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自伤行为中疼痛和见血的情绪调节作用

发布时间:2017-03-28 15:14

  本文关键词:自伤行为中疼痛和见血的情绪调节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国内,研究者们对自伤的界定趋于一致,认为自我伤害行为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组织故意做出的伤害行为,这种行为不止发生一次,个体在实施自伤行为时本身并没有自杀的意愿。关于自伤行为可以调节情绪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可和支持。研究者围绕“为什么某些个体会选择自伤行为来调节情绪”这一问题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自伤行为的相关影响因素,自伤行为的功能,自伤行为的生理机制等等。其中值得我们探讨的一点是:自伤行为本身的特点是否也是导致个体选择自伤行为的原因。自伤有两个明显且重要的特点:个体在自伤时会体验到疼痛和看到血液,但已有的实证研究并未充分说明二者和自伤行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重庆市一所中学的初中生为研究对象,探讨负性情绪状态下,疼痛和见血对自伤组和非自伤组的情绪调节作用。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重庆市861名初中生的自伤行为发生状况进行了调查,并确定后续实验的被试。研究二选取了101名被试,包括自伤者51人,非自伤者50人,通过在实验室内对自伤行为进行模拟,探索见血和疼痛的情绪调节作用。实验中使用生物反馈仪和主观情绪报告表测量被试的情绪变化。本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率为36.7%;(2)初中生的自我伤害行为存在年级差异,初一学生显著高于初二学生;(3)自伤得分越高自伤时越有可能见血,但越难感受到疼痛。(4)回忆想象有效唤起了被试的负性情绪。自伤组和非自伤组的情绪唤起程度没有差异。(5)疼痛和见血都具有情绪调节的作用。(6)疼痛和见血两种方式在情绪调节作用上差异显著,在生理指标上,见血处理的情绪调节作用高于疼痛处理,在主观情绪评估指标上,疼痛处理的情绪调节作用高于见血处理。(7)在疼痛条件下,自伤组和非自伤组情绪变化程度没有差异;在见血条件下,自伤组和非自伤组情绪变化程度没有差异;对自伤组来说,疼痛和见血处理的情绪调节作用没有差异;对非自伤组来说,疼痛和见血处理的情绪调节作用没有差异。
【关键词】:初中生 自我伤害行为 见血 疼痛 情绪调节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5.6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1 前言11-13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2-13
  • 2 文献综述13-24
  • 2.1 自我伤害行为概述13-14
  • 2.2 青少年的自伤行为14-15
  • 2.3 自伤与疼痛的相关研究15-17
  • 2.4 自伤与见血的相关研究17-18
  • 2.5 自伤与情绪调节18-20
  • 2.5.1 自伤的情绪因素18-19
  • 2.5.2 自伤的情绪调节功能19-20
  • 2.6 情绪的诱导与测量20-22
  • 2.6.1 情绪的诱导20
  • 2.6.2 情绪的测量指标20-21
  • 2.6.3 情绪的测量工具——生物反馈仪21-22
  • 2.7 以往研究的局限22-24
  • 2.7.1 实证研究的缺乏22
  • 2.7.2 以往研究方法的局限22
  • 2.7.3 对生理指标研究的缺乏22-24
  • 3 研究设计与方法24-25
  • 3.1 研究设计和假设24-25
  • 4 研究一:初中生自伤行为的流行学调查25-32
  • 4.1 研究目的25
  • 4.2 研究假设25
  • 4.3 研究方法25-27
  • 4.3.1 研究被试25-26
  • 4.3.2 测量工具26-27
  • 4.3.3 统计处理27
  • 4.4 研究结果27-28
  • 4.4.1 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率27
  • 4.4.2 自伤者与非自伤者在人口学因素上的差异27-28
  • 4.4.3 自伤时是否感到疼痛或见血与自伤得分之间的关系28
  • 4.5 讨论28-31
  • 4.5.1 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情况28-29
  • 4.5.2 自伤组与非自伤组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29-30
  • 4.5.3 自伤行为特征和自伤得分的关系30-31
  • 4.6 小结31-32
  • 5 研究二:自伤行为中疼痛和见血的情绪调节作用32-45
  • 5.1 研究目的32
  • 5.2 研究假设32
  • 5.3 研究设计与方法32-36
  • 5.3.1 研究设计32
  • 5.3.2 被试32-33
  • 5.3.3 实验材料33-35
  • 5.3.4 实验的基本程序35-36
  • 5.3.5 数据分析工具36
  • 5.4 结果与分析36-41
  • 5.4.1 被试基线水平比较36
  • 5.4.2 自伤组与非自伤组情绪唤起水平分析36-38
  • 5.4.3 自伤组与非自伤组在见血和疼痛实验处理下情绪变化的差异分析38-39
  • 5.4.4 疼痛实验处理的情绪调节作用分析39-40
  • 5.4.5 见血实验处理的情绪调节作用分析40-41
  • 5.5 讨论41-44
  • 5.5.1 基线水平被试差异分析41
  • 5.5.2 回忆想象对自伤组和非自伤组情绪的唤起作用41-42
  • 5.5.3 疼痛和见血实验处理的情绪调节作用42
  • 5.5.4 被试分组和实验处理的主效应分析42-43
  • 5.5.5 被试分组和实验处理的交互效应分析43-44
  • 5.6 小结44-45
  • 6 总结45-48
  • 6.1 研究总结论45
  • 6.2 研究贡献45-46
  • 6.3 研究的局限和对未来的展望46-48
  • 6.3.1 被试选择的局限46
  • 6.3.2 实验测量的限制46-47
  • 6.3.3 实验处理可进一步改进47-48
  • 参考文献48-52
  • 附录1 青少年日常生活调查问卷52-55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55-56
  • 附录356-59
  • 致谢5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芳;程文红;肖泽萍;刘文敬;;渥太华自我伤害调查表中文版信效度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年03期

2 杨雪燕;李艳芳;罗丞;钞秋玲;;男孩危机?——大学生自残行为的性别差异及性别角色冲突的影响[J];青年研究;201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于丽霞;一样自伤两样人:自伤青少年的分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吴丹;不确定心理压力对医学生自我伤害影响的社会资本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志伟;安徽省某农村地区初中生自伤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2 郑莺;武汉市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流行学调查及其功能模型[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冯玉;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与个体情绪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胡皓月;自伤大学生的自我图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5 轩攀贤;初中生情绪调节困难与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自伤行为中疼痛和见血的情绪调节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25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725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5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