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论董仲舒政治哲学

发布时间:2020-10-22 14:18
   董仲舒是我国西汉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政治哲学家。他立足大一统的时代要求,以儒为宗,统摄百家,创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政治哲学体系。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一个相对成熟的政治理论形态,董仲舒政治哲学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发生了深远影响。但目前从哲学高度对董仲舒政治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为数不多,本文以董仲舒基本著作《春秋繁露》、《天人三策》为基本文献,运用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分析方法,从哲学高度对其思想作以系统研究。 文章首先概述了董仲舒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为阐述其政治哲学奠定初步的基础;然后分析了天道论、人性论、天人感应论及其在董仲舒政治哲学中的基础性地位,认为董仲舒政治哲学是由阴阳五行说、性情说、感应说组成的相互关联的一个理论体系,“天”是其政治哲学的信念本体,天、地、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天、人都有性情,可以相互贯通、彼此感应,天道才可向人道渗透。天人感应说是董仲舒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立足于此,董仲舒建构了“大一统”的政治系统论、“君权神授”的政治权力论、“三纲五常”的政治关系论、“德主刑辅”的政治手段论、“有常有变”的政治运作论、政治权力的制衡论、政治权力的更化论,并以“中和”为其政治方法论和指导原则,指向“天立王以为民”的政治目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哲学体系。 综而言之,董仲舒政治哲学具有宗教神学性、道德伦理性、政治批判性、思想融合性、历史进步性五大特性。虽然其政治思想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对现代政治哲学体系的构建,对维护祖国统一、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学位单位】:西藏民族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D09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董仲舒政治哲学的形成
    一、董仲舒生平概述
    二、董仲舒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三、董仲舒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第二章 董仲舒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
    一、天道论——政治哲学的信念本体
    二、性情论——政治哲学的人性基础
    三、天人感应论——政治哲学的框架体系
第三章 董仲舒政治哲学的内容体系
    一、大一统论——“大一统”的政治系统论
    二、君权论——“君权神授”的政治权力论
    三、纲常论——“三纲五常”的政治关系论
    四、中和论——最高方法论和指导原则
    五、德治论——“德主刑辅”的政治手段论
    六、常变论——“有常有变”的政治运作论
    七、制衡论——政治权力制约论
    八、更化论——继乱世必须更化的历史观
    九、民本论——“天立王以为民”的政治目标论
第四章 董仲舒政治哲学的理论特性
    一、董仲舒政治哲学的神学性
    二、董仲舒政治哲学的伦理性
    三、董仲舒政治哲学的批判性
    四、董仲舒政治哲学的融合性
    五、董仲舒政治哲学的进步性
第五章 董仲舒政治哲学的现实意义
    一、董仲舒政治哲学对构建现代政治哲学具有借鉴意义
    二、“大一统”是祖国统一、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基础
    三、建立和谐社会必须德治法治并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惠昌;;董仲舒的“君权制约论”[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06期

2 余治平;新民与亲民——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问题[J];人文杂志;2005年04期

3 李森;董仲舒政治哲学蠡测[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4 庄恒恺;;论传统民本政治哲学的逻辑发展[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10期

5 刘国民;论董仲舒的五行思想[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徐庆利;;中国近代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逻辑起点:自然人性论[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张师伟;;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内部逻辑[J];政治学研究;2009年04期

8 万斌;;略论政治哲学[J];政治学研究;1987年03期

9 李杰,刘学鹏;人民性:中国共产党政治哲学的核心意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1期

10 李智;发展主义:邓小平政治哲学思想解析[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涛;董仲舒政治哲学发微[D];浙江大学;2004年

2 张文英;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林苏闽;西汉儒学的自然主义转型董仲舒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汪高鑫;董仲舒与两汉史学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建龙;严复政治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长伟;好人与好公民[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宏斌;秦汉国家形态建构中的儒教因素[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8 欧阳向英;论政治哲学中的道德预设[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吴妍;西方自由教育的流变与分化[D];西南大学;2009年

10 孙秀伟;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与汉代的天人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小东;董仲舒政治哲学试论[D];湘潭大学;2003年

2 陈宗权;董仲舒政治哲学思想探源[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连瑞霞;儒学与政治之间[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尹婧文;董仲舒天人观及其对汉代社会秩序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1年

5 黄应根;美善合一[D];安徽大学;2002年

6 王影;以阴阳论人性[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霍炬;董仲舒与西汉前期文论理论前提的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鹏;论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思想[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9 安丽;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10 周绍华;董仲舒君主观念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517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8517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e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