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巴林特小组对改善大学生抑郁情绪的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9 16:23

  本文关键词:巴林特小组对改善大学生抑郁情绪的效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了解芜湖市某高校大学生抑郁情绪的现状,探讨巴林特小组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改善效果,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新的方法。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芜湖市某高校2014级本科生和专科生共600名,对其发放抑郁自评量表,收回有效问卷576份。根据量表得分选取其中较高分者共32名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中,每组各16名。实验组进行巴林特小组活动,对照组暂不进行任何干预。在干预前后采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抑郁自评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结果:1.在被调查的576名大学生中,抑郁的总检出率为16.8%。其中男、女生的抑郁检出率分别为15.6%和17.3%;城镇、农村大学生的抑郁检出率分别为16.0%和17.2%;单亲、非单亲家庭子女的抑郁检出率分别为25.8%和16.3%;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的抑郁检出率分别为18.1%和16.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巴林特小组活动实施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各量表得分组间比较。干预实施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分别为60.06±2.91和58.81±2.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分别为22.63±3.88和23.06±4.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社会支持量表得分分别为35.38±5.33和39.63±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应对方式问卷得分分别为39.00±11.07和41.50±10.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总体幸福感量表得分分别为107.81±6.45和113.19±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实施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分别为46.06±5.54和58.13±2.55,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和对照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分别为24.56±5.27和24.56±4.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社会支持量表得分分别为35.81±5.05和37.81±6.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应对方式问卷得分分别为40.56±9.67和43.63±8.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总体幸福感量表得分分别为108.38±7.19和109.19±7.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巴林特小组活动实施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各量表得分组内比较。实验组组内比较:干预后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小于干预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后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大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社会支持量表得分大于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应对方式问卷及其解决问题维度得分均大于干预前,但前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总体幸福感量表得分大于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干预后抑郁自评量表得分略小于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大于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社会支持量表得分小于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应对方式问卷得分大于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总体幸福感量表得分小于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大学生抑郁情绪的检出率较低,但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较高。2.对有抑郁情绪的大学生实施巴林特小组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他们的抑郁状态,提高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和增强成熟的应对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 巴林特小组 抑郁情绪
【学位授予单位】:皖南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2.6
【目录】: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5-7
  • 摘要7-9
  • Abstract9-12
  • 前言12-16
  • 研究内容与方法16-24
  • 1 被试的选取16
  • 2 测量工具16-18
  • 3 实验设计与步骤18-21
  • 4 数据处理21
  • 5 相关概念21-24
  • 结果24-39
  • 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24-26
  • 2 干预前后两组各量表得分差异比较26-35
  • 3 对活动的感受与评价35-39
  • 讨论39-44
  • 1 大学生抑郁情绪检出的基本情况39
  • 2 干预前后两组各量表得分的差异分析39-43
  • 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43-44
  • 结论44-45
  • 参考文献45-51
  • 综述51-61
  • 参考文献57-61
  • 附录61-74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74-75
  • 致谢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艳萍;;巴林特对客体关系理论与治疗实践的发展[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立华;陆红艳;王迪;;巴林特小组应用于护患关系管理中可行性探讨[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2 魏镜;史丽丽;熊娜娜;曹锦亚;;第二届北京国际巴林特研讨会小组活动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3 宫本宏;;巴林特小组在中国医患沟通中实践探讨[A];第七届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本报记者 余运西 郑颖t,

本文编号:3792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792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3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