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房价、房产与城市居民的主观阶层地位——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0 10:13
  伴随着中国城市住房商品化过程,住房正在成为城市家庭财富的重要指标并影响着人们的主观阶层地位,而住房与主观阶层地位之间的关系受到宏观住房市场波动的调节。通过对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和城市房价变动数据的分析发现:相对于收入分层,一个以住房财富划分的住房阶层已经形成;家庭房产数量与人们的主观阶层地位有显著关系,家庭房产越多的城市居民,主观阶层地位越高;家庭房产数量对主观阶层地位的影响受到宏观住房市场波动的影响,城市的房价增长率越大,越会降低拥有一套住房的城市居民的主观阶层地位,但对拥有两套房及多套房的城市居民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从一个方面显示出,在快速变动和分化的社会背景下,日益滋生和增长着中产阶级焦虑。 

【文章来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6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房价、房产与城市居民的主观阶层地位——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主观阶层地位的分布频率

房价,增长率,房产,家庭


本文选择2012至2016年这5年的房价变化率,而没有选择更长时段的房价变化率,是因为本研究控制了被访者5年前的主观阶层地位,这样可以更清楚地比较5年房价增长率下的主观阶层地位变化。根据中国房地产协会发布的《中国房价行情》数据,从2012年7月到2016年7月,调查样本涉及的74个城市的整体平均房价增长率为18%。房价增长率在不同城市类型之间差距很大。一线城市房价在2012年至2016年间平均增长超过了60%,二线城市增长了18%,而其他类型城市约为4%。图2展示了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和其他城市的家庭房产数量与房价增长率的分布。3.控制变量

房价,阶层,增长率,房产


为了更直观地显示在房价增长速度快慢不同的城市住房市场宏观背景下,家庭房产数量对家庭成员主观阶层地位的影响,我们根据模型4的统计结果,计算在城市房价增长率与家庭房产数量交互效应下的主观阶层地位变化的预测值。图3比较了在房价增长率分别为18%(平均房价增长率)、35%(高于平均增长率约0.5个标准差)、50%(高于平均增长率约1个标准差)、0%(低于平均增长率约0.5个标准差)、以及-15%(低于平均增长率约1个标准差)的情况下,各房产数量分组的主观阶层地位。图3显示,无房产家庭成员的主观阶层地位比较稳定,没有随房价增长率而起伏。但是一套住房居民的主观阶层地位随着房价增长率提高而明显下降。在房价增长率接近50%的时候,拥有一套房的居民与无房产居民在主观阶层地位上几乎处于相同水平。拥有两套住房的居民与多套住房的居民,其主观阶层地位也随房价增长率而发生变化,拥有两套房的家庭成员,其主观阶层地位在下降,拥有多套房的家庭成员的主观阶层地位出现上升。虽然依据模型4的统计结果,后两项变化在统计上并不显著,但是这种推演有助于我们对问题做更深入的思考。五、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与社会稳定之间矛盾的化解机制分析——基于人民纵向获得感的诠释[J]. 王浦劬,季程远.  政治学研究. 2019(01)
[2]中国中产阶层发展趋势及其挑战[J]. 李春玲.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04)
[3]住房与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基于北京、上海、广州的研究[J]. 张海东,杨城晨.  社会学研究. 2017(05)
[4]中等收入群体客观社会地位与主观阶层认同分析——兼议如何构建主观阶层认同上的橄榄型社会[J]. 崔岩,黄永亮.  社会发展研究. 2017(03)
[5]阶层自我定位、收入不平等和主观流动感知(2003—2013)[J]. 陈云松,范晓光.  中国社会科学. 2016(12)
[6]个人主观社会地位的社会影响因素——基于CLDS(2012)数据的实证研究[J]. 于铁山.  人口与社会. 2015(01)
[7]不仅有“相对剥夺”,还有“生存焦虑”——中国主观认同阶层分布十年变迁的实证分析(2001—2011)[J]. 陈光金.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3(05)
[8]客观分层与主观建构:城镇居民阶层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对既往相关研究的梳理与验证[J]. 李飞.  青年研究. 2013 (04)
[9]地位层级认同为何下移 兼论地位层级认同基础的转变[J]. 高勇.  社会. 2013(04)
[10]“房奴效应”还是“财富效应”?——房价上涨对国民消费影响的一个理论分析[J]. 颜色,朱国钟.  管理世界. 2013(03)



本文编号:34467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34467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d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