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三纲五常”再批判

发布时间:2021-08-12 20:19
  “三纲五常”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特殊产物,也是一种极富意味和特色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追溯“三纲五常”产生的历史文化根源及其意义,阐发“三纲”、“五常”所包蕴的复杂涵义,,同时客观地评价它的历史地位以及它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对于正处在21世纪初叶、各种思潮风起云涌之际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具有重大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总说三纲五常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三纲五常的涵义;第二部分简述三纲五常在中国所经历的“三起三落”、从褒到贬再从贬到力求复兴的历史命运;第三部分阐述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对传统纲常的批判和继承。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D09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1章 历史考证:“三纲五常”的由来及其内蕴
    1.1 “三纲五常”--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选择
    1.2 “三纲”--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
    1.3 “五常”--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第2章 理性静观:“三纲五常”的历史命运
    2.1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2.2 从戊戌变法到新文化运动
    2.3 新儒学兴起和先进文化建设
第3章 批判创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3.1 从传统的“忠君”观念到现代的爱国主义
    3.2 从“仁爱”、“中庸”到当代的以人为本
    3.3 从传统的“诚信”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独创性声明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勇;传统儒家的天人观与政治哲学[J];中国哲学史;1995年02期

2 庄恒恺;;论传统民本政治哲学的逻辑发展[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10期

3 雷信来;;解析“内圣外王”与“外王内圣”的思想悖论[J];世纪桥;2009年19期

4 朱华桂,吴林海;传统儒家管理思想体系简析[J];唯实;2003年04期

5 王金洪;新儒家政治文化取向面临的内在困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6 吴晓玲,鲁克敏;传统儒家德刑关系理论的传承和嬗变——论朱熹德刑关系理论[J];河北法学;2005年01期

7 孙军红;;儒家传统荣辱观的现代科学价值[J];政工研究动态;2006年17期

8 田学良;张虹;;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境界观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34期

9 李红琼,宁淑华;传统儒家政治文化与政治现代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刘清平;;后儒家论纲——儒家传统的自我否定与重构[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梦薇;传统儒家的压力应对观及其当下意义[D];南开大学;2013年

2 吴晓玲;宋明理学视野中的法律[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3 王司瑜;中国古代教化思想及方式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4 刘建勋;我国农村社会信用理念的生成及其法律保障[D];山东大学;2010年

5 张英;传统儒家生死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6 王霞;朱熹自然观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7 秦跃宇;魏晋士大夫玄儒兼治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8 李锋;朱熹政治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9 林家虎;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倪沪平;从浙江模式看演化经济的思想内涵[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方媛;浅析传统儒家生命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2 杜慧;儒家文化与近代山西社会[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宇;中国传统儒家道德文化的当代审视[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4 高筠;传统“孝”概念及其实践[D];安徽大学;2014年

5 高媛;传统儒家教育观的方法论基础及其现代价值[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6 朱海荣;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新加坡的华族文化认同[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7 田晓燕;后儒家人文主义引发的技术思考[D];武汉科技大学;2008年

8 毕红芳;中国传统儒家人性化德育思想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9 周焱X;解析儒家和睦思想对我国外交战略的影响及实践创新[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郝大林;传统儒家道德观与当代大学生品格培养[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129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6129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2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