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经济不平等与西方民主社会中的选举参与

发布时间:2021-08-23 17:20
  日渐扩大的经济不平等已经对世界政治的整体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一方面导致社会趋于不稳定乃至发生政权更迭,另一方面也深刻影响了西方民主社会中的选举政治。作者借助第六轮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通过匹配宏观数据,建构多层次模型检视经济不平等与西方民主社会中民众选举参与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经济不平等削弱了西方民主社会中民众选举参与的意愿,而民众选举参与的下降则削弱了西方民主制度的活力和代表性,动摇了民主政体的根基。其中,不同收入群体对选举参与的意愿不尽相同,不平等可能导致弱势群体在选举参与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因此,经济不平等与强调政治平等的西方民主政体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张力,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民主社会内部的政治运行,冲击了西方民主理论中"多数人同意"的根本原则,形成了所谓"参与悖论"。 

【文章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9,(1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5 页

【部分图文】:

经济不平等与西方民主社会中的选举参与


收入五分位和全国(中央)层面选举参与的边际效应分析,95%置信区间

边际效应,置信区间,层面,民众


由图3和图4还可知,无论是对地方还是全国(中央)层面的选举参与,经济不平等对不同收入阶层民众的政治参与都起到了削弱作用,但是削弱的程度不尽相同。进一步而言,对除最富裕五分位以外的所有社会阶层而言,基尼系数每增加1个单位,经济不平等对民众选举参与的边际效应逐渐增大且在统计上显著。此外,本研究还做出推断:虽然经济不平等对每一类收入阶层带来的影响都是削弱他们选举参与的意愿,(1)但是社会中下层民众与富裕阶层之间的心态并不相同。对中下层民众而言,因为参与选举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等成本,这会促使他们权衡是否参与选举,这符合资源理论的立场。更重要的是,即便中下层民众参与选举,但多次参与的结果使得他们认为选举不仅难以对最终结果产生实质性影响,而且不能改变自身所处境遇。久而久之便会对这种结果习以为常,因而他们对选举参与不再保持兴趣,这同时符合议程设置理论的解释。对富人而言,他们更可能因为自身已经在政治和社会中占据有利位置,即便不参与选举也不会造成对自己利益的重大损失,所以也就抱着无所谓或者冷漠的心态,这也符合议程设置理论的解释。因此,在我们看来,这种推断在融合资源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的基础之上做了进一步解释,说服力更强。图4 收入五分位和全国(中央)层面选举参与的边际效应分析,95%置信区间

总统,领导人,当局,状况


图1 经济不平等变化状况与议会投票率的关系从简单的拟合结果看,其大致呈现出经济不平等削弱了民众选举参与意愿的趋势,但是这种宏观层面的拟合存在以下两大主要缺陷:一是没有控制国家层面的人均GDP;二是不能精准地识别每个国家和地区内部经济不平等的变化状况和不同收入阶层的关系。因此本文接下来便采用多层次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主还能很好地治理世界吗?[J]. 约翰·邓恩,李超.  中国政治学. 2018(02)
[2]不平等的民主: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政治的演变[J]. 汪仕凯.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6(05)
[3]论美国的民主[J]. 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曹冬雪.  博鳌观察. 2013(03)
[4]贫穷、经济不平等与再分配:民主的政治经济机理[J]. 汪仕凯.  国外理论动态. 2013(06)



本文编号:33582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33582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0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