拖延行为必须要纠正。 会产生 从拖延行为产生的原因维度上看, 拖延行为在 “主观性” 与“客观性 ” 之间分布。 个体的拖延行为 有的是因为观念束缚、 重视不够、 缺乏努力等主观性 此时, 只要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就 因素导致的, 不会再产生拖延行为。 与之相对, 个体的拖延行为 有的是由于客观条件不成熟、 方法技术不具备等客 观性因素决定的, 个体的拖延行为确实是身不由己 。 从拖延行 为 的“认 知 理 性 ” 维 度 上 看, 拖延在 “策略性” “ ” 。 与 无厘头 之间分布 个体的拖延行为 “策略化 ” — —认识到贸然行动结果可 有的是 选择— 选择待机而发、 以拖待变。拖延行为的 能事与愿违, “无厘头” 体现为个体不能对拖延行为给出令人信 服的理由。 至此, 可以从问题行为的角度给拖延行为下一 个操作性的定义: 拖延是个体在无正当理由的情况 下由个体的主观性因素所引发的后果不良的 、 非理 性的回避现实、 无所作为的行为。
[8 ] ” 谁都有过拖延行为。 个体为什么 理行为问题。 会拖延? 通过对典型性的临床案例的分析, 我们提

出如下系统的心理解读: ( 一) 自我概念的束缚 避免 个体行为的基本动力是“追求目标达成, 。 在开始行动前, 无果而终 ” 个体对行动能否达成 预期目标进行心理推演, 预判成功或失败的概率。 在心理推演中,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是一个重要中介 变量。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取得预期结果 的主观估计, 它以自我概念为基础。访谈表明, 个体 的许多拖延行为是由于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感所导 致的一种自我妨碍行为。 班杜拉认为, 低自我效能 会降低个体对成功的期望、 损害动机, 最终妨碍任务 启动( 即拖延) 及坚持性。 研究表明, 自我效能与拖 自我效能的缺失是产生拖 延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 。 延的主要原因 持有消极自我概念和低自我效能感 “不是我不想, ; 相反, 的人倾向于相信 而是我不行 ” 持有积极自我概念和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倾向于相信 [9 ]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 在现实生活中, 个体行为的结果在“注定失败 ” “可能成功 ” 与 之间分布。 当个体面对“注定失败 ” 的情境时, 自我概念积极、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积极行 动会遭遇挫败, 自我概念消极、 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会 选择拖延, 这种“歪打正着 ” 的行为反而会成为“有 的行动。 但是, 成功机遇总是倾向于自 自知之明 ” 我概念积极、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 因为个体的自信、 坚持和努力, 可能让“成功的可能 ” 转化为“成功的 ; 而 对 自 我 概 念 消 极、 现实” 自我效能感低的人而 言, 自弃、 松懈和迟疑一定会让“成功的可能 ” 化为 “成功的泡影” 。自我概念积极、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 “痛感不敏 ” , , 对失败 对成功“乐观偏好 ” 会持续地 自我概念消极、 自我 表现出更多的进取行为。相反, , 效能感低的人对成功“胆怯排斥 ” 对失败的“被动 , 接纳” 会持续地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拖延行为 。 ( 二) 否定的目标评价 。“没有意义, 目标评价影响个体的行为动机 何必去做” 符合人性的基础价值理念。 在通常的情 况下, 可能成为个体行为选择的目标不是唯一的 。 个体会基于“心理运算系统 ” 对多个行为目标做出 从直觉层面到理智水平的评价。个体倾向于从评价 肯定的选项中做出选择, 不会将目标评价否定的对 象纳入视野。 并非所有的拖延者都热衷于无所事事, 而是个
61


《拖延心理学 》 的作者简 · 博克和莱诺拉 · 袁 : “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 认为 面的问题, 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 而是一个复杂的心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年第 1 期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前半生积极入世; 后半生 , 超然出世 ” 对现代人有很好的启示。 青年时代应 营造和保持积极的心态, 通过积极奋斗、 建功立业, 成就人生理想。但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 个体提升、 成就了自己, 同时也奉献于社会, 服务于他人。所以 。 说, 青年时代, 拖延行为对个人 而 言 是“拖 不 起 ” 中年以后, 个体的角色出现多元化, 时间紧迫感日益 。 步入老 严重。拖延行为对个人而言是“拖不得 ” 年以后, 身体机能开始下降, 自我保护的超限预警机 “身心疲惫, ” 、 “船到码头, 制以 不堪重负 车到站点 ” 等心理体验方式, 让个体淡化功名利禄、 保存生命的 活力, 主动减少别人可以分担的事务, 尽量拒绝无力 应对的活动。此时, 拖延行为就成为老年人的生存 智慧。 ( 四) 挫折防御反应 许多拖延者以人格作为拖延原因的“遮羞布 ” 。运用回溯式追踪法探寻 和改变拖延的“挡箭牌 ” 15 例拖延行为者的个人成长史表明 , 11 例可以自主 回忆早期成长经历中的关键事件对原来活泼 、 主动 心理活力的损伤而导致的人格转变。 由此可见, 拖 延并非与生俱来, 是典型的习得性无助。 — — 拖延行为的深层心理机制是自我心理保护 — 根据以往经验, 将一个行动进行下去可能导致失败 , 个体无法面对和接受。 于是, 便以拖延方式让挫败 推迟到来。 拖延行为的非理性由此显露无疑: ( 1 ) 如果一个行动的最可能结局是失败, 果断终止行动 或创造性地探寻新的行动是明智选择, 相比于因为 能力、 经验、 失误导致的失败, 拖延更易被定性为品 德问题而不易获得别人的谅解; ( 2 ) 以习得性无助 的方式面对任务, 任务难度会被无限放大, 目标达成 会难以企及。 于是, 拖延行为的最终结局是“自我 ” — — —“我是一个无能的人” 、 “我注定会 实现的预言 。于是, 失败” 本意在于自我心理保护的拖延让个 体遭遇新的否定和伤害。 ( 五) 目的性震颤 在拖延行为中, 最令人费解的是积极期待和热 切向往某一目标的达成却选择拖延的情况 。用一句 : “太想了, 调皮话描述这种类型的拖延 入梦; 现实 。做梦都期待做的事, 中, 不动” 为什么在现实中不 ? “目的性震颤 ” 尽快行动 是解读此类拖延行为的 — —当个体强烈地面对某种现实目标或情境 钥匙— 时, 会出现一系列行为反应: ( 1 ) 意识范围狭窄, 心 ; ( 2 ) , 智水平降低 情绪波动加剧 内分泌功能紊乱;

体在众多可供选择的活动中, 终止了某项活动而从 事了其他活动, 尽管这种选择最终带来了不利的后 果。个体为什么选择拖延这项活动? 一方面, 与活 动中所产生的乐趣有关。出于人类的趋乐避苦的本 人从完成活动中获得的乐趣越少, 就越容易拖 性, 延。人对于那些带来不愉快的任务, 倾向于回避; 如 果不能回避, 就会尽量延迟去做。 奖惩的时间安排 也是影响拖延的重要因素。在价值较小但奖赏及时 的任务和价值很大但奖赏延迟的任务之间 , 拖延者 [2 ] 更愿意选择前者。 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在于: 个体会被外部强加一 个或多个行为目标, 或者别无选择地将一个或多个 , “必须 行为目标纳入自己的行为体系中来。 于是 “情非所愿 ” 去做” 的外部监督和 的内心情感产生冲 表现在行动中, 拖延就成为最正常的方式。值得 突, 个体的目标评价, 无论是直觉层面的还是 关注的是, 理智层面都具有主观色彩, 这些评价既可能是经得 也可能是非理性的认知偏 起现实检验的正确判断, 差。根据时间折扣理论, 人们每天都需要对可能带 来不同奖赏的活动进行评估, 人有一种严重低估未 — — 来事件的先天倾向。拖延正是这种天性的体现— 因为低估了长远目标的价值导致对这类任务的推 迟。随着时间推移, 未来事件离人越来越近, 当其价 值充分展现时, 后悔已经为时已晚。 据考察, 基于理性判断的拖延行为虽然会产生 , 但不会持续存在, 因为理性会引领个体尽快结束心 理冲突, 要么修正原有的目标评价, 要么果断终止目 标行为。而非理性的认知偏差会让个体持续地陷入 “进退两难” “必须去做 ” 的境地, 持续地处于 的外部 “ ” , 推动和 情非所愿 的内心体验的纠结之中 拖延将 未有穷期。 ( 三) 人格惰性 拖延有情境性拖延和习惯化拖延之分 。情境性 拖延的个体具有明显的焦虑体验 , 一旦时过境迁, 拖 延行为就不复存在。习惯化拖延的个体没有明显的 B 焦虑体验。 习惯化拖延与人格有关。 研究发现, 型人格的个体在具有合作性好、 忍耐力强、 心态平稳 等特点的同时, 存在着时间观念不强、 质量意识不 。“不求出类拔萃, 高、 责任心不足的问题 但求与世 , 无争” 是 B 型人格的形象写照, 具有 B 型人格的个 体容易表现出习惯化拖延行为。具有习惯化拖延行 为的个体承认, 自己的人格惰性抑制了个人潜能的
[1 ] 开发, 妨碍了个体的生涯发展。 [5 ]

62

◆教育学、 心理学论坛[ 教育部名栏建设栏目] ( 3 ) 行为技能退化, 低级失误增加; ( 4 ) 独立自主性 [9 ] 降低, 环境依赖性增强 。 人们 时 常 对 个 体 的 拖 延 行 为 表 示 不 解 和 不 — — —“如此重要的事情为什么还迟迟不动? ” 满 这种 不解和不满的原因是认为拖延者认识不到行动的价 这是一种“想当然 ” 的看法。 你认 值和意义。其实, 识到的行动的价值和意义, 拖延者可能也认识到, 甚 至更深入、 更全面。但是, 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行为反 应降低了个体行为的水平, 想要尽快解决问题达成 目标的紧张和冲动让个体行为出现功能性紊乱 , 表 现出来的就是不能达成预期目标的拖延 。 ( 六) 过度追求完美 完美主义是指个体追求“好到极致 ” 的人格倾 向。完美主义者通常会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 , 希 达到无与伦比的境界。 为 望把事情做得无可挑剔, 不愿意匆忙开始, 等待万事俱备才 了一次性地做好, 行动。由于个体制定了过高的目标, 在没有完全把 会迟迟不能行动, 握能够完美地完成某项任务之前 , 拖延行为由此产生。 具有完美主义特质的个体具有自我责备、 对知 觉到的失败过分概括化、 害怕消极评价、 强烈期待社 会认同等特点, 这会使个体对自己提出苛刻要求 , 并 期待将任务做得无可挑剔, 由此导致个体处于压力 的情景中。当个体觉察到这些压力或威胁时, 会强 为了释缓焦虑, 选择回避问题情境 烈地体验到焦虑, 和目标任务。可见, 某些拖延行为并非是由于拖延 者缺乏能力或不够努力, 而是某种形式的完美主义 或求全观念的反映。 拖延行为者往往会以“多给一 些时间, 我会做得更好 ” 为自己的拖延表达惋惜或 自我解嘲。 ( 七) 自我管理失控 自我管理体现个体是否有规划调配自己的时间 智慧和策略。 个体缺乏自我管 和精力做事的理念、 理能力, 会倾向于把事情向后一拖再拖, 在拖延中使 “错失良机 ” 、 “一事无成 ” 自己陷入 的尴尬境地。 可 以对高自我管理者与低自我管理者作一对比 : 高自 我管理者往往给自己设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 , 在这 种内在动机驱动下, 任务带给个体的感觉是积极愉 快的, 所以一般不会拖延。 而低自我管理者没有自 主设定的目标, 被动接受别人的要求, 内心会产生排 斥和厌恶的情绪。 在策略层面, 由于大部分拖延者不是按事件的 轻重缓急来决定做事的顺序, 往往先做容易、 有趣的
[11 ]

从而造成对重要或紧急任务的拖延。 自我管 事情, 理的失败还体现在个体容易被外部诱惑所吸引 , 缺 、 “有别的事 乏自我控制的能力。 临时出现的情况 情需要做 ” 成为拖延者最为通常的借口。 另外, 自 的能力。 我管理失控意味着缺乏对任务“化整为零 ” 一些拖延者往往认为, 要面对的任务分明就是“老 , 虎吃天, 无从下口 ” 因此产生畏难情绪, 从而导致 痛苦绝望的拖延行为。 ( 八) 身心健康警讯 可以肯定地说, 没有人会从拖延中获得心理愉 悦体验和现实物质收益。为什么拖延行为成为现实 生活中的多发现象? 运用拖延行为与生理疾病、 心 理问题相关分析技术, 对 35 例个体拖延行为者研究 发现: 拖延行为与个体中年期生理问题 ( 内脏系统 重度更年期反应、 神经功能障碍 ) 的相关是 0. 病变、 69 , 与中年期心理问题 ( 子女成长压力、 个人职业停 滞、 婚姻家庭问题) 的相关是 0. 73 ; 拖延行为与青年 感冒、 过度疲劳) 的相关是 0. 47 , 期生理问题( 受伤、 与青年期心理问题 ( 个人成长停滞、 情感问题、 人际 关系冲突、 经济困境) 的相关率是 0. 89 。因此, 拖延 有时是个体身心健康问题的警讯 。两者的内在关联 机制在于: 拖延作为个体行为活动机能下降的直接 后果, 根本原因是个体的行为活动机能出现了器质 性或者功能性障碍。


既然拖延在大多数情况下会产生不利的后果 , 如何通过自我心理干预来应对和纠正拖延行为 ? ( 一) 以坦然之心面对拖延 拖延行为容易为当事人觉察, 由此会引发其从 内心羞耻感到自我否定感的一系列消极心理体验 。 拖延对自身造成的消极社会评价和机会丧失显而易 见, 因此也让当事人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 德国明 斯特大学心理治疗研究所弗雷德 ·里斯特博士在接 《生命时报》 受 记者采访时说, 拖延行为其实是每个 人都有 的, 只 是 一 些 人 比 较 严 重。 据 估 计, 超过 70% 的大学生存在拖延问题, 50% 的学生报告说拖 延已经成了他们的习惯。 在一般人群中, 拖延影响 了 25% 的成年人, 超过 95% 的拖延者希望减轻他们 的拖延习性。过分的心理压力会给拖延行为的自我 改变带来不利影响。 作为一种自我心理干预策略, 个体必须清楚地告诉自己: 人人不乏拖延经历。 从 “释缓羞耻之心, 而产生 降低自责压力 ” 的效果, 为
63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年第 1 期 的善待自己的生存智慧。 参考文献:
[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 现代汉语词 1998 : 1286. 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2] 饶宗颐. 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 . 北京: 现代出版社, 1988 : 1115. [ 3] Chu A. H,Choi J. N. Rethinking Procrastination: Positive Effects of “Active ” Procrastination Behavior on Atti2005 , 145 ( 3 ) : 245 tudes and Performance. J Soc Psychol, - 264. [ 4] Howell A. J,Watson D. C,Powell R. A.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The Pattern and Correlates of Behavioral 2006 , 40 : 1519 - 1530. Postponement. Pers Individ Dif, [ 5] Diaz - Morales J. F,Ferrari J. R,Dlaz K. Factorial Structure of three Procrastination Scales with a Spanish Adult Population. Eur J Psychol Assess. 2006 , 22 ( 2 ) : 132 - 137. [ 6] Pychyl T. A,Lee J. M,Thibodeau R, et al. Five Days of Emotion: An Experience Sampling Stud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 Procrastination.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00 , 15 ( 5 ) : 239 - 254. [ 7] Bridges K. R,Roig M.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and Irrational Thinking: A Reexamination with Context Con1997 , 22 : trolled.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941 - 944. [ 8] [ — —向与生 美] 简 · 博克, 莱诺拉 · 袁. 拖延心理学— 俱来的行为顽疾宣战. 蒋永强, 陆正芳, 译. 北京: 中国 102 - 113. 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 9] Rothblum E. D,Solomon L. J,Murakami J. Affective,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Differences between High and Low Procrastinators. J Couns Psychol, 1986 , 33 : 387 - 394. [ 10] Jackson T, Fritch A, Nagasaka T,et al. Procrastination and Perceptions of Past,Present,and Futur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Research, 2003 , 1 ( 1 ) : 17 - 28. [ 11] 石波, 岳彩镇, 汤雯. 拖延与完美主义关系研究 . 保健 2009 ( 3 ) . 医学研究与实践,

个体的自我改变拖延行为构建心理平台 。 ( 二) 以自觉之心认清拖延 拖延行为会对个体的公众形象、 个人角色、 现实 处境、 未来前程构成损害。认识到拖延的后果, 才能 强劲的战胜拖延的力量。 一次偶尔的 产生持续的、 拖延无足轻重, 拖延成为习惯, 就累及了自信、 自尊、 学业和前程。马坎托尼等人研究结果表明, 拖延与 一系列心理病理现象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 包括焦虑、
[10 ] 消沉, 以及强烈的压力知觉 。 拖延虽然可以暂时 地使人从压力中解脱出来, 短期内对心理健康有利,

但从长远看, 拖延者会面临拖延引起的一系列后果 , 如错失很多机会、 学业失败、 事业不成功等。这些后 果及对后果的预期会引发人们更多的压力和焦虑 。 个体保持对拖延行为的自主觉察, 汇聚自我改变拖 而 延行为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源于外部的胁迫, 。 是由衷而发的内在动力 ( 三) 以理智之心锁定拖延 自我改变的失败往往出 自我改变的研究表明, 现在个体寻求全面自我改变所导致的心理能量过度 损耗之中。成功的自我改变是理智的自我改变: 不 重要的, 拖就拖吧; 很重要的, 绝不拖延。 这种“有 所为有所不为” 的策略更易取得拖延行为改变的突 , “不图全面 破。特别是自感拖延行为严重的个体 解决, 只求重点突破” 是理智之选。 ( 四) 以智慧之心攻克拖延 攻克拖延行为的智慧首先体现在通晓自己为什 么拖延。将拖延的内部心理逻辑明朗化, 让自己的 拖延借口变得荒诞, 无法立足成为拖延理由。然后, “ ” ( 运用 任务日程表 时间进度, 内容要求 ) 技术, 不 给拖延以可乘之机, 甚至可以使用高调公布自己的 完成时限, 借助外部监督力量防止拖延。 ( 五) 以宽容之心善待拖延 即使是自称从不拖延的人也未必没有拖延记 录。许多事情不是个体主观意愿能够控制的。 所 以, 不要与偶尔的拖延行为过不去。 临床病理学研 究显示, 恶性疾病的致病机理中, 心理行为的自我强 迫导致个体持续处于紧张、 焦虑之中, 免疫机能因此 削减, 使身体修补 DNA 的能力下降, 罹患恶性疾病 概率明显提高。 所以说, 有时拖延是人尚未觉察
[11 ]

【责任编辑: 王建平】

64

The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Individual Procrastination and the Selfchange Strategy ( By LI Xianfeng, ZHANG Xinping) Abstract :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ognitive divarication of procrastination. We aimed at the procrastination of individual behavior as the subject
of applied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made an operational definition for the procrastination of individual behavior for a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model. With the aid of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iew techniques, the researcher found a series of cognition on the reasons why procrastiwhich made a profound and prolific progress on the knowledge of procrastination of individual behavior. On the basis of clinical exploration, nation occurs, the researcher found a distinctive operating system on aiding at people who are going to solve the procrastination problem. Key words: procrastination;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self-change

Technology and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Ontology ( By BAO Guoguang) Abstract : In the early stage of Heidegger's ideas,the ontology of human's“being there”embodies existential-ontology. Although it did not concern
ontology,technology emerges in with technological issue explicitly,technology has played a role as the background. From the standpoint of existential“being in the world” . Technology demonstrated as the revelation of the readinesstohand of implementation. Technology is the correlative tie for the be. Both beings of “world in”and the “being in the world”of “being there”reveal the space. The ings between “being there”and beings of “world in” . The space of beings of “world in”reveals the place relation. The space of“being there”reveals the oncoming circumstance of the near of“near to far” space of beings of “world in”and the space of “being there”are given and set by technology,which is involved in the composition of space. Key words: existential-ontology; technology; space; revelation; near to far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Relativism of Edinburgh School's Strong Programme ( By AI Zhansheng) Abstract : Strong programme is the core theory of Edinburgh School represented by David Bloor and Barry Barnes,whose purport is to advocate the
impartiality, symmetry and reflexivity. The explaination of sociological formation cause of science knowledge. It insists on the essential tenets of causality, essence of strong programme is relativism that not only has general character of traditional relativism,but also has special 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its resistance to rationality of science,its resolution to truth of science,its deconstruction to method of science and its value to culture of science. Key words: strong programme; relativism; Edinburgh School

Dislocation of the Standard— — —Two Mistakes in Value Judgments of Contemporary Poetry ( By ZHOU Zhiqiang) Abstract : Since 1990s,many critics often make two mistakes in value judgments of contemporary poetry,one is to prove that the truth poetry had
declined in the quality by its marginalization in social life or the strange behavior of poets,and the other is to take the thought that the poetry writing was a complete failure compared with the Obscure Poetry and ancient poetry. This negative view was so popular that it not only enhanced the misunderstanding and prejudice against contemporary poetry in society,but also became one of the internal factors for the difficult circumstances for poetry at present. Key words: contemporary poetry; value; mistakes

Investigation and Consideration of Gaoling Mausoleum of Cao Cao ( By CHEN Changqi, JIANG Bo) Abstract: Based on the shape and structure of the tomb,,the grand tomb of Xi Gaoxue ought to be a high-level aristocratic tomb in late Easten Han
dynasty. We can further make certain that the owner of the tomb is Cao Cao whose posthumous title was“King Wu of Wei”in late Easten Han dynasty according to the relics of “gui”and stone tablets with inscriptions of “Wei Wu Wang chang suo yong”unearthed from the tomb. Therefore,archaeologists' judgement is correct and accurate. Based on Song Dynasty time,there was no record in documents about any doubt of where Gaoling Mausoleum of Cao Cao was before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let alone socalled nominal tombs. However, the tale of“72 nominal tombs”came into being and spread after the Southern Dynasty. The cause of this phenomenon is related to two events: Gaoling Mausoleum of Cao Cao was robbed in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and was repaired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place of Cao Cao's tomb was well known after it was robbed and revealed in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But it was not easily recognized afterwords because the symbol of it was mixed with the ground vegetation after it was repaired and protected by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Furthermore,the keepers of Cao Cao's tomb left when Jin invaded in late Northern Song Dynasty. Gradually,the place of Cao Cao's tomb became a riddle. Key words: grand tomb of Xi Gaoxue in Anyang; Gaoling Mausoleum of Cao Cao; King Wu of Wei

The Logic of Capitalists Behavior i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Luxury Consumption— — —From Marx's general to Veblen and Weber's specificness ( By JIA Lihong) Abstract : The behavior of capitalists has two characteristics: on the one hand,they are accumulating and thrifty,on the other hand,they have luxury consumption. . Karl Marx thought that capitalists were the personalized capital,and based on this,he proposed a general logic of the capitalists behavior. The logic is that the luxury consumption is the means to achieve the goal for capital accumulation. Different from Marx view, Veblen and Weber's analysis of the capitalists was not only based on property and history dimension,but also stre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pitalists behavior and their ethical cultur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The logic of capitalists behavior; capital accumulation; luxury consumption; general and specific

A Study on the law Incentive Func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Evaluation System ( By CUI Zhuolan ,DU Yiping) Abstract : Based on evaluation principles,specific indicators and application settings,the administrative evaluation system carries out diagnosis of
the results of the evaluation. With rewards and punishment measures,it may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s and their civil servants to have exercise of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 and powers in lawful,reasonable and operable framework. This may also encourage and promote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and the officials to have enthusiasm,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and in this way,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good governance objectives can be realized. Key words: administrative self-restraint; administrative evaluation system; incentive

Analysis on the Nature of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Standard ( By WU Jinsong) Abstract: The discretion standard as a tool for self-administration aims to make administrative law norms specific,and to prevent the abuse of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As a discretionary basis for explanatory administrative rules, its nature is not a law. However, for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and the civil service it has binding function and can be used as a basis for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realization of justice cases,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can still depend on the circumstances beyond the discretion of the base of the scope of the law. Key words: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standard; enforcement explanation;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self-restraint in administration

160



  本文关键词:拖延行为的心理解读和自我改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83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783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7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