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清代到民国时期鄂尔多斯的垦殖与环境变迁

发布时间:2017-12-21 10:06

  本文关键词:清代到民国时期鄂尔多斯的垦殖与环境变迁 出处:《西北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清代 民国 鄂尔多斯 垦殖 环境变迁


【摘要】: 目前鄂尔多斯地区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本文通过对清代到民国时期鄂尔多斯垦殖的全面研究,剖析了农业垦殖活动对该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清初政府对该地的政策以禁垦为主,但也有极少量的汉人进入这里开垦。随着全国政治局面的稳定,对这一地区的封禁逐渐放松。而清代末年,出于巩固边防和增加财政收入的考虑,开始由政府组织屯垦,开垦出大量的土地。 民国继承了清代的垦殖政策,但是垦殖形式发生了变化,虽仍以政府组织为主,但是其中军队屯垦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民国时期的垦殖面积也大大超过了清代。 自清末开始,居住在后套的垦民就已经开始了修渠灌溉。后套先后修成了十一道干渠和若干小渠道,大大提高了种植面积,降低了种植风险。尽管有便利的灌溉条件,但后套并没有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而仍以粮食作物为主,耕作方式也相当的粗放。由于生产技术的限制,产量也很低。 大规模的垦殖造成了区域内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转变。鄂尔多斯本来是蒙古人驻牧之地,但是经过了清代到民国时期的垦殖,区域内农业人口与农业总产值已经超过牧业占居首位。究其原因,清朝在蒙古极力推行喇嘛教,使蒙古族人数大量减少。清代对西北用兵也造成了蒙古族人口的损耗。与此同时,内地汉人人口剧增,人口压力迫使人民向边区移民。加之政府出于戍边与充实国库的需要而组织移民,鄂尔多斯的农业人口迅速增加。移民东北的路线阻断以后,,更增加了移民西北的人口。 如此多的农业人口移垦此地,造成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鄂尔多斯本来就是一个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本次大规模垦殖加剧了该地的气候恶化,增加了沙漠面积与沙尘暴的发生,造成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K293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侯甬坚;;鄂尔多斯高原自然背景和明清时期的土地利用[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云;清至民国时期固原地区土地利用及其环境效应[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苗阳;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北方草原垦殖动因探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张小龙;鄂尔多斯高原林沙产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156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3156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a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