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超重/肥胖青少年延迟贴现及冲动性与进食行为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16 19:04
  目的: 延迟贴现任务是一种有效的冲动性行为测量任务,所反映的延迟等待能力与人的非理性决策密切相关。本研究对延迟贴现任务的四种分析模型(两个单参数贴现模型:指数衰减模型和双曲线模型;两个双参数模型:类双曲线模型和幂函数模型)进行比较,对多种测量指标进行意义和适用性分析,旨在进一步优化和统一延迟贴现任务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测量指标。之后,本研究在统计分析的方法论基础上将延迟贴现任务应用于青少年人群中,以了解超重/肥胖青少年的冲动性特征(除延迟贴现任务外,还包括另一行为任务和另一问卷调查在内所测的冲动性)及其对进食行为的影响。 方法: 1.研究一,61名普通青少年被试的食物—金钱延迟贴现任务(Delay Discounting Task, DDT)数据用于研究分析。四个贴现模型通过非线性回归的方法对群组和个体贴现数据进行曲线拟合,群组水平通过适配指标(方差变异解释量R2)和拟合曲线比较,个体水平通过可有效拟合的个案数比例、R2的Wilcoxon秩和检验、参数S的t比率统计检验及参数S的Wilcoxon秩和检验,对贴现模型的有效性、适配性、参数S的合理性及所反映的贴现意义进行分析,以挑选最佳贴现模...

【文章页数】:12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冲动性与延迟贴现
        1.1.1 冲动性定义
        1.1.2 冲动性决策
        1.1.3 延迟贴现任务及数据拟合模型
        1.1.4 延迟贴现任务实质及影响因素
    1.2 青少年超重、肥胖问题及冲动性研究
        1.2.1 青少年超重、肥胖的界定
        1.2.2 中国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
        1.2.3 青少年超重、肥胖与冲动性
        1.2.4 超重、肥胖的冲动性与过度进食
    1.3 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研究假设、研究意义
        1.3.1 问题的提出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假设
        1.3.4 研究意义
2 研究一:“食物—金钱延迟贴现任务”的适配模型选择
    2.1 引言
    2.2 研究方法与过程
        2.2.1 研究对象
        2.2.2 仪器与实验材料
        2.2.3 实验程序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
        2.3.1 群组水平分析(适配性、参数S的合理性和拟合曲线)
        2.3.2 个体水平拟合有效性及适配性比较
        2.3.3 个体水平参数S的合理性及贴现意义分析
    2.4 讨论
3 研究二:延迟贴现任务的统计分析及组内食物和金钱贴现能力比较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与过程
        3.2.1 研究对象
        3.2.2 实验材料
        3.2.3 测试过程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类双曲线模型对食物和金钱贴现任务的拟合情况
        3.3.2 延迟贴现任务的统计量研究
        3.3.3 组内食物和金钱延迟贴现差异的比较
    3.4 讨论
4 研究三:青少年超重/肥巴胖者的冲动性特征——基于延迟贴现与其它冲动性测量结果的探讨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与过程
        4.2.1 研究对象
        4.2.2 实验材料
        4.2.3 测试过程
        4.2.4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超重/肥胖组与正常体重组的人口学资料比较
        4.3.2 超重、肥胖组与正常体重组的贴现曲线比较
        4.3.3 冲动性变量的组间差异比较结果
        4.3.4 冲动性测量任务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4.3.5 冲动性行为变量与BMI关系
    4.4 讨论
5 研究四:超重/肥胖青少年的延迟贴现与进食行为的关系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与过程
        5.2.1 研究对象
        5.2.2 实验材料
        5.2.3 测试过程
        5.2.4 统计分析
    5.3 结果
        5.3.1 男、女超重/肥胖者在AUC和进食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5.3.2 延迟贴现、进食态度和进食障碍之间的相关
        5.3.3 高、低贴现组各进食变量得分及差异比较(女)
        5.3.4 进食正常组和障碍组AUC金钱、进食变量得分及差异性比较(女)
    5.4 讨论
6 研究总结
    6.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6.2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
    6.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1.前言
    2.冲动性定义及测量方式
    3.超重、肥胖人群冲动性研究回顾
    4.小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延迟贴现任务刺激图片、操作界面和任务流程
    附录二:开门任务操作界面和任务流程
    附录三:Barratt冲动量表-11中文版(BIS-11)
    附录四:进食态度量表(EAT)
    附录五:进食障碍量表(EDI)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本文编号:38338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8338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0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