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行为”心理干预方法对强迫症干预效果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6-08-11 09:06

  本文关键词:“情绪—认知—行为”心理干预方法对强迫症干预效果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辽宁师范大学》 2007年

“情绪—认知—行为”心理干预方法对强迫症干预效果的研究

赵岩  

【摘要】: 目的:以11例强迫症来访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情绪-认知-行为”心理干预方法对强迫症干预的有效性及干预效果。方法:使用“情绪-认知-行为”心理干预方法对强迫症进行干预。同时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自编主观评定问卷为评定工具,将单被试ABABA轮回实验设计与临床心理干预相结合,记录来访者强迫症状的改变量。结果:通过观测单被试强迫行为,以及焦虑情绪、受强迫行为困扰程度和对强迫行为控制程度的主观感受自我评分在各单元变化的趋势,发现单被试的YBOCS总分由实验前的30分变为实验后的7分,减分率为77%。对另外10例强迫症来访者的心理干预有效率也达100%(YBOCS总分的减分率≥20%),其中5例痊愈(治疗后YBOCS总分16),4例强迫症状显著改善(YBOCS总分的减分率≥35%),1例有改善(YBOCS总分的减分率≥20%)。结论:经过研究证明了“情绪-认知-行为”心理干预方法是有效的。这种心理干预方法对强迫症的干预效果是理想的。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842.6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6
  • 引言6
  • 第1章 文献综述6-21
  • 1 概念的界定6-11
  • 1.1 强迫症的相关概念6-8
  • 1.2 强迫症的诊断标准8-10
  • 1.3 “情绪-认知-行为”心理干预方法10-11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1-20
  • 2.1 强迫症病理机制的研究11-12
  • 2.2 强迫症心理机制的理论12-16
  • 2.3 对强迫症治疗方法的研究16-20
  • 3 以往研究的不足与问题提出20-21
  • 4 研究目的与意义21
  • 5 研究假设21
  • 第2章 研究方法21-27
  • 1 研究对象21-24
  • 1.1 样本121-22
  • 1.2 样本222-24
  • 2 研究工具24
  • 2.1 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24
  • 2.2 自编基本信息调查问卷24
  • 2.3 自编访谈问卷24
  • 2.4 自编主观评定问卷24
  • 3 研究程序24-27
  • 3.1 单被试 ABABA 轮回实验设计的基本程序24-26
  • 3.2 查证“情绪-认知-行为”心理干预方法对强迫症的干预效果26
  • 3.3 对干预效果的评定26-27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27-30
  • 1 Yuan 的强迫行为在ABABA 轮回实验设计各单元的变化27-30
  • 1.1 Yuan 强迫锁门次数的变化27-28
  • 1.2 Yuan 主观感受的变化28-30
  • 1.3 对被试干预效果的评定30
  • 2 “情绪-认知-行为”心理干预方法对强迫症的干预效果30
  • 第4章 讨论30-35
  • 1 强迫症的形成过程的新认识30-32
  • 2 “情绪-认知-行为”心理干预方法的有效性及干预效果32-34
  • 2.1 单被试实验设计对“情绪-认知-行为”心理干预方法的有效性及干预效果的探讨32-34
  • 2.2 对10例强迫症来访者的心理干预探讨“情绪-认知-行为”心理干预方法的有效性及干预效果34
  • 3 本研究创新与局限34-35
  • 3.1 本研究的创新34
  • 3.2 本研究的局限34-35
  • 第5章 研究结论35-36
  • 参考文献36-39
  • 附录39-47
  • 后记47-48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满玲;;没有人理解我[J];大众心理学;2005年08期

    2 刘杰;;反复检查作业的女孩[J];心理与健康;2011年04期

    3 马志国;;您跟孩子说了什么[J];大众心理学;2007年07期

    4 王其峰;;一个强近症少年的心理透视[J];大众心理学;2005年07期

    5 赵飞;邢芝;;军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群文天地;2011年12期

    6 马志国;;心灵自救:清扫你的心房[J];青少年科技博览;2010年11期

    7 李倩妮;;平顶山市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欧薇;杨映萍;朱千;谢琴红;;某医科院校贫困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研究[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舒端;李静;邓德红;郑同刚;郑念祥;张连生;;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干预效果的性别差异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13期

    10 朱倩;童玲;盖梅;邢浩杰;朱长才;;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家庭功能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焰;;强迫症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特点探析[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2 冯斌;;强迫症治疗的进展(精神)[A];2006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唐文新;陈树林;张萍;任婉文;周国岭;;强迫症患者继发抑郁的临床特征[A];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06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段慧君;杨红雨;殷琴;罗锦秀;;家庭治疗技术在1例强迫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许燕春;邱鸿钟;;强迫症的心身特征与文化因素影响的研究现状[A];2004医学心理、军事心理、康复心理、医学心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6 郭忠伟;;综合疗法治疗强迫症1例[A];2006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张雯;张日昇;;强迫症状女大学生的箱庭治疗个案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卢蕴容;林铮;李惠春;;强迫症患者前额叶、海马磁共振质子波谱成像的研究[A];2006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孙秀丽;王希林;;抗精神病药物与强迫症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丁晓燕;;浅谈家庭环境与青少年强迫症状的关系[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盛国红 易正辉;[N];中国医药报;2009年

    2 唐安平;[N];健康报;2003年

    3 陕西省友谊医院精神心理科 主任医师 唐安平;[N];家庭医生报;2004年

    4 罗玉菊;[N];中国医药报;2007年

    5 陈静;[N];保健时报;2005年

    6 怀化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杨司佼;[N];湖南科技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张梦然;[N];科技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张新德;[N];长春日报;2005年

    9 供稿 心知堂;[N];北京科技报;2006年

    10 陈福新;[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纯;团体归因训练对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患者的心身作用及神经生物学机制[D];中南大学;2009年

    2 石建;“心身医学”理论中医药学溯源及其对SLE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岩;“情绪—认知—行为”心理干预方法对强迫症干预效果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2 杨文建;大学生中强迫症状个体的信息检索行为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刘奎;高中生强迫症状表现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4 张倩;强迫症状大学生的沙盘游戏表现特征与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5 陈丽;青少年强迫症状的特点及其认知归因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段金凤;三例强迫症病例报告[D];浙江大学;2009年

    7 朱丹;臧佩林教授治疗强迫性神经症临床经验总结[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7年

    8 龚云;二例双相障碍共病强迫症病例报告[D];浙江大学;2009年

    9 郭艳红;强迫症患者自知力及其临床相关性[D];山东大学;2007年

    10 丁宇;强迫症患者的返回抑制容量[D];中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情绪—认知—行为”心理干预方法对强迫症干预效果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13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913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3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