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仿真与社会控制的新形式——评鲍德里亚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发布时间:2018-11-21 11:42
【摘要】:鲍德里亚从符号学的角度来分析文艺复兴以来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按照他的看法,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这个历史阶段,最突出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仿造,即对某种原型的仿造(counterfeit)。比如,用人工合成材料仿造大理石。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文化现象是生产(production)。这个时候,人们不再仿造某种原型,而是设计出某种东西,然后批量生产。而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阶段,主要是指1929年生产过剩的危机之后,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仿真(simulation)现象。鲍德里亚认为,仿真是一种社会防御机制(deterrence machine),它能够防止资本主义社会系统被颠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控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按照理性的规则和秩序来进行控制,而是通过随机性和偶然性来进行控制。它允许各种形式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存在。这些随机性和偶然性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都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允许的。它们在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中是以仿真形式出现的。
[Abstract]:Baudrillard analyzed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phenomena of the Renaiss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 In his opinion,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most prominent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is imitation, that is, the imitation of a certain archetypal (counterfeit). For example, marble is imitated with synthetic material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s the production of (production). At this time, people no longer imitated a certain prototype, but designed something, and mass production. In the stage of developed capitalist society, mainly refers to the crisis of overproduction in 1929, the phenomenon of simulated (simulation) appeared in capitalist society. Baudrillard believes that simulation is a social defense mechanism, (deterrence machine), which can prevent capitalist social systems from being subverted. Control in modern capitalist society is not controlled by rational rules and order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but by randomness and contingency. It allows various forms of randomness and fortuitousness to exist. These randomness and contingency are allowed by the capitalist system in the modern capitalist society. They appear in the form of simulation in the modern capitalist system.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
【分类号】:D033.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劲松;;拟真时代:鲍德里亚媒介理论的后现代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汪德宁;;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由鲍德里亚的“超美学”看“日常生活审美化”之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许宏香;;仿像的逻辑——波德里亚仿像论的技术与修辞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4 徐培卿;;未来世界的“技术救赎”——浅析《2012》中的技术崇拜情结[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孙翠玉;;“女性范例”:“消费社会”意识形态的女性规训——布希亚思想的女权主义探微[J];北方论丛;2007年05期

6 党圣元;;新世纪文论转型及其问题域[J];北方论丛;2009年03期

7 覃志红;李妍;;生产?消费?抑或符号?——消费社会的主导逻辑探析[J];北方论丛;2009年06期

8 王妍;;技术现象学视阈下的虚拟艺术问题[J];北方论丛;2011年06期

9 欧阳彬;;货币逻辑与当代现实:马克思与现代社会理论的交锋[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冯旺舟;吴宁;;时尚的幻象与殖民化——基于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于文秀;;第三种大众文化理论——波德里亚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盛国荣;;技术物:思考技术和消费社会技术问题的出发点——鲍德里亚早期技术哲学思想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夏莹;;生产的镜像逻辑与西方形而上学批判——为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生产”观念批判辩护[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马大康;;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文化生态[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4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明达;多样性与有限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胡慧华;符号化:当代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欢;超越资本逻辑与符号逻辑[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伟斌;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熊宇飞;意识的世界与主体的生成[D];暨南大学;2011年

10 颜炼军;象征的漂移[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东明;文本视域之当代西方建筑差异性探讨[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2 周福宝;电影中的后现代转向[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桂艳;消费社会背景下人的精神世界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倩;两种消费思想的理论路径[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孙卓;符号视阈下媒介文化的受众审美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周蒈;以“死亡”唱响“象征交换”的序幕[D];西南大学;2011年

7 冯海燕;对爱德华·阿尔比两部早期戏剧中现代人的受操控身体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范霄岭;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的当代价值[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9 郁青;阿帕杜莱的全球化理论初探[D];南京大学;2011年

10 余子青;模仿说:从古代到后现代[D];南京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宁宁;刘建波;王栋;;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群体性事件仿真可行性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6期

2 盛宁;鲍德里亚·后现代·社会解剖学[J];读书;1996年08期

3 张聪;;“物之恶”批判——尤奈斯库与鲍德里亚对读[J];理论与创作;2009年01期

4 胡菊兰;;恐怖主义、全球化与不可能的交换——鲍德里亚后期思想的一个重要主题[J];哲学动态;2011年04期

5 王晓升;;评鲍德里亚对社会历史进程的重新理解[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伍丹;;浅析罗兰·巴尔特对鲍德里亚早期思想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10年17期

7 唐正东;;社会发展的正义维度: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思考——从鲍德里亚的理论缺陷谈起[J];河北学刊;2007年01期

8 仰海峰;;超真实、拟真与内爆——后期鲍德里亚思想中的三个重要概念[J];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9 杨凤春;;电子政务的根本意义[J];中国信息界;2003年11期

10 李怀涛;;景观拜物教:景观社会机制批判[J];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媛;解构中的建构:福柯思想解读的一种视角[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程祥钰;激进的反本质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于畅;基础设施关键节点及其属性的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468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3468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e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