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自我概念中不同他人成分的跨时间变化

发布时间:2017-05-02 23:06

  本文关键词:自我概念中不同他人成分的跨时间变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基于东方个体具有依赖型自我的结论,中国人的自我概念中会包含一些重要的他人成分,例如母亲、父亲、好朋友等,这是以往研究的主要关注点。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自我结构具有动态性,中国人的自我概念并非一成不变,包含其中的他人成分也会在时间维度上发生变化,该变化规律会受到年龄发展、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以往也有研究对某些年龄群体进行过探讨,但其通常关注某群体的自我概念特点,而非个体的自我概念发展规律,较少同时对不同年龄群体间的自我概念发展趋势进行直接比较。由此,本研究所要探讨的问题为,中国人的自我概念中,不同他人成分如何随时间发生变化。该变化与不同他人对自我的重要性和亲密性存在何种关联。具体而言,研究一采用自我参照范式分别探讨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和中年人这四个年龄群体的自我概念特点,研究二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他人对自我的重要性和亲密性的跨时间变化趋势,研究三结合自我参照范式和问卷调查探究他人对自我的重要性和亲密性在自我概念中的他人成分问题上是否存在中介作用,以及何者作用更大。研究一采用4×2被试内设计,变量一为加工任务(自我、母亲、好友、鲁迅),变量二为判断方式(R判断、K判断),分别考察四个年龄群体的自我概念特点。结果发现:(1)初中生对自我和好友在总再认正确率上的得分无显著差异,表明好友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其自我概念;(2)高中生无论在总再认正确率还是R值得分上,自我与母亲、好友三者之间均无显著差异,表明其自我概念中既包含母亲成分,又包含好友成分;(3)大学生对自我和母亲在R值得分上无显著差异,表明其自我概念中包含母亲成分;(4)中年人对自我和母亲在总再认正确率和R值得分上均无显著差异,表明其自我概念中包含母亲成分。但好友在总再认正确率上与母亲无显著差异,说明好友仍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其自我概念。研究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自变量为年龄群体(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中年人),使用重要性和亲密性量表测量他人对自我的重要性和亲密性,进一步考察他人对自我的重要性和亲密性的跨时间变化趋势。结果发现:在重要性评价上,母亲的重要性在四个年龄群体中均明显高于好友的重要性,且二者差距基本不变,表明母亲在各年龄群体中都处于重要地位。而在亲密性评价上,初中生和高中生群体均对好友的亲密性评价明显高于母亲,但该差异在大学生群体中消失,即大学生与母亲和好友同等亲密。二者差异在中年人群体中则出现翻转,表现为与好友相比,中年人与母亲明显更为亲密。研究三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自变量为加工任务(自我、母亲、好友、不熟悉同学),结合自我参照范式和问卷调查,通过中介效应分析和分层回归分析探究他人对自我的重要性和亲密性在自我概念中的他人成分问题上是否存在中介作用,以及何者作用更大。结果发现:不同他人是通过在亲密性上与自我建立关系,进而被纳入自我概念。三个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人具有依赖型自我,不同年龄群体的自我概念中均会包含他人成分:(2)不同他人对不同年龄群体的重要性和亲密性特点会呈现跨年龄变化的趋势;(3)不同他人会通过与自我在亲密性上建立关系进而被纳入自我概念。
【关键词】:自我概念 自我参照效应 他人参照效应 年龄差异 重要性 亲密性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1 研究背景9-14
  • 1.1 自我参照效应概述9-12
  • 1.1.1 自我参照效应的提出和界定9
  • 1.1.2 自我参照效应的实验范式及发展9-10
  • 1.1.3 自我参照效应的理论解释10-12
  • 1.2 自我概念中的他人成分12
  • 1.3 自我概念的跨时间变化12-14
  • 2 问题提出14-16
  • 2.1 问题提出14
  • 2.2 研究假设14
  • 2.3 研究方案14-16
  • 3 研究一 自我概念中不同他人成分的跨时间变化——基于自我参照范式16-28
  • 3.1 实验1初中生的自我参照效应17-20
  • 3.1.1 目的17
  • 3.1.2 方法17-19
  • 3.1.3 结果19-20
  • 3.2 实验2高中生的自我参照效应20-22
  • 3.2.1 目的20
  • 3.2.2 方法20-21
  • 3.2.3 结果21-22
  • 3.3 实验3大学生的自我参照效应22-24
  • 3.3.1 目的22
  • 3.3.2 方法22-23
  • 3.3.3 结果23-24
  • 3.4 实验4中年人的自我参照效应24-26
  • 3.4.1 目的24
  • 3.4.2 方法24-25
  • 3.4.3 结果25-26
  • 3.5 讨论26-28
  • 4 研究二 他人对自我的重要性和亲密性的跨时间变化——基于问卷调查28-31
  • 4.1 目的28
  • 4.2 方法28
  • 4.2.1 被试28
  • 4.2.2 材料28
  • 4.2.3 设计28
  • 4.2.4 程序28
  • 4.3 结果28-29
  • 4.4 讨论29-31
  • 5 研究三自我概念中的他人成分:重要性和亲密性的中介效应检验31-35
  • 5.1 目的31
  • 5.2 方法31
  • 5.2.1 被试31
  • 5.2.2 材料31
  • 5.2.3 设计31
  • 5.2.4 程序31
  • 5.3 结果31-34
  • 5.4 讨论34-35
  • 6 总讨论35-39
  • 6.1 自我概念中的不同他人成分在不同年龄群体间的差异35-36
  • 6.2 他人对自我的重要性和亲密性对自我概念中的他人成分的影响36-37
  • 6.3 研究的创新、不足与展望37-39
  • 7 结论39-40
  • 参考文献40-43
  • 附录43-47
  • 致谢47-49
  • 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盛华;自我概念及其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2 朱滢,张力;自我记忆效应的实验研究[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1年06期

3 张力,周天罡,张剑,刘祖祥,范津,朱滢;寻找中国人的自我:一项fMRI研究[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5年05期

4 黄希庭,夏凌翔;人格中的自我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周爱保;夏瑞雪;史战;段宝军;隋洁;;儿童区分自我—他人时的自我参照效应(英文)[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06期

6 戚健俐,朱滢;中国大学生的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J];心理科学;2002年03期

7 杨红升,朱滢;老年中国人自我记忆效应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1期

8 石伟,黄希庭;自我与记忆[J];心理科学;2004年02期

9 管延华;迟毓凯;;自我参照与朋友参照对人格特质记忆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6年02期

10 杨红升,朱滢;自我与提取诱发遗忘现象[J];心理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熊恋;中学生记忆参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乔亲才;初中生的自我参照效应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海荣;青少年依恋、自尊及其二者关系的发展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袁中星;儿童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的发展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5 赵倩;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分析及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周立林;不同参照范式下中小学生记忆参照效应的发展特点[D];河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自我概念中不同他人成分的跨时间变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18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418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c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