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孤独症儿童社会性注意的眼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4 20:06

  本文关键词:孤独症儿童社会性注意的眼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社会性注意(Social Attention,SA)是指对社会信息的加工处理,主要包括对社会个体的觉察、视觉搜索、社会定向、共同注意等。它对个体早期依恋形成、自我调节能力、认知能力等产生着奠基性影响。而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组在多种场合下存在社会沟通和社会交往持续性缺陷,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Association,2013),社交障碍是其核心症状。社会性注意作为社交信息加工的初始步骤,是ASD更为基础的行为缺陷。因此ASD儿童的社会性注意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重视。以往研究对ASD社会性注意的研究,常常是贯穿于心理理论、执行功能、情绪共情能力等高级认知功能的探索中(如,Geurts,Verté,Oosterlaan,Roeyers,Sergeant,2004;HughesRussell,1993;Sergeant,Geurts,Oosterlaan,2002),弱化了这一基础能力的重要性。而近来基于眼睛注视的研究发现,ASD对社会刺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注意损伤、注视定向困难、共同注意等缺陷,当然也存在相反的证据;并且ASD社会性注意的发展特点、病理机制等仍不清楚,尤其对社会性注意不同层次的探究不够系统。因此,本研究拟采用眼动追踪技术,通过两个研究对ASD的单向和互动性社会性注意进行系统考察,试图探明ASD儿童社会性注意的注视特征、模式及可能的病理机制。研究一(静态单向社会性注意)包括三个分实验,被试为49名ASD儿童和25名正常发育(Typical Developing,TD)。实验一采用标准情绪图库积极情绪面孔为刺激材料,考察ASD儿童面孔注视特征,检验其是否注视口部更多,而忽视眼部信息。结果发现:(1)ASD对口部和眼部总注视时间没有显著差异,首次进入口、眼区域的时间也不存在差异;(2)ASD对眼部的平均注视时间显著少于TD,并且对面孔的注视更多分散在面孔周围区域(如皮肤、头发等),而TD则主要关注核心特征区(如眼、口、鼻等)。实验二采用镶嵌入人脸和简单物品的标准风景图作为刺激材料,考察ASD对社会性刺激物的搜索能力以及对背景中特异性刺激物的注视加工模式。结果发现:(1)ASD注视到人脸所用时间与TD没有显著差异,但却花费了显著多的时间才注意到背景中的物品;(2)对人脸和物品的平均注视时长都显著少于TD。实验三选取积极情绪人像图片、局限性刺激物(Circumscribed Interests,CI)(玩具)和非局限性兴趣物(non-CI)(植物)为材料,考察不同性质的匹配竞争物时ASD对社会性刺激的注意加工特征与模式。结果发现:(1)当匹配CI时,ASD和TD对人脸的总注视时长表现相当,而匹配物为non-CI时,ASD组表现出对人脸的总注意时间显著减少;(2)匹配non-CI时,ASD表现出首次注视到人脸的用时显著长于TD,对人脸的平均注视时间更短;(3)ASD注视CI的总时间比TD更长,同时相对于non-CI,ASD对CI的平均注视时间更长。研究二(动态互动社会性注意)以23名ASD和11名TD儿童作为被试,以Senju和Csibra(2008)视频范式为基础,设置了两种条件(两种条件:单纯注视转换,加入声音提示;每种条件下四个刺激类型:玩具CI、改后玩具CI、植物、社会性刺激(真人)),考察ASD在动态互动中的社会性注意特征与加工模式。结果发现:(1)整体而言,ASD注视转换准确率与TD没有显著差异;(2)TD组在加入声音刺激后,对所有刺激类型都表现出注视加工偏好显著增加,ASD只有在两种CI刺激条件(玩具、改后玩具)下注视偏好显著增加;(3)加入声音提示条件下,ASD对社会性刺激(真人)和non-CI(植物)的注视时间显著短于TD。整体而言,本研究发现:(1)ASD对眼、口的注视时间比例与TD相似,不支持“口多眼少”,但ASD与TD的面孔加工模式不同,表现出更多关注面孔周围区域(如皮肤、头发等),而对核心特征区(如眼、口、鼻等)加工不足;(2)ASD对静态社会性刺激物的视觉搜索能力无明显受损,但对背景中的突显刺激不敏感,对社会性刺激的加工也存在问题;(3)当存在竞争性刺激物时,ASD表现出对社会性刺激物的偏好加工和优先加工都显著减弱;(4)ASD具有基本的注视转换能力,但无法将注意维持在社会性刺激上,即使加入明显的声音提示,也没有使ASD对目标对象赋予应有的社交关联性。本研究从单向和互动性两个层次系统了考察ASD社会性注意的特征和加工模式,并深入分析了社会性注意缺陷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原因,这对于探究ASD社会性注意缺陷的病理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也为临床的早期诊断及干预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
【关键词】:孤独症谱系障碍 社会性注意 共同注意 眼动 注视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2.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1 文献综述10-22
  • 1.1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症状10-11
  • 1.1.1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早期表现10-11
  • 1.1.2 孤独症谱系障碍核心症状11
  • 1.2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诊断11-12
  • 1.3 社会性注意的内涵12-16
  • 1.3.1 社会性注意的重要性12
  • 1.3.2 对面孔的社会性注意加工12-13
  • 1.3.3 对社会性刺激的搜索、定向及偏好加工13-14
  • 1.3.4 共同注意14-16
  • 1.4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社会性注意的眼动研究16-22
  • 1.4.1 眼动追踪技术的优势16-17
  • 1.4.2 基于眼动研究的ASD社会性注意缺陷假设17-22
  •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框架22-25
  • 2.1 问题提出22
  • 2.2 研究框架22-24
  • 2.3 研究价值及创新之处24-25
  • 3 研究一ASD学前儿童单向社会性注意的特征25-40
  • 3.1 实验一ASD学前儿童面孔注视加工的特点25-29
  • 3.1.1 实验目的25
  • 3.1.2 实验方法25-26
  • 3.1.3 实验结果26-29
  • 3.1.4 讨论29
  • 3.2 实验二在自然背景下,ASD学前儿童目标搜索能力29-34
  • 3.2.1 实验目的29-30
  • 3.2.2 实验方法30-31
  • 3.2.3 实验结果31-33
  • 3.2.4 讨论33-34
  • 3.3 实验三匹配竞争刺激物,ASD学前儿童社会性注意表现34-40
  • 3.3.1 实验目的34
  • 3.3.2 实验方法34-36
  • 3.3.3 实验结果36-39
  • 3.3.4 讨论39-40
  • 4 研究二ASD学前儿童互动性社会注意的特征: 基于注视跟随表现40-48
  • 4.1 实验目的40
  • 4.2 实验方法40-42
  • 4.2.1 被试40
  • 4.2.2 实验仪器和材料40-41
  • 4.2.3 研究设计41
  • 4.2.4 实验程序41-42
  • 4.2.5 数据分析42
  • 4.3 实验结果42-47
  • 4.4 讨论47-48
  • 5 研究总结与讨论48-54
  • 5.1 研究总结48-49
  • 5.2 研究总讨论49-54
  • 5.2.1 孤独症谱系障碍面孔加工的眼动模式49-50
  • 5.2.2 匹配竞争物时,,ASD对社会性刺激的加工偏好减弱50-51
  • 5.2.3 ASD共同注意行为特征:注视转换的眼动表现51-52
  • 5.2.4 研究结果对临床诊断及干预的启示52-53
  • 5.2.5 研究结论53-54
  • 6 研究不足与展望54-55
  • 6.1 研究不足54
  • 6.2 研究展望54-55
  • 参考文献55-63
  • 致谢63-64
  • 科研成果及参与课题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永志;白晓丽;;我国孤独症儿童治疗干预技术研究现状[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年02期

2 万喜;;孤僻儿童与孤独症儿童的差异[J];大众心理学;2005年04期

3 万喜;孤僻儿童与孤独症儿童的差异[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5年07期

4 晓河;苏木;;“孤独”的方程式[J];中国作家;2009年12期

5 南香红;;中国“孤独症”儿童寻访(两则)[J];报告文学;2004年07期

6 马小凤;马娥;;孤独症成因的心理学研究进展[J];西北医学教育;2006年06期

7 钟璨;;首届“世界孤独症日”宣传活动在京举行[J];中国残疾人;2008年05期

8 王丽娟;陈鑫;;孤独症与镜像神经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年07期

9 刘进;;以优美的旋律感化孤独,以动人的乐韵滋润心田——谈家庭音乐文化氛围对孤独症儿童社会性发展障碍的干预[J];大众文艺;2012年12期

10 马伟娜;朱蓓蓓;;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共情能力及情绪表情注意方式[J];心理学报;201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婉杏;查彩慧;汪玲华;;孤独症儿童家长心理状态的研究[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慧聆;;发展中的北京市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3 孙彩霞;;如何在自然情境下培养有语言的孤独症儿童的主动语言[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4 万国斌;何慧静;何曼玉;王为实;;孤独症幼儿的行为特点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王为实;万国斌;何慧静;何曼玉;;孤独症幼儿的行为特点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6 包天喜;;孤独症儿童语言交往能力训练个案研究[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欧建君;陈琛;寻广磊;吴仁容;赵靖平;;中国城市学龄前孤独症儿童家庭面临的职业和财政负担调查[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8 谢明;;“运用维果茨基理论指导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研究报告”(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9 唐久来;魏薇;吴德;王雨松;;孤独症儿童尿液代谢组学筛查指标的初步建立[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10 陈雪芬;秦s

本文编号:3067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067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8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