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俄罗斯转型经验研究 国公网

发布时间:2016-10-27 07:29

  本文关键词:国家形态与国家治理——苏联—俄罗斯转型经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国家形态与国家治理——苏联—俄罗斯转型经验研究

日期:2008年7月22日 | 来源: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 国公网

俄罗斯转型不但为共产党建设和民主转型研究带来丰富的思想遗产,更是一次检验和丰富国家治理与国家理论的好时机。毕竟, 苏联解体是一个国家失败过程,而俄罗斯转轨则是一个新型的民族国家建设过程。遗憾的是, 中外政治学界对国家转轨与国家理论这样一个重大命题关注不够。我们认为,国家理论不只是规范性理论, 更多的是基于国家治理活动的逻辑论证,又是典型的经验性理论。因此, 苏联达尔称之为国家类型学。 国家类型学固然因其简洁性与通识性而有利于人们认识一个国家的性质、面目甚至政治过程。但是,即使称为所谓的国家类型学,其中的规范性或应然性特征是显然的, 而一个国家的实际状态到底是什么样的? 这不是应然性理论能够回答的。、依附性国家超强国家依附性国家相对自主性强国家与改革战略的选择。马克斯时机民主化与国家组织力量的瘫痪。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公开性与民主化并举, 而在民主化改革中, 不间断的年

年底, 经济状况极度恶化, 通货膨胀高达每月圣彼得堡帮私有化的总设计师

政变以后,如日中天的叶利钦总统要求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授予其一年的独裁权力,总统兼任部长会议主席即总理,获得议会批准。但是休克疗法迅速恶化了二者关系。休克疗法造成的通胀引起人民的强烈反感,,这种状况自然会反映到作为人民代表的国会, 因而国会议长一开始就公开反对政府的自由化价格改革和私有化政策。除了经济改革而引发的冲突外,国会中共产党和左翼的影响很大,而代表国有企业和农场经理阶层利益的中派也不同意休克疗法。二者的冲突最终导致年年大选前的地方关系上, 在丘拜斯看来,总统和各部部长的命令在地方根本得不到执行,中央也无力监管和处罚不执行命令的地方政府,

年底发表的施政纲领中提出的社会关系以及因为国家的依附性而导致的社会力量左右国家的态势。到普京上台后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周边国家的私有化主权民主

俄罗斯转轨的基本经验对政治学研究的启示是, 第一, 从亚里士多德到今天,国家研究都应该是政治学的重中之重,因为毕竟国家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人类最高的善即国家形式依然是一个探索和发展中的问题。但是,正如苏联-俄罗斯转轨和其他国家的历史所揭示的, 各种理论流派所关心的国家类型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那些将政治-经济-社会关系具体化的国家形态。国家演进的历史告诉我们, 一个理想的国家类型并不必然能自动地实现人们的理想,理想的国家类型甚至会践踏人们的理想。当俄罗斯的煤矿工人们以罢工的方式而支持叶利钦的自由民主主义时,叶利钦给工人们的回报是什么呢? 因此, 研究和探索国家形态在某种意义上比国家类型更有实践意义,脱离实际而抽象地论证国家的作用多一些或少一些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关于苏联-俄罗斯转轨中的国家形态研究, 既是对国家治理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国家形态理论的一次验证,更是对国家形态理论的发展。在俄罗斯转轨中,即使是具有不稳定和周期性特征的国家形态, 也不会是那么纯粹的。叶利钦时期的俄罗斯国家的依附性,在政治经济过程中又表现为勾结性和掠夺性,是治理上的失败型国家。这种多种国家形态并存的现象说明了国家形态本身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理解或许是因为学者们关于国家形态本身的规定性有问题。因此, 虽然多学科的国家理论研究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学科特征,而寻求国家理论的共同话语以便于人们对国家治理现状的正确认识以便实现国家的善治,正是政治学要解决的任务。第二, 在众多的国家理论流派中, 马克思的国家理论是不可替代的。马克思的国家理论是在批判或分析资本主义国家中形成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出现也是民族国家形成和成长的过程,因而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对于研究民族国家建设而言具有普适性。在民族国家成长过程中, 发展道路多种多样, 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马克思对于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或成长中的民族国家的分析和批判无疑入木三分,比如国家的依附性所导致的治理问题。但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既是经验分析又是理论总结, 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又具有建设性,那就是民族国家成长中的普适性经验, 即减少国家的依附性而增加国家的自主性。事实上,新马克思主义和国际社会科学的国家理论都直接或间接地从马克思的国家理论获得灵感,形成了丰富的分析性概念, 用于研究民族国家成长的问题, 总结国家发展中的经验。因而,不能把马克思的国家理论简单化, 它具有批判性和建设性的二重属性。

 



  本文关键词:国家形态与国家治理——苏联—俄罗斯转型经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48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548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2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