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一带一路论文 >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7 13:16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同时伴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兴起,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国际分工格局正在深度重塑。“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以及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中国与大多数“一带一路”国家为发展中国家,长期从事低利润的加工、组装环节,迫切要求提高制造业的发展质量,“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这些国家制造业从价值链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因此,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进行测算、比较,识别出各国的优劣势制造业,能够为各国政府进行制造业产能合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此外,考虑到传统的总值统计法无法解决“统计幻象”的问题,为了使测算结果更具真实性,本文采用增加值贸易下的生产分解模型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进行研究。首先,本文重点梳理了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测算方法和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并进行了总结性述评。其次,本文参考Wang等(2017)提出的生产分解模型,构建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生产位置和新显性比较优势三个测算指数,使用UIBE最新发布的2000年到2014年的增加值数据库,以上述3个指数作为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评价指标,分别从制造业整体层面和细分行业层面两个维度出发,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在GVC中的真实分工地位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国和大多数“一带一路”国家制造业和细分行业在GVC中的前后向参与程度,生产位置和出口竞争力有着较大的差异,存在着一定的合作空间。再次,本文参考已有文献对分工地位的研究,通过建立计量模型,使用固定效应的面板回归,从多个方面来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分工地位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对外开放水平和政府公共服务水平能显著地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最后,本文对上述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根据研究结论,从构建“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优势产业互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加大对外开放水平这几个方面,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进行了政策建议的提出。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F414
【部分图文】:

全球价值,中国制造业,数据来源,数据库


图4-1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参与度指数的变化逡逑数据来源:根据全球价值链研宄院的UIBEGVC邋Index数据库计算整理得出逡逑图4-2显示了在U1BE邋GVC邋Index数据库下中国制造业18个细分行业(c5-逡逑c22)邋?的前、后向参与度指数的测算结果。其中,实线为前向参与度,虚线为逡逑后向参与度。从图中的测算结果可以看出,从静态视角来看,中国制造业细分逡逑行业中,绝大多数行业的后向参与度指数高于前向参与度指数,这与前文分析逡逑的制造业整体前后向参与度相吻合。其中,低技术行业中的食品行业(c5)、逡逑服装纺织业(c6)、木材加工业(c7)和家具制造业(c22)等行业的前后向产逡逑业参与度指数普遍较低,参与度指数均在20%以下。这些制造业行业由于生产逡逑环节少、生产流程简单,参与全球价值链生产取得的收益较低,因此在价值链逡逑中的参与程度相对偏低。中技术行业中的化工制造业(ell)、橡胶塑料制造业逡逑(cl3)、为金属制品业(cl6)以及高技术行业中的计算机、电子及光学设备逡逑制造业(cl7)和电气制造业(cl8)的RG后向参与度较闻。化学制造业、橡胶逡逑塑料制品和金属制造品等中技术行业其生产需要大量进口零部件和自然资源,逡逑因此参与程度偏高。而高技术行业中计算机、电子及光学设备制造业和电气制逡逑造业由于生产流程复杂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作进程[J];杭州科技;2003年04期

2 ;英国政府发布振兴国家制造业的战略计划[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9年01期

3 ;国家制造业智能化提速 中国忠旺布局高端加快转型[J];机床与液压;2017年01期

4 于峰;孙洪波;;中国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制造业贸易的特征比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5 陈江生;;工业国家制造业与服务业比较[J];国际社会与经济;1994年09期

6 李欣茹;黄军英;;典型国家制造业发展战略措施及对我国的启示[J];全球科技经济w

本文编号:28207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28207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4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