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社会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5 16:43
【摘要】: 晏阳初生活的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力量围绕中国当时面临的两大难题——救亡与复兴,纷纷提出各种解决方案,都希望寻找到一条既能挽救危亡,又能实现国家富强,具有双重功效的拯救方案。作为知识分子的晏阳初,他结合中国的实际,以传统文化“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和西方基督教的无私奉献精神相结合,以“除文盲,作新民”为宗旨,希冀通过教育手段转变人民的观念,开发民力,完成从基层“县”单位到“国家”的社会改造,“民族再造”,最终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 本文从历史学的视角,以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框架,采用历史学的史料鉴别、史实考证、历史比较的方法,从社会批判、社会整合、社会化等理论出发,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推理,探究晏阳初对当时社会危机的看法与救治方案。 在法国战地服务期间,晏阳初亲眼目睹国势衰微之下的华工之苦。他认识到“中国不富不强的缘故,是因为我们私心的人太多了”,因此,他提倡“革心”,主张用“新心”去“创新”,从而确立起一种以“新”为标准,“不仿古、不仿欧”,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社会批判理论体系。在新的社会批判理论体系下:晏阳初对普遍存在“愚”、“穷”、“弱”、“私”四大顽疾的广大国民不能够支撑现代共和国而痛心疾首;对只能培养出知识分子的麻木无知的旧有教育制度的无情批判,对大多数失败的平民教育与不切实际的新教育以及“少数学者的笔墨运动”的新文化运动的不满;对只起“催科”、“听讼”的旧有基层县政的揭露。晏阳初正是在对造成中国“一盘散沙”和“民族衰老,民族堕落,民族涣散”因素的批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整改措施,形成了他的社会整合思想和社会化思想。首先,晏阳初主张,建立一个人格平等、“人民都能参与政治”的民主共和国,作为他社会整合的理想。同时,确立以“自由、平等、博爱”与“民本”思想为核心的文化整合措施,以及从地方“县政”组织到农村复兴委员会为中心的组织整合措施。以培养中国人的核心凝聚力,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其次,晏阳初认为中国所有问题都是由人而生,因而,解决问题也应由人入手。他针对中国人民智未启、民力不发,确立了从“除文盲,作新民”到“民族再造”和“五自”公民的社会化目标;开创了从城乡识字运动、农村建设到省县改革的社会化环境的循环再造;建立了从平民教育促进会到县政研究院、国际乡村改造学院的社会化组织;探索了从学校式到家庭式、社会式的社会化途径。他将现代公民观、国民观与中国传统儒家的“民本”思想相揉合,构成了系统的“造新民”方案。 本文从晏阳初的社会批判思想、社会整合思想、社会化思想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再现了他以社会变迁为基础,改造社会和重塑个体的思维模式,展现出他推行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运动的真实意图,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社会整改方案。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63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向军;;近十年来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综述[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本文编号:27147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7147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5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