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6-09 07:06

  本文关键词: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羞耻情绪对个体具有适应性和病理性两种影响,一方面会影响某些心理病理症状的发生与发展,另一方也能够影响个体的动机性体验及调控个体行为。但是已有研究多注重羞耻情绪的病理性功能,关于羞耻情绪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相对较少,而我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 耻感‖的作用,强调个体在做出违反社会规则或内化的道德准则的行为时,会产生羞耻情绪,这种羞耻情绪促使个体对当前的行为进行反思,从而促进积极行为发生,阻止或改变不良行为。因此,本研究在我国文化背景下,探讨羞耻情绪的道德作用。研究一采用点探测范式考察羞耻情绪是否会影响个体对欺骗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结果显示:(1)词汇类型主效应显著、实验组别与词汇类型交互作用显著,具体而言,在羞耻情绪诱发组中差异显著,被试对欺骗词汇、诚信词汇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无关词汇,而在控制组中无显著差异显著;(2)在注意偏向上,羞耻情绪诱发组对诚信词汇和欺骗词汇表现出明显的注意回避,而控制组中没有表现出偏向。研究二通过利己不损人和利己损人两种欺骗故事材料,探讨羞耻情绪对个体欺骗行为的可接受程度及对欺骗行为倾向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欺骗行为的可接受程度上,与控制条件相比,在羞耻情绪诱发条件下,被试对利己不损人欺骗行为的判断较宽松,而在利己损人欺骗行为上没有差异;(2)在欺骗行为倾向上,与控制条件相比,在羞耻情绪诱发条件下,被试在利己不损人情景下的欺骗行为倾向可能性较高,而在利己损人欺骗行为倾向上没有差异。研究三通过 猜测硬币正反面任务‖,考察羞耻情绪对个体欺骗行为的影响。在拥有同样欺骗机会和同样欺骗动机的情况下,与控制组相比,羞耻情绪诱发组被试表现出更少的欺骗行为,更能约束自己的不道德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羞耻情绪下,个体有可能采取趋近或回避行为以保护道德自我形象,而个体对于自己能否挽回言行失败的感知会对其采取趋近行为或是回避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当个体认为有机会挽回自身造成的道德失败,个体就会采取趋近性行为进行弥补,反之就会采取回避退缩性行为,以保护自我免受更大的伤害。
【关键词】:羞耻情绪 欺骗行为 道德行为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2.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3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3-24
  • 1.1 羞耻情绪的概述13-18
  • 1.1.1 羞耻情绪的概念13-14
  • 1.1.2 羞耻情绪的测量14-15
  • 1.1.3 羞耻情绪的实验启动范式15-16
  • 1.1.4 羞耻情绪的影响研究16-18
  • 1.2 欺骗行为概述18-22
  • 1.2.1 欺骗行为的定义18
  • 1.2.2 欺骗行为的认知机制18-19
  • 1.2.3 欺骗行为的决策理论19-20
  • 1.2.4 欺骗行为的实验范式20-22
  • 1.3 以往研究的不足22-24
  • 第二章 研究构想24-28
  • 2.1 问题提出24-26
  • 2.2 研究内容26
  • 2.3 研究意义26-27
  • 2.4 创新之处27-28
  • 第三章 羞耻情绪对欺骗刺激的注意偏向研究28-37
  • 3.1 引言28
  • 3.2 研究目的与假设28-29
  • 3.3 研究方法29-32
  • 3.3.1 被试29
  • 3.3.2 研究工具29-30
  • 3.3.3 实验任务30-31
  • 3.3.4 实验设计31
  • 3.3.5 实验程序31
  • 3.3.6 数据分析31-32
  • 3.4 研究结果32-35
  • 3.4.1 额外变量的控制32-33
  • 3.4.2 羞耻情绪诱发的有效性检验33-34
  • 3.4.3 羞耻情绪对欺骗刺激的注意偏向影响34-35
  • 3.5 讨论35-37
  • 第四章 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倾向的影响37-44
  • 4.1 引言37
  • 4.2 研究目的和假设37-38
  • 4.3 研究方法38-39
  • 4.3.1 被试38
  • 4.3.2 研究工具38
  • 4.3.3 实验设计38
  • 4.3.4 实验程序38-39
  • 4.3.5 数据分析39
  • 4.4 研究结果39-42
  • 4.4.1 额外变量的控制39-40
  • 4.4.2 羞耻情绪诱发的有效性检验40-41
  • 4.4.3 羞耻情绪对他人欺骗行为的可接受程度的影响41-42
  • 4.4.4 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倾向的影响42
  • 4.5 讨论42-44
  • 第五章 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44-53
  • 5.1 引言44-45
  • 5.2 研究目的与假设45
  • 5.3 研究方法45-47
  • 5.3.1 被试45
  • 5.3.2 研究工具45
  • 5.3.3 研究设计45
  • 5.3.4 实验任务45-47
  • 5.3.5 研究程序47
  • 5.3.6 统计分析47
  • 5.4 研究结果47-51
  • 5.4.1 额外变量的差异检验47-49
  • 5.4.2 羞耻情绪诱发的有效性检验49
  • 5.4.3 回避惩罚动机的差异检验49-50
  • 5.4.4 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50-51
  • 5.5 讨论51-53
  • 第六章 综合讨论53-57
  • 6.1 羞耻情绪诱发的有效性53
  • 6.2 羞耻情绪的特殊性效应53-54
  • 6.3 羞耻情绪在认知、行为倾向及行为表现的不一致性54-56
  • 6.4 羞耻情感研究对道德教育的启发56-57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57-59
  • 7.1 研究结论57-58
  • 7.2 研究不足58-59
  • 7.2.1 额外变量58
  • 7.2.2 研究工具58
  • 7.2.3 生态效度58-59
  • 参考文献59-66
  • 附录66-7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73-74
  • 致谢74-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芳;曹令敏;张琛琛;;小学儿童羞耻情绪对其合作行为的影响[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3年01期

2 汪启荣;安莉娟;;大学生应对方式对羞耻感与抑郁的中介作用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09期

3 汪启荣;钱铭怡;;自我概念羞耻感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08期

4 高学德;周爱保;;内疚和羞耻的关系——来自反事实思维的验证[J];心理科学;2009年01期

5 亓圣华;张彤;李繁荣;李志伟;;中学生羞耻感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6期

6 王振宏;蒋长好;;情绪记忆的理论模型[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李波,钱铭怡,马长燕;大学生羞耻感对社交焦虑影响的纵向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年02期

8 钱铭怡,刘嘉,张哲宇;羞耻易感性差异及对羞耻的应付[J];心理学报;2003年03期

9 李波 ,钟杰 ,钱铭怡;大学生社交焦虑易感性的回归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02期

10 钱铭怡,戚健俐;大学生羞耻和内疚差异的对比研究[J];心理学报;2002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丁晓攀;欺骗行为的发展及其社会认知神经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陈劲;中国人诚信心理结构及其特征[D];西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邹雯;道德自我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46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4346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9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