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同一区域汉族大学生面孔识别内群体效应的ERP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06 03:37
  本文旨在考察汉族大学生对内外群体成员面孔的再认是否表现出明显的内群体效应。方法:实验以28位在校汉族大学生为被试,以内外群体(汉族和壮族)成员的中性面孔作为刺激材料,使用学习-再认实验范式进行研究。结果:(1)相对于外群体成员面孔的辨认,汉族大学生对内群体成员面孔辨认的正确率、反应时都没有显示出优势,内群体效应不显著;(2)但在识别内外群体成员面孔时,其虚报率显著,汉族大学生再认汉族面孔时虚报率偏高;再认阶段被试对不同图片类型的辨别力d′差异不显著;(3)汉族大学生面孔识别时,受熟悉度以及面孔特征等因素影响,识别内群体成员面孔时诱发的P1、N170潜伏期和峰值以及P2、N250波幅与识别外群体成员面孔时诱发的脑电差异都不显著。结论:随着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深入,高校学生间交往的密切,熟悉度的增加,面孔识别过程中不一定存在内群体效应。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相关理论概述
    1.1 面孔识别
    1.2 内群体效应
    1.3 内群体效应的ERP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与研究工具
    2.2 实验材料和指导语
    2.3 实验程序
        2.3.1 预实验
        2.3.2 正式实验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4.1 行为数据处理
        2.4.2 脑电数据记录与处理
3 汉族大学生面孔识别内群体效应结果分析
    3.1 行为数据处理结果
        3.1.1 学习阶段被试对不同图片类型的性别判断
        3.1.2 再认阶段被试面孔识别内群体效应检验
        3.1.3 再认阶段被试面孔识别虚报率分析
    3.2 脑电数据处理结果
4 汉族大学生面孔识别内群体效应结果讨论
    4.1 行为数据的讨论
    4.2 脑电数据的讨论
5 结 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维族大学生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群际接触的影响[J]. 刘阳,孙秀玲,李红,龙长权.  心理科学. 2014(03)
[2]人类面孔识别工作记忆的脑电位特征[J]. 孙天义,许远理,郭春彦.  心理学报. 2013(10)
[3]记忆面孔,男女有别:关于面孔再认性别差异的行为与ERP研究[J]. 吕勇,刘亚平,罗跃嘉.  科学通报. 2011(14)
[4]面孔识别中脑电成分N170的研究概述[J]. 李明芳,张烨,张庆林.  心理科学进展. 2010(12)
[5]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理论述评[J]. 周国梅,张璐然,曾伟贤.  心理科学进展. 2009(02)
[6]人际关系对青年学生成长的影响[J]. 王承辉.  中国科技信息. 2007(09)
[7]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的ERP研究[J]. 吴燕,隋光远,曹晓华.  心理科学进展. 2007(01)
[8]事件相关电位的刺激方式及最新进展[J]. 王明时,刘瑾,李岳峙.  天津大学学报. 2003(06)
[9]面孔识别的认知模型与电生理学证据[J]. 彭小虎,罗跃嘉,魏景汉,王国锋.  心理科学进展. 2002(03)



本文编号:37109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7109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8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