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中国传统创造思想论纲

发布时间:2020-08-08 13:24
【摘要】: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创造价值观、意会认识论和意象思维模式。 本文考证了中文中“创”及相关词汇的演变过程,并以英文中“creat”等词的演变作为参照,指出中国古代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创(造)一词形成较早,内涵丰富,特点鲜明,使用广泛,但却没有成为被列为基本的文化精神和价值。本文的考证在国内类似研究中较为全面、系统。 讨论了阻碍创造价值观确立的三个主要因素,即小农经济、天命论和经学思维。从《易传》和《中庸》中提取出“生生”和“成物成己”作为中国传统创造价值观的两个方面,并做了具体的分析,指出“成物”和“成己”之间平衡的失调。认为“生生”哲学把人置于宇宙生命的川流中,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要求人刚健中正,开拓创新,这是深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生命价值观。 探讨了意会知识及其基本特征,意会知识的逻辑在先性,分析了意会认识的逻辑结构,指出了意会理论的认识论意义。论述了庄子、郭象和禅宗的意会理论,同时也对老子的意会思想、“言意之辨”等相关背景知识做了概述。指出中国文化中的意会认识理论是非常丰富而深刻的,值得做进一步的挖掘整理。 初步分析了《周易》的象数思维。论述了作为象数思维的核心的“立象尽意”和象数思维的两种致思方式,即取象比类和运数比类,并分析了象数思维的特色和不足。然后以取象比类和运数比类为线索讨论了象数思维在古代科技的重要作用。 分析了20世纪创造价值观受到推崇的原因、并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把其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创造观的复兴、创造观的“百家争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以“成物”为宗。介绍了熊十力的默识认识论,指出了由于西方形式逻辑和唯科学主义传播与流行,造成意象思维的式微。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研究思路上,突破了一般的对创造做孤立的、静态的研究的模式,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为指导,从过程的、动态的角度研究人类创造活动所涉及的价值判断、认识论、思维模式,从而建构了一个新的研究框架。 2、提出了“生生”、“成己”、“成物”的古代创造价值观模式。阐述了《中庸》里的“诚”在“生生”与“成物成己”间桥梁作用。 3、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庄子、郭象和禅宗的意会思想做了更为细致的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092
【图文】:

境界,人生


么高水平的人来说是不能理解的,自然是“时人不识”。综上,我们可以把中国传统创造价值观的定义修订为:以“生生”为依据,以“成己”为核心,以“成物”为辅助的价值体系。这一体系用图2一1表示如下:图2一!这里做一下解释。“成己”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靠觉悟到大地的生生不息、大化流行才能体验。这种“觉悟”可以用《易经·咸·象》里而的“咸”字来表达。128]从“成己”到“成物”是指人顺应天地生化,自觉参与创造实践的过程。由于从“生生”到“成己”的境界更受重视,故此用较粗的线连接。“成己”到“生生”,指人通过创造物就可以“参赞化育”,融入到宇宙的生命洪流之中。另外,这里说中国传统创造价值观不以“成物”为重,也许会有不同意见,因为这只是从先秦时期的《中庸》里推衍而出的观点,不够全面。所以有必要谈一谈后世对“成己成物”的看法。鉴于“成己成物”与“生生”密切关系,还是要从“生生”开始。先秦之后儒家论述“生生”最精的是二程、朱熹等理学家。他们把“仁”的内涵由“爱人”转变为“生”

对比图,线连接,对比图,宋儒


2一2表示:图2一2对比图2一1可以看到,图2一2中“生生”到“成己”间用更粗的线连接,是说明二者的转化更受推崇。“观”在佛教里指“观察世界,观照真理,主体心灵直接契入所观的对象,并与之冥合为一,而无卞客体之别。”130】自佛教传入以来,“观”字的使用逐渐比较频繁,深受佛教影响的理学家们也常常使用。故此以之代“咸”。但可惜的是,宋儒往往如程颖那样可以“观天地生物气象”,但却不把这种领悟当作行动之源。从“成己”到“成物”,从“成物”到“生生”之间是用虚线箭头连接起来的

逻辑结构图,意会知识,吉尔,个体知识


意会因素的混和物.换句话说,前面两个连续统以上述方式关联产生第三个连续统一体一一知识连续体,它处于言传与意会两极之间.‘,刀根据吉尔的分析,可得到如下逻辑结构图(图3一l)概念化活动-活幼身体化活动纷带的觉察觉察卜一言传的知识}人的,识集中的觉察只丁七仁广厂l、IL人图3一I张一兵不赞成吉尔的分析,他认为在吉尔的解释中,意会知识和言传知识是并列的,只被看作是个人知识的一个侧面,而不是人类理性的本质,因而是大错特错的。张一兵进一步说,吉尔的错误在于割裂了波兰尼的觉察结构,似乎集中觉察与言传知识是一致的,而附带觉察又与意会知识相同。他认为,波兰尼的本意是:附带觉察和集中觉察功能整合的意会结构整休是“超越了意会认识和言传认识的区分”,它是一切认知运转的“土宰”和本质结构。张一兵也给出了一个意会认识论逻辑结构图(图3一2)[231概概念化化 化化化化化化化 ····· ··集中意知知 心心心 心心心心心心心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飞;董理达;侯光明;;中国传统创新思想及其方法简述[J];科技资讯;2011年2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庄寿强;;创造学是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夏定海;;关于“三农”创新的探索[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山西省创造学会章程[A];山西省创造学会创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议专辑[C];2001年

4 李青山;杨秀珍;;创造学中的创造、创新和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贺信[A];山西省创造学会创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议专辑[C];2001年

6 祝廷明;周萍;;教师创造学生公平就读环境研究工作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7 郭文奇;;在山西省创造学会创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议开幕时的讲话[A];山西省创造学会创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议专辑[C];2001年

8 武东升;;山西省创造学会筹备工作情况报告[A];山西省创造学会创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议专辑[C];2001年

9 李青山;谢亚杰;邢文兰;;高等学校创造教育与创造学研究进展[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10 ;山西省创造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名单[A];山西省创造学会创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议专辑[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丑龙 谢敬爱 杨晓岗 刘秀丽;创造学的领军人[N];大众科技报;2008年

2 冯婧 涂加勤 陈标;江苏省总领导下基层讲授创造学[N];中国职工科技报;2009年

3 曹俊卿;痴迷创造学20载[N];山西日报;2004年

4 特约通讯员 蒋先宏;江苏举办创新创造学师资培训班[N];中国职工科技报;2008年

5 记者 田垣;继承先辈学风创造学术精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6 朱辰;创造是一种组合[N];中国工业报;2004年

7 闫海 本报特约通讯员 任刚 邹宏;创造学员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N];解放军报;2003年

8 记者 康劲;兰州市总全面开展创造学知识培训[N];工人日报;2007年

9 鲍国华;于中西文化交汇处立论[N];中国教育报;2001年

10 汪征鲁;加强学风建设 创造学术精品[N];福建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忠;中国传统创造思想论纲[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2 石仿;科学创造视角下的意会认知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吕伟;体用之间[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眉慧;生生“合作—互动”作文评改教学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2 林立;基于创造学的产品创新设计方法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3 侯智;创造力训练方法研究及其计算机实现[D];重庆大学;2003年

4 白莹;节奏训练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实施中的价值与意义探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郑丹凤;先秦儒家生态思想及其与“生”之关系[D];厦门大学;2007年

6 刘璐;《周易》阴阳说及其课程改革意义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杨井峰;大学生创造力培养课程设置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8 王宏;企业创新与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

9 张国平;我国大学创造性教育课程结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10 刘军;影响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管理因素分析[D];东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856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7856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d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