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言意之辩”新解 ——从先秦到魏晋

发布时间:2021-05-11 05:48
  “言”与“意”是中国学术史上个对重要的范畴。“言意之辩”就是中国古代学者在语言与思维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问题上的辩论。这场辩论源于先秦诸子“正名”思潮中关于“名”能够准确指“实”问题的探讨,学术史上称为“名实之辩”。先秦诸子在“言”与“意”关系问题上的辩论由于各自讨论侧重点的不同形成了主要的两大派别:以儒家学派为主的“言尽意”派和以道家学派为主的“言不尽意”派。儒家侧重于“名言之域”范围内的言意关系,而道家则侧重于“超名言之域”范围的“意”与言关系。本体论意义上的“言意之辩”思辨盛行魏晋时代。以王弼为首的玄学家们继承了先秦诸子“言”与“意”关系辩论的研究成果,顺应儒道融合的历史潮流,探讨从“名言之域”通向“超名言之域”的可能性,并且把“言意之辩”的讨论推向了学术史上的顶峰。后继学者陆续参与了这样辩论,并对这场辩论作出很多自己的理解和评价。可以说,“言意之辩”的讨论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学者对于语言与思维关系问题的不同理解。由于“名实之辩”包含着“言意之辩”,故近代学者对“言意之辩”进行研究时也大多从“正名”思潮中展开的“名实之辩”基础上着手。在笔者看来,探讨“言意之辩”可以从另外一个更为根源... 

【文章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汉字的造字原则与用字方法
二. 先秦文字与“名实之辩”
三. 先秦诸子的言意观:“言不尽意”与“言尽意”
四. 秦代文字变革与言意关系
五. 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辩”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玄学“言意之辩”的宗致及其对古代文论的全方位影响[J]. 梁道礼.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
[2]言意之辩:诠释与评论[J]. 陈波.  江海学刊. 2005(03)
[3]中国文化的苦恼意识与现代中国哲学[J]. 唐文明.  孔子研究. 2005(03)
[4]“言不尽意”:中西文论语言的默契——以英伽登现象学文艺学思想为例[J]. 周晓华,张万烈.  天府新论. 2004(S1)
[5]古代中国言·象·意结构之初形[J]. 饶龙隼.  文史哲. 2004(05)
[6]玄学“言意之辩”中的“忘”[J]. 康中乾.  哲学研究. 2004(09)
[7]论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J]. 孔令宏.  零陵学院学报. 2004(09)
[8]加强医院内涵建设,适应医疗保险制度改革[J]. 熊灿娟,周湘兰.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9]庄子言意道关系新辩——兼论庄子文以明道思想[J]. 刘宣如,刘飞,谌怡春.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10]关于中国哲学解释学的一些基础性理解——道、意、象、构、言[J]. 林安梧.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1)



本文编号:31808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31808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1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