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暴力犯罪行为与MAOA基因VNTR多态性、环境、心理特征的关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25 15:50

  本文关键词:暴力犯罪行为与MAOA基因VNTR多态性、环境、心理特征的关联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大连海事大学》 2011年

暴力犯罪行为与MAOA基因VNTR多态性、环境、心理特征的关联性研究

傅颖  

【摘要】:以暴力犯罪为代表的一些扰乱国家及社会安定的行为是我国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研究暴力犯罪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也成为现代行为遗传学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国外的大量的犯罪行为学研究证实,某些犯罪类型与某些调控情感的基因密切相关。但也有研究证实,犯罪主要是受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我们知道基因是受环境因素调控的,所以研究犯罪,特别是暴力犯罪,离不开对生物本身特质的研究,同时不同的生活环境是如何影响,对于认识犯罪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 本论文以与情感冲动相关联的重要基因MAOA-VNTR的多态性为指标,进行遗传因素分析;同时以犯人的家庭收入、学历和有无职业为个人环境因素;利用艾森克人格问卷进行心理特质的评估。应用数据挖掘的分析方法,挖掘基因-环境-心理与重庆籍的暴力犯罪人员(故意杀人、抢劫、强奸、故意伤害等四类攻击行为)间的关联性,为揭示暴力犯罪的生物学效应提供法医学和生理学基础,为预防和治理暴力犯罪提供帮助。 本文在伦理委员会同意的前提下,在获得624名重庆地区某监狱和某少管所在押的劳教人员和609名重庆地区正常对照人员充分的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劳教人员和对照人员自行填写背景调查问卷和艾森克心理调查问卷,同时收集了被研究人员的血样,全部对象取血液标本提取DNA,用PCR方法扩增MAOA基因启动子区VNTR序列片断,通过Beckman GeXP自动测序仪进行毛细管电泳MAOA基因型测定,部分PCR产物进行测序验证。对MAOA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进行对比分析。应用基于粗糙集关联分析MAOA、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与暴力犯罪的关联性。 MAOA是人脑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一种重要代谢酶。编码MAOA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MAOA启动子区有一段重复单元为30bp的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重复数目为2-5次,重复的数目与MAOA的转录活性相关,被认为是MAOA的功能标志物。30bp碱基的可变数串联重复多态,位于MAOA基因的转录起始点上游1.2kb的调控区内,对基因的表达起调控作用,其中3次重复的基因会使所编码的酶活性降低,较之3.5次与4次重复的基因转录活性低了2至10倍。本项目应用PCR产物毛细管电泳和测序比对,30bpMAOA-VNTR共获得五种等位基因:2、3、3.5、4、5。其中3、4等位基因是各组研究对象中最常见的等位基因型,正常人与罪犯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P0.05,故不认为3等位基因与重庆地区暴力犯罪人员暴力攻击行为具有相关性。艾森克人格问卷中精神质因素和情绪稳定性为评估指数,发现大学生正常对照组与青少年犯罪测试组P0.05,表明心理因素与青少年犯罪有显著性关联。 最终,应用粗糙集关联分析进行数据挖掘,发现暴力犯罪行为可能与中等收入以下家庭,中学以下文化,神经质维度和精神质维度偏离正常,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为3或4的MAOA基因型有关。由于3次重复的基因会使所编码的酶活性降低比其他基因型编码的低,所以影响对5-羟色胺能(5-HT)系统的代谢。已有很多报道,5-HT代谢不正常,均与暴力攻击行为密切相关。因此,尽管单从该基因型角度研究,未发现与正常对照间的区别,但如果与心理特质及与其生长的环境因素进行关联分析,我们就能得出重庆籍暴力犯人,当MAOA基因型的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为3和4时,在不富裕的家庭环境和没有很好教育条件下,神经质维度和精神质维度偏离正常范围,易出现暴力犯罪。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17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引言11-12
  • 第1章 绪论12-27
  • 1.1 行为遗传学12-17
  • 1.1.1 行为遗传学研究方法12-13
  • 1.1.2 行为遗传学研究现状13-14
  • 1.1.3 暴力行为的遗传学研究14-15
  • 1.1.4 暴力行为的相关候选基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5-17
  • 1.2 单胺氧化酶A在行为遗传学研究中的优势及研究现状17-20
  • 1.2.1 单胺氧化酶(MAO)的定义和分类17
  • 1.2.2 MAOA的生物学特点17-18
  • 1.2.3 MAOA在研究暴力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中的优势及研究现状18-20
  • 1.3 心理因素对暴力行为的影响20-21
  • 1.4 环境因素在行为遗传学研究中的重要性21-22
  • 1.5 艾森克人格量表22-23
  • 1.6 应用粗糙集对犯罪人员基因型—心理—环境进行关联分析23-26
  • 1.6.1 数据挖掘在本研究中的重要性23-25
  • 1.6.2 应用粗糙集对犯罪人员基因型—心理—环境进行关联分析25-26
  • 1.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26-27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27-40
  • 2.1 研究对象27
  • 2.1.1 测试组27
  • 2.1.2 正常对照组27
  • 2.2 罪犯个人背景调查问卷27-28
  • 2.3 心理调查问卷28-30
  • 2.4 标本采集与保存30
  • 2.5 主要实验材料、试剂、仪器和方法30-34
  • 2.5.1 主要实验材料及试剂30
  • 2.5.2 主要仪器30
  • 2.5.3 实验方法30-34
  • 2.6 心理问卷分析34-37
  • 2.7 基于粗糙集关联分析37-40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40-57
  • 3.1 罪犯个人背景资料分析40
  • 3.2 MAOA基因型分析40-44
  • 3.2.1 UV紫外分光光度计测DNA浓度40
  • 3.2.2 DNA模板1%琼脂糖凝胶电泳40
  • 3.2.3 MAOA基因PCR产物2.5%琼脂糖凝胶电泳40-41
  • 3.2.4 连接转染后菌液PCR验证41
  • 3.2.5 MAOA基因多态性毛细管激光电泳41-42
  • 3.2.6 MAOA基因测序结果42-44
  • 3.3 MAOA基因型电泳检测结果44-47
  • 3.3.1 MAOA基因扩增产物毛细管电泳检测结果及对应基因型44-45
  • 3.3.2 各组MAOA基因型对照列表45
  • 3.3.3 测试组与对照组MAOA基因启动子区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45-47
  • 3.4 艾森克人格问卷各维百分比及统计学检验47-49
  • 3.4.1 艾森克人格问卷测试组与大学生对照组统计学检验47
  • 3.4.2 艾森克人格问卷测试组N维各级百分比47-48
  • 3.4.3 艾森克人格问卷测试组P维各级百分比48-49
  • 3.5 各因素间统计结果分析和粗糙集关联分析49-52
  • 3.5.1 背景-心理-MAOA基因型与暴力犯罪关联统计分析结果49-50
  • 3.5.2 粗糙集优化关联分析结果50-52
  • 3.6 讨论52-57
  • 3.6.1 家庭背景情况统计分析及讨论52-53
  • 3.6.2 MAOA基因与暴力犯罪关联分析及讨论53-54
  • 3.6.3 艾森克心理问卷N维和P维与暴力犯罪关联分析及讨论54-55
  • 3.6.4 粗糙集对基因-环境-心理与暴力犯罪关联结果分析及讨论55-57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57-59
  • 4.1 结论57
  • 4.2 展望57-59
  • 参考文献59-63
  • 附录 样品测序及查询比对图63-67
  • 附录 艾森克人格调查问卷67-69
  • 附录 知情同意书-血液标本收集69-71
  • 致谢71-72
  • 研究生履历72-73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熊鹰;吴少勤;董奇;;反社会行为的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研究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2 周建松,王小平,李凌江;五羟色胺系统与攻击行为[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5年03期

    3 孙建功,刘秀芬,杜鹃,徐焕章,崔惠民;大学生人格偏离的评定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J];疾病控制杂志;2003年04期

    4 李慧民;犯罪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及与自身文化程度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01期

    5 车茂娟;;基于艾森克问卷探析吸毒人群的人格特征[J];统计研究;2009年01期

    6 杜亚松,唐慧琴,包玉娟,王玉薇,郑惟庄;十类特殊家庭子女心理卫生状况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01期

    7 黎雪梅;况利;艾明;陈建梅;李大奇;高新学;;暴力犯罪者人格障碍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吕乐;艾森克人格问卷第二次常模样本的信度和效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承舟;;论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叶琴;刘爱花;;从阿德勒的人格理论谈心理健康与治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3 卓丽芳;;疏于治国 慵于齐家——唐中宗的人格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4 李珑;中医大学生人格度特征的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5 徐畅;高职学生人格优化之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邱天龙;;高校贫困生健康人格的构建[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汪水芳;王其恒;;迎春和探春的性格成因分析[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牛荣华;姜桂兰;张新柏;李莹;;大学新生自我和谐与应对方式及其相互关系[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周宏岩;论学校在人格教育上的不足及对策[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陈文姬;陈文垲;;中医学与精神病学的比较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白葵阳;钟菲;;“坦白”告别的灵魂潜语——从《多余的话》看瞿秋白的人格特征[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三辑)[C];2009年

    2 张文;;“非犯罪人化”刑事政策初探[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3 陈正昕;王伟;金卫东;;抗抑郁药物引发抑郁发作转相与未转相者气质的比较与相关研究[A];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洁旭;MAOA内部多位点作用模式及DNA甲基化状态与精神障碍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2 张晓明;主体幸福感模型的理论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3 邵二辉;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张戈;大学生体育锻炼促进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5 王洪明;从“管理”到“辅导”:班级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侯俊林;愤怒情志特质与神经递质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张金荣;3-12岁儿童人格的结构评定及其发展特点的追踪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冯平;压抑与超越:高校管理异化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祝春兰;网络学习中自我监控的结构与影响因素[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方宏建;大学生人格培育的机理与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雪猛;我国优秀女子散打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调查与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郭慧;数据挖掘技术对放射工作人员知觉压力因素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3 刘娟;基于人格因素的大学生课外英语学习模式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殷祥云;基于素质模型的饭店人才测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刘晓燕;当代大学生交往障碍及调适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张莺;大学生健康人格及其教育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魏良婷;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成绩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张煜;高中思想政治课与中学生人格教育[D];苏州大学;2010年

    9 金晓婧;苏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有效途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宋雪琴;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祚纮,彭凯平,俞九生,王若平;艾森克人格问卷与A型行为类型问卷的相关分析及对高血压病人的观察[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2 李伟,林金树,陈东才,杨琛,安进勇;福建省违法犯罪青少年的个性特征研究[J];法医学杂志;1999年04期

    3 王小平;攻击行为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5年01期

    4 朱昌明,杨昌芬,马渝根,刘协和,何廷尉,杨珉;艾森克个性问卷(幼年)成都地区试用报告[J];四川医学院学报;1983年02期

    5 答会明,李梦月;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04期

    6 付云,刘秀芬,孙建功;医学生心理问题有关因素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年01期

    7 杨美荣;河北省3所大学城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年02期

    8 赵美玉;社会转型期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及犯罪原因的对比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年06期

    9 李有禹;艾森克量表计算机程序设计[J];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4期

    10 沈慧廉;;艾森克问卷(成人)试用报告[J];苏州医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勇哲;我国暴力犯罪活动的趋势和对策[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2 柳慧敏;青少年暴力犯罪的个性心理结构分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1996年03期

    3 管晓静;论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家庭防控措施[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5期

    4 宋欣,周欣,洪云,付立民,谢天壬,赖万中,陈学锋,邹娜,胡铭,朱显有,马龙虎,古源;北京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生物学及其他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年04期

    5 孟粉 ,任国库;对家庭内部暴力犯罪的调查[J];法律与生活;2005年01期

    6 郭光全,黄维纲,林海程,麦慈任;251例暴力犯罪案责任能力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年02期

    7 管晓静;论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家庭防控措施[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2年05期

    8 烟云;细说副省长雇凶杀妻[J];检察风云;2005年19期

    9 管晓静;;山西省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调查研究[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10 陈习知;;当代大学生暴力犯罪之动因及其防范[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建学;;暴力犯罪行为的特点、控制和矫治[A];行为法学在中国的崛起[C];1993年

    2 刘永林;;6例自杀式犯罪检验分析[A];中国法医学最新科研与实践(二)——全国第七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精选[C];2004年

    3 张洁旭;陈彦博;张克让;杨红;孙宁;房岳;沈岩;许琪;;在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重性抑郁症中MAOA基因内部多位点作用模式的研究[A];遗传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0中国青年遗传学家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4 杜雄柏;王广聪;;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生成机制——基于湖南省X市32个寻衅滋事案例的实证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王彬;李宝花;胡峻梅;胡泽卿;林勇;;精神障碍患者涉嫌暴力犯罪的特征分析[A];中国法医学会第三届全国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吴文川;靳大勇;秦新裕;;GM-CSF增强胰腺癌MUC1-VNTR核酸疫苗免疫效果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0届全国胰腺外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7 吴文川;靳大勇;秦新裕;;胰腺癌MUC1-VNTR核酸疫苗的构建和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0届全国胰腺外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宋欣;周欣;洪云;付立民;谢天壬;赖万中;陈学锋;邹娜;胡铭;朱显有;马龙虎;古源;秦新华;;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生物学及其他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A];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3年

    9 狄小華;;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與對策[A];青少年偏差行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白怀;刘瑞;刘宇;刘秉文;;中国人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载脂蛋白AIV基因VNTR的序列分析[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乐乐;[N];法制日报;2001年

    2 郭宏鹏 王雄;[N];法制日报;2009年

    3 依安县反贪局 张淑艳;[N];齐齐哈尔日报;2010年

    4 李建华;[N];太行日报;2010年

    5 张代蕾;[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6 韩筱筠 姜小莉;[N];常州日报;2009年

    7 记者 万馨;[N];滨海时报;2010年

    8 梁尚刚;[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9 常州市新北区检察院检察长 韩筱筠;[N];江苏法制报;2009年

    10 李建华 陈海发 冀田富;[N];河南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文川;胰腺癌MUC1-VNTR核酸疫苗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孙玉慧;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DTNBP1的选择性剪接对其神经发育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单胺氧化酶A(MAOA)基因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关联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3 刘华锋;5-HT和MAOA基因多态性与攻击行为的关联性及营养素干预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张洁旭;MAOA内部多位点作用模式及DNA甲基化状态与精神障碍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5 常淑敏;青少年暴力犯罪:危险因素与发展资源的作用机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戎叶飞;MUC1-VNTR核酸疫苗抗胰腺癌的体内外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张乐;载脂蛋白B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病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8 罗涛;结核分枝杆菌北京家族菌株的起源、进化及其与现代人类迁移的联系[D];复旦大学;2012年

    9 李艳君;鼠疫耶尔森氏菌基因组多态性研究及快速鉴定溯源系统的建立[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年

    10 杨本付;苏北农村耐药结核病的影响因素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颖;暴力犯罪行为与MAOA基因VNTR多态性、环境、心理特征的关联性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2 陈珂;当前暴力犯罪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3 彭程;暴力犯罪者对负性情绪信息与攻击性信息的注意偏向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4 封宇;重庆地区暴力罪犯的DRD4基因外显子Ⅲ VNTR多态性、心理和生活环境的关联性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5 王赫;大众传媒与暴力犯罪[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6 裴利国;MAOA基因与LIN28B基因多态性与指长比的关联性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3年

    7 毛旭;激情型暴力犯罪罪犯的人格特征与认知操作能力特点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张艳蓓;1960—1999年美国治理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政策演变及效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永兴;暴力犯罪死刑适用的量刑等级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10 黎雪梅;暴力犯罪和人格障碍的相关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暴力犯罪行为与MAOA基因VNTR多态性、环境、心理特征的关联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23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923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0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