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认知负荷对后见之明偏差影响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2 12:01

  本文关键词:认知负荷对后见之明偏差影响的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后见之明偏差是指与知晓事件结果前相比,个体在知晓事件结果后认为结果更不可避免、更容易预见的倾向。对后见之明偏差的理论解释中反馈后优先选择重建模型理论和选择性激活与锚定重建模型理论认为偏差的产生是自动的。因果模型理论认为其发生是受控的,是需要意识努力的过程。双重加工理论认为后见之明偏差中的记忆扭曲过程依赖系统一。系统二的核心过程是工作记忆,认知负荷的增大会影响系统二的推理加工过程。后见之明偏差的每种模型都只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才适用,而且研究大多以文本和图片为材料。通过考察认知负荷对听觉后见之明偏差的影响来探讨理论模型适用性的研究很少见。另外,以往研究尚未考察刺激呈现方式不同时,认知负荷对后见之明偏差的影响。鉴于此,本研究试图在听觉领域考察认知负荷对后见之明偏差的影响,丰富后见之明偏差的研究。研究采取文献法和实验法。研究一考察刺激渐进呈现时,认知负荷对后见之明偏差的影响。研究二考察刺激的呈现方式改变时,高认知负荷对后见之明偏差的影响。研究二包括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考察渐进呈现与直接呈现两种呈现方式对后见之明偏差的影响。第二个实验比较两种呈现方式下,高认知负荷对后见之明偏差的影响。三个实验共抽取了某大学149名大学生施测。综合以上三个实验,可以得出了以下个结论:(1)大学生在声音信息任务上存在后见之明偏差效应。(2)刺激以渐进方式呈现时,认知负荷对后见之明偏差的影响差异显著,认知负荷越高,后见之明偏差程度越小。说明后见之明偏差是一个需要需要意识努力的过程。(3)认知负荷对先见识别的影响不显著,对后见评价的影响显著。认知负荷越高,后见评价的等级数越大,说明后见之明偏差的产生很可能发生于后见评价时的认知重建过程中,后见之明偏差不是因为先见识别阶段对结果信息的编码受到干扰,而是由于个体在后见评价过程中合理化推理的作用。(4)刺激的呈现方式对后见之明偏差具有显著影响,与渐进呈现相比,直接呈现方式表现出更大的后见之明偏差,解题体验可以降低后见之明偏差。(5)直接呈现的方式下,高认知负荷对后见之明偏差的影响不显著,说明当先见阶段没有解题体验时,个体在后见阶段需要更少的认知资源。
【关键词】:后见之明偏差 歌曲信息 认知负荷 呈现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2.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绪论9-13
  • 一、研究背景9-10
  • 二、研究意义10-11
  • (一)理论意义10
  • (二)现实意义10-11
  • 三、研究构思11-13
  • (一)研究目的11
  • (二)研究假设11
  • (三)研究方法11-13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3-26
  • 一、后见之明偏差的概念13
  • 二、后见之明偏差的成分13-14
  • 三、后见之明偏差的研究范式14-16
  • 四、后见之明偏差的理论解释16-20
  • (一)认知模型16-18
  • (二)个体认知能力及其特质18-20
  • 五、后见之明偏差的实验任务类型及主要研究结果20-24
  • (一)琐事任务20-21
  • (二)事件学习任务21-22
  • (三)其他任务22-24
  • 六、认知负荷与后见之明偏差的关系24-25
  • 七、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25-26
  • 第三章 实验研究26-54
  • 一、实验一 认知负荷对后见之明偏差的影响26-37
  • (一)研究目的26
  • (二)研究假设26
  • (三)研究方法26-28
  • (四)结果28-36
  • (五)讨论36-37
  • (六)结论37
  • 二、实验二 刺激呈现方式对后见之明偏差的影响37-45
  • (一)研究目的37
  • (二)研究假设37
  • (三)研究方法37-39
  • (四)研究结果39-43
  • (五)讨论43-45
  • (六)结论45
  • 三、实验三 刺激直接呈现高认知负荷对后见之明偏差的影响45-54
  • (一)研究目的45
  • (二)研究假设45
  • (三)研究方法45-48
  • (四)研究结果48-52
  • (五)讨论52-53
  • (六)结论53-54
  • 第四章 总讨论54-60
  • 一、研究设计的讨论54-55
  • 二、实验材料的讨论55-56
  • 三、研究结果的讨论56-60
  • 结论60-61
  • 参考文献61-65
  • 附录1 研究中所使用的歌曲65
  • 附录2 前测数组65
  • 附录3 实验一指导语65-66
  • 附录4 实验二指导语66
  • 附录5 实验三指导语66-6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67-69
  • 致谢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崇勇;刘电芝;;认知负荷主观评价量表比较[J];心理科学;2013年01期

2 邹艳春;试论现代认知负荷结构理论对减负的启示[J];现代教育论丛;2001年05期

3 蔡艳玲;;学习任务认知负荷与测量方法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臧传云;顾琦一;;以认知负荷观点探讨输入模式与二语语篇理解[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0年02期

5 孙天义;许远理;;认知负荷的理论及主要模型[J];心理研究;2012年02期

6 李晓媛;;输入模式与辅助手段对二语学术语篇理解中认知负荷的影响[J];外语研究;2012年04期

7 时勘;王元元;;知识型员工认知负荷模型建构与现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22期

8 张剑锋;;降低网络外语学习认知负荷的策略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年06期

9 宋广文;马姝娟;刘莎莎;;源问题呈现方式对认知负荷及类比推理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4年03期

10 谢丽娟,陈焕文,谢光荣;认知负荷与材料模式对学生类比推理迁移影响的再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俊峰;申继亮;;中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负荷的现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许远理;郭克敏;朱新明;李亦菲;;从认知负荷的角度看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3 胡启雷;王丽;张彤;;两种典型汉字输入装置的输入绩效及认知负荷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龚德英;张大均;;自我解释与材料难度对多媒体学习中认知负荷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王颖;官漱尘;吴皓;林立甲;Chee Ha Lee;Slava Kalyuga;;内外部图像化学习方法对学习和认知效应的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董珍珍;;从认知负荷模型看会议口译译前准备[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赵妍;陈红艳;刘儒德;;多媒体呈现方式对认知负荷与学习成效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朱瑜;许

本文编号:3596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596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c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