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重庆市劳教青少年脆弱性行为现状及社区干预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11 19:13

  本文关键词:重庆市劳教青少年脆弱性行为现状及社区干预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三军医大学》 2010年

重庆市劳教青少年脆弱性行为现状及社区干预模式研究

冉嘉  

【摘要】: 青少年脆弱性行为尤其是AIDS相关高危行为的防制工作一直是一个棘手且有争议的问题,它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个国家的法律、政策、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然而,这却是一件不可忽视且亟待解决的事情,它关系到个人、家庭和社会能否健康和谐的发展。劳教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发生吸毒、性乱和同性性行为等HIV/AIDS高危行为的比例相对较高,是感染HIV/AIDS的高危人群。利用他们在所内劳动改造期间开展HIV/AIDS的干预是必要的,对控制HIV/AIDS在全社会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调查的基线资料来看,收教的青少年劳教学员,年龄小、文化程度低、是非观念淡薄,他们在入狱前大多数有过性经历,且存在着吸毒、打架斗殴和多性伴等高危行为,是HIV/AIDS防治工作的重点人群。国外的经验已证明,及时对那些最有可能感染并传播HIV的人进行健康教育并鼓励他们采取安全的行为方式,是有可能避免HIV/AIDS大规模流行的一种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由于该群体的特殊性,数据资料难以共享查阅,能查到的劳教青少年调查资料更是屈指可数,而且国外相关资料研究均属初步描述观察,调查样本、范围和内容均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国内对相关问题流行病学研究还是一项空白。为了解该群体的脆弱性特点,揭示该群体健康现况,探索关键的危险因素,并深入探索校外劳教青少年脆弱性降低的创新工作模式,本研究在提高所内劳教青少年健康水平的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对劳教青少年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生活技能、职业技能培训及行为干预,并以其为“桥梁人群”通过关键的“桥梁人群”影响并干预一般人群,达到由“点”带“面”的作用,探索并建立本地区劳教青少年相关的监测系统和干预新模式。 研究结果显示: 1.劳教青少年脆弱性行为远高于普通人群。 1.1日常行为与普通青少年群体有较大差异。从调查结果看,劳教青少年入所前吸毒比例占40.2%,喜欢出入网吧、酒吧等场所。上述结果提示,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烟、禁酒、拒绝毒品等健康教育,扭转吸烟、饮酒、吸毒低龄化趋势,以降低这类危险行为的发生。 1.2劳教青少年艾滋病相关脆弱性行为高发。其发生首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未成年组为14.16岁,成年组为15.48岁。商业性伴占首次性行的比例远高于正常人群,未成年组占23.81%,成年组占14.29%。未成年组一直坚持使用安全套的仅占9.52%,成年组一直坚持使用安全套的仅占10.71%。 1.3劳教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缺乏。艾滋病预防知识总体知晓率未成年组仅为32.51%,成年组仅为40.75%。艾滋病核心知识总体知晓率未成年组为77.63%,成年组仅为74.33%。从上述结果提示,劳教青少年可能由于其更早地进入社会,使其行为更加接近成人,与在校青少年有明显差异。在艾滋病流行中,毒品与不安全性行为在同一人群中同时存在,不仅使该人群本身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极大增加,也成为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的途径。 2.劳教青少年心理行为分析 劳教青少年心理问题严重。心理行为调查结果显示,未成年组焦虑评分(SAS)的标准分为45.35±12.75,成年组焦虑评分(SAS)的标准分为44.24±10.38;未成年组抑郁评分(SDS)的标准分为55.89±11.63,成年组抑郁评分(SDS)的标准分为55.42±9.18,均高于国内常模,但两组之间SDS与SAS评分无明显差异。未成年组社会支持的总评分为33.77±6.36,成年组的标准分为33.85±5.35,均低于与国内常模。艾森克人格评分结果显示,表明年劳教青少年有精神质倾向,孤僻,性格呈内向,喜寻衅搅扰,缺乏是非感、难于适应外部环境,有攻击和仇视表现,适应环境能力差,这与许多罪犯人格特征的研究相一致。 3.劳教青少年所内干预结果分析 艾滋病相关知识可在干预后短时间内迅速提高。通过各种形式的干预后,调查对象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有显著性提高,其中未成年组总体知晓率由干预前的32.51%提高到79.75%,成年组总体知晓率由干预前的40.75%提高到73.50%。调查对象艾滋病核心知识知晓率有显著性提高,其中未成年组总体知晓率由干预前的77.63%提高到93.48%,成年组总体知晓率由干预前的74.33%提高到85.46%。但部分问题知晓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心理行为短时间改善不明显。通过长期心理干预我们发现,未成年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有显著提高(p 0.05),接近于正常水平;而艾森克人格评分有改善的趋势但前后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 0.05)。成年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有显著提高(p 0.05),接近于正常水平;而艾森克人格评分(EPQ)评分中E分(内外向)达到常模水平,其余分值有改善的趋势但前后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 0.05)。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干预逐步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从开始干预到出现明显良好的疗效是一个相对长的过程,提倡长期持续进行心理干预。 4.社区“点源扩散”干预模式结果分析 4.1四种干预模式均可在短时间内提高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但通过现场深刻教育和心理-社会-家庭综合干预的略优于其余两组。评价并比较A(非干预组)、B(单纯宣教组)、C(现场深刻教育组)、D(正性交际培训组)、E(心理-社会-家庭综合干预组)五组干预前后的效果。结果显示,通过各种形式的干预后,干预对象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有显著性提高,其中B、C、D、E组预防知识总体知晓率由干预前的30.21%分别提高到77.50%、82.03%、78.33%、84.37%。本次干预巩固的结果来看,四种点源扩散策略在短时间内均可以提高受试对象掌握艾滋病知识的程度,其中现场深刻教育的方式效果又略优于其余两种方式。 4.2正性交际培训组和心理-社会-家庭综合干预组对改善受试对象的心理情绪状态略优于其余组。通过比较各组心理干预后的结果发现,B、C、D、E组的焦虑、抑郁评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且D和E组艾森克人格评分(EPQ)中E分(内外向)和N分(情绪稳定)较其余两组改善明显(p 0.05)。 5.网络干预平台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心理行为疏导信息化平台,旨在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对校外青少年高位行为、艾滋病知识、心理素质、思想动态信息进行网络化管理,逐步建立疾控专家、心理辅导对个体的心理疏导机制,为长期、规范地进行干预提供一种科学、先进、高效的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但由于其刚刚建立,有效性和实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926.8
【目录】:

  • 中英文对照表4-5
  • 英文摘要5-9
  • 中文摘要9-12
  • 论文正文 重庆市劳教青少年脆弱性行为现状及社区干预模式研究12-62
  • 前言12-14
  • 第一部分 校外劳教青少年健康现况及危险因素调查14-30
  • 研究对象与方法14-17
  • 结果17-27
  • 讨论27-30
  • 第二部分 校外劳教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及心理健康干预效果初步观察30-40
  • 研究对象与方法30-33
  • 结果33-38
  • 讨论38-40
  • 第三部分 社区青少年干预方法初步研究40-52
  • 研究对象与方法40-45
  • 结果45-50
  • 讨论50-52
  • 全文结论52-54
  • 研究特色54-55
  • 问题与展望55-56
  • 致谢56-57
  • 参考文献57-62
  • 校外青少年调查问卷62-78
  • 文献综述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特点、原因及预防措施78-87
  • 参考文献85-87
  • 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的文章87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部分“新型毒品"的一般药理、毒理作用与滥用问题[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年04期

    2 曹洪涛;艾滋病与青少年[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3年02期

    3 梁友信;介绍WHO推荐的神经行为核心测验组合[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87年06期

    4 星一;季成叶;张琳;;中国北方两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多发特点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6年02期

    5 庄平;论女性教育的社会回报[J];社会学研究;1996年02期

    6 陈琦,梁小冬,朱克京,吴少芳;珠海市青少年吸烟行为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5年03期

    7 滕树忠;彭海艳;罗玫;谭兴邦;;农村地区校外(辍学)青少年艾滋病知晓状况调查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5年06期

    8 乔晓春,郭晓黎,张丽芬,毛爱玲,玉凤香,梁正虎,夏淑慧,李峻;山西省HIV感染者中流动人员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0年05期

    9 石晓燕;余小鸣;段春明;王嘉;游新;高素红;李游;;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 态度及危险行为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年01期

    10 杨晓辉,姚崇华;中国的青少年控烟工作[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青;;健康促进干预对门诊高血压患者依从性的影响[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2 王欲圣,陈文军,钱怀斌,程蔚,何曙春,张海燕;某市公交汽车司机、售票员神经行为功能调查与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2年06期

    3 李艳;林鹏;聂少萍;付笑冰;马文军;刘勇鹰;;广东省在校高中及大学生性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9年03期

    4 王菁,,付凯勤,陈苘,王梦令,郎惠卿,曹文俊,刘复康,刘复康;影响铅作业工人神经行为测试的因素[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1996年01期

    5 梅翠竹;齐玉龙;周纯先;周占伟;张玉媛;孔刚;芈静;鲁静;;医学生控烟能力调查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高维主,王至章,张东峰;噪声对作业女工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J];青岛医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7 王清;;流动人口特征与艾滋病防治对策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8 李红娟;陈绮文;任弘;;不同项目女运动员月经状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9 韩海英;张婉春;;社区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北京医学;2010年08期

    10 王春华,张弘,张启先,吕毅,王渭;环境中低浓度铅对儿童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张格祥;刘旭东;马剑华;肖永良;王宏志;;甘肃省会宁县高一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与分析[A];中国营养学会第十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公共营养分会论文集[C];2008年

    2 钮文异;魏娜;张晓;郭子侠;徐亚东;;语艺学原理在北京奥运会餐饮从业人员预防食物中毒培训材料制作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3 湛柳华;戴丽萍;翁帆;龚诚华;姜宜海;;广州市1165名青少年健康危险因素研究分析[A];2010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4 李凤玲;胡富荣;聂兴田;王慧兰;;电解食盐操作工的神经行为功能调查[A];职工医院医学理论与实践[C];1998年

    5 李跃进;张麓曾;田丹;常慧;任旭;;辽宁省五城市校外青少年吸烟现状抽样调查报告[A];履行框架公约 创建无烟环境——第13届全国吸烟与健康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李永福;李琼;李旭梅;;通海县一般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分析[A];玉溪市第三届性病、皮肤病学术交流会论文专辑[C];2005年

    7 刘雯君;周贵常;;学校结核病健康促进的现状与挑战[A];中国防痨协会科普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陈兴良;;犯罪存在的个体解释[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9 狄小华;;试论犯罪的恢复性矫正[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10 肖建国;姚建龙;颜湘颖;张惠红;;建设和谐社会与构建预防青少年犯罪体系[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巍;海南省基层地区中小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课程效果评估[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

    2 陆艳平;青少年生殖健康的综合评价及干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张群;网络环境下我国健康传播体系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4 鲁婧颉;基于母亲教育与儿童健康关系的教育之非货币化代际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罗阳;女性生殖道感染知信行量表的初步研制[D];中南大学;2011年

    6 赵洪鑫;中国三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现况及优质服务干预效果评价[D];复旦大学;2011年

    7 蔡泳;学校为基础的沿海城市高中生预防艾滋病同伴干预效果及ROCCIPI策略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董晶晶;基于行为改变理论的城市健康生活单元构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金星;论诱惑侦查[D];吉林大学;2004年

    10 胡志;集贸市场摊贩性病/艾滋病KAB特征与干预试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瑞婷;香烟烟雾凝集物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IL-8表达的机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尹姗姗;郑州市外来工艾滋病干预模式[D];郑州大学;2010年

    3 刘笑明;江苏不同社会经济发展地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现状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李峰;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超;乌鲁木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劳动者职业危害KAP调查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6 赵玲令;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制度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夏俊;铜陵市建筑工地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与干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8 左谦;北京市两处建筑工地农民工艾滋病知识、行为及健康教育需求调查[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9 张路;福建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与控制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勇;旅游犯罪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立成,任希全,刘晓温;冰毒及其危害[J];中国医师杂志;2003年04期

    2 蒯世定;毒品与化学[J];化学教育;1997年03期

    3 张毅;国内外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3年01期

    4 卢微,张威;冰毒毒在哪里[J];化工时刊;1997年07期

    5 余向华,薛大燕,周祖木,林献丹;温州市1985-2000年艾滋病流行病学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06期

    6 张金霞,高茗,马尔健,吴英,陶芳标,王敏;2003年合肥市青少年危害健康相关行为监测结果[J];疾病控制杂志;2004年02期

    7 星一;季成叶;张琳;;中国北方两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多发特点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6年02期

    8 蔡建明,马清裕;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近期形势[J];人口与经济;1991年05期

    9 刘铮;人口现代化与优先发展教育[J];人口研究;1992年02期

    10 史柏年;失学女童救助与家庭现代化[J];人口研究;1995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卜康;;资本主义国家的青少年犯罪[J];国外法学;1987年06期

    2 王爱华;;90年代青少年犯罪的预测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1989年03期

    3 周晓瑾,赵巍;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机制与社会控制[J];青年探索;1996年01期

    4 张明辉;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几个问题[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4期

    5 陈剑旄;论青少年犯罪与道德教育[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5期

    6 刘明华,张吉清;关于济南市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7 ;近年来我省青少年犯罪现象分析[J];海南人大;2002年01期

    8 ;2003年《青少年犯罪问题》总目录[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年06期

    9 陈健;浅析青少年犯罪模仿心理诱因及对策[J];贵州教育;2004年08期

    10 金显跃;;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萬紹芬;;“服務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大局持之以恆地做好預防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工作”在澳門“少年刑事司法制度學術研討會”上的書面講話[A];少年刑事司法制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周后良;谢本珉;陈丽梅;;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3 ;贵州省青少年犯罪对策研究[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淑华;;青少年犯罪预防对策探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陸伟聪;;從社工角度看澳門青少年犯罪成因及解决方法[A];青少年违法及药物滥用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潘小莉;;关于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聂阳阳;;我国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之立法反思与重构[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8 陸伟聪;;預防青少年違法行為的對策[A];青少年违法及药物滥用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周路;;英國少年司法制度新進展[A];少年刑事司法制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裴維奇;;少年刑事案件圓桌審理方式的實踐與探索[A];少年刑事司法制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新华;[N];河南日报;2005年

    2 武川县西乌兰不浪镇中学 赵丽萍 王宏军;[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5年

    3 徐文龙;[N];凉山日报(汉);2005年

    4 记者 滕兑宪 通讯员 王小亮;[N];铜川日报;2008年

    5 陶宏开,旅美学者,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戒网瘾第一人;[N];电脑报;2009年

    6 特约记者 范爱婷;[N];自贡日报;2011年

    7 记者 晓勇;[N];西藏日报(汉);2011年

    8 关怀 刘妍 本报记者 李志民;[N];辽源日报;2011年

    9 李铁英;[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10 袁祖君;[N];中国妇女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芳兵;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2 王丹;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家庭功能、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及其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陆艳平;青少年生殖健康的综合评价及干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王海英;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白宇明;利用增龄性定量指标判定华中地区青少年生理年龄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张忠斌;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杨海燕;工读生与普通生父母依恋与行为问题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的对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刘晓善;越轨社会学视域下的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9 戴姝英;美国电视分级制研究(1996-2009)[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吕庆燕;藏族、汉族青少年族群态度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思月;关于包头市青少年犯罪现状与预防管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吕建星;城市中心地区青少年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李文繁;现阶段青少年犯罪:状况与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陈曲;思想道德教育对青少年犯罪及不良行为的预防[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5 刘婧;浅析网络游戏沉迷或成瘾与青少年犯罪的联系[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束钰;标签理论下青少年犯罪问题探析[D];安徽大学;2010年

    7 赵园园;偏差青少年的社会联结现状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刘笛虹;学校道德教育与青少年犯罪预防[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9 韩良芝;青少年犯罪原因及对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10 杨德智;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综合治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重庆市劳教青少年脆弱性行为现状及社区干预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00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100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c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