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道德概念的水平人际距离隐喻表征的双向性

发布时间:2017-05-17 03:00

  本文关键词:道德概念的水平人际距离隐喻表征的双向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研究采用启动范式,通过ERP实验探讨了道德概念隐喻在水平人际距离上表征的相关问题。实验1探讨道德概念水平空间隐喻表征由源域向靶域方向的映射。让被试在词汇启动的条件下对卡通人物的距离进行判断,(1)行为实验结果:被试加工不道德词后,对远距离人物图的反应比近距离的快。(2)脑电处理结果表明在左侧脑区的脑电结果与行为数据显示的结果一致:①P2平均波幅分析显示,在左侧脑区,当词汇为不道德词时,水平人际距离近(相对于远距离)的人物图所诱发的P2波幅有显著的更正的走向;②N400的平均波幅分析表明,近距离图比远距离图诱发了更大的N400,右半球N400波幅比左半球更大,中线区域波幅最大。实验2考察道德概念的水平人际距离隐喻表征从靶域到源域的映射。(1)行为实验结果:启动被试的近距离感后对道德词(相对于不道德词)的反应更快,启动远距离感对不道德词(相对于道德词)的反应更快。(2)脑电处理结果:①P2成分的平均波幅的分析显示,近距离诱发的P2明显比远距离的更大;不道德词诱发的P2比道德词的更大;中线区域的P2波幅最大,中线分区上的P2平均波幅分析表明,近距离图片呈现后,不道德词(相对于道德词)诱发的P2更大。②N400平均波幅的分析显示,右侧脑区在所有5个纵分区中具有最明显的N400活动;但仅在左侧脑区,呈现出不一致条件比一致条件诱发更负的N400走向;源域到靶域表征方向的N400活跃脑区分布是在中线区域,而靶域到源域方向表征的N400最活跃的脑区在右侧区域。综合两个实验的行为数据和脑电数据结果表明:(1)道德概念的水平人际距离隐喻只具有部分的心理现实性,即存在“不道德是远”而不存在“道德是近”;存在“近是道德”,但不存在“远是不道德”。(2)从隐喻的映射看,中国道德概念的水平人际距离隐喻的双向表征具有文化特异性,从源域到靶域的映射只有“不道德是远”成立;靶域向源域的映射只有“近是道德”成立。(3)这两个映射方向的心理结构和加工机制可能是不同的,从源域到靶域的映射比靶域到源域更容易。
【关键词】:隐喻 启动 道德 人际距离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9
  • 引言9-10
  • 1 文献综述10-18
  • 1.1 基本概念10-11
  • 1.1.1 隐喻及道德隐喻10
  • 1.1.2 水平人际距离10-11
  • 1.2 隐喻研究的理论基础11-13
  • 1.2.1 具身认知理论11
  • 1.2.2 概念隐喻理论11-12
  • 1.2.3 知觉符号理论12
  • 1.2.4 扎根社会认知隐喻观12-13
  • 1.3 现有的研究进展13-18
  • 1.3.1 社会认知领域内的隐喻主题(按源域划分)13-14
  • 1.3.2 基于空间隐喻的实证研究(按靶域划分)14-15
  • 1.3.3 现有研究集中的几个方面15-16
  • 1.3.4 隐喻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16-18
  • 2 问题提出18-20
  • 2.1 研究内容的广度上18
  • 2.2 研究内容的深度上18
  • 2.3 研究技术上18-20
  • 3 实验20-38
  • 3.1 实验一:源域到靶域——道德是近、不道德是远?20-29
  • 3.1.1 实验目的与假设20
  • 3.1.2 被试20
  • 3.1.3 实验材料20
  • 3.1.4 实验设计和实施方法20-22
  • 3.1.5 行为实验结果22-24
  • 3.1.6 行为结果的讨论24
  • 3.1.7 脑电数据结果24-28
  • 3.1.8 脑电结果的讨论28-29
  • 3.2 实验二:靶域到源域——近是道德、远是不道德?29-38
  • 3.2.1 实验目的与假设29
  • 3.2.2 被试29-30
  • 3.2.3 实验材料30
  • 3.2.4 实验设计和实施方法30
  • 3.2.5 行为实验结果30-32
  • 3.2.6 行为结果的讨论32-33
  • 3.2.7 脑电数据结果33-36
  • 3.2.8 脑电结果的讨论36-38
  • 4 综合讨论38-43
  • 4.1 源域(水平人际距离)到靶域(道德概念)——不道德是远38-39
  • 4.2 靶域(道德概念)到源域(水平人际距离)——近是道德39-40
  • 4.3 道德概念的水平人际距离隐喻双向表征的文化特异性40-41
  • 4.4 道德概念的水平人际距离隐喻双向表征的不对称性41-43
  • 5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51
  • 附录51-53
  • 后记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妍;桑青松;;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的人际空间距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张静;陈巍;;具身化的情绪理解研究:James-Lange错了吗?[J];心理研究;2010年01期

3 陈宏俊;哈斯;王慧莉;周莉;王艳;唐一源;;隐喻加工复合模式的ERP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年01期

4 杜凯;马利军;张积家;;情绪与温度的关系:情绪是否借助温度进行表征[J];心理研究;2013年01期

5 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04期

6 吴念阳;郝静;;以道德为本体的概念隐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年03期

7 疏德明;刘电芝;;隐喻认知机制的ERP研究[J];心理科学;2009年01期

8 伍秋萍;冯聪;陈斌斌;;具身框架下的社会认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3期

9 阎书昌;;身体洁净与道德[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8期

10 殷融;曲方炳;叶浩生;;具身概念表征的研究及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锋盈;形—义联结的内隐学习及其隐喻性迁移[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许晓迪;现代汉语社会地位的空间隐喻实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许闯;道德人格的隐喻表征维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道德概念的水平人际距离隐喻表征的双向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23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723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9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