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论孟子的仁政学说及其对新时期以德治国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1-10-22 17:34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孟子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一起,构成了后来深刻影响中国文化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被称为“孔孟之道”。 仁政学说是孟子最重要的政治思想。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孟子仁政学说产生的时代背景,探讨其主要内容,并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结合新时期以德治国的方略,比较其同中国古代传统德治的不同;并通过借鉴中国古代传统德治,提出当前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具体措施,以便更好地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古为今用。 

【文章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前言
一、 孟子仁政学说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 战国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
        1、 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和政治风云
        2、 战国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
    (二) 孟子的身世与师承
二、 孟子仁政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一) 孟子仁政学说的主要内容
        1、 以民为本,与民同乐
        2、 制民之产,同时减轻赋税,使民以时
        3、 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和商业生产,促进经济繁荣
        4、 兴办学校,实施人伦道德教育
        5、 反对兼并战争,主张仁战
    (二) 对孟子仁政学说的评价
        1、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早期民本思想在战国中期的新发展
        2、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带有理想色彩的超前方案
三、 新时期“以德治国”方略
    (一) 新时期“以德治国”方略提出的客观依据
        1、 “以德治国”的提出是立足于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2、 “以德治国”的提出是立足于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概括和升华
        3、 “以德治国”的提出是立足于现实的实践需要的
    (二) “以德治国”与传统“德治”的区别
        1、 “以德治国”与“德治”的差别,在于“德”的阶级属性和内容有根本不同
        2、 “以德治国”与“德治”的差别,在于治国的主体和客体的矛盾性质不同
        3、 “以德治国”与“德治”的差别,在于二者具有根本不同的特征
    (三) “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
        1、 正确处理好“德治”和“法治”的关系,同步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建设
        2、 “以德治国”倡导“德治”,摒弃“人治”,我们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重视党政领导干部道德形象的建设,勤政廉政,反腐倡廉,从严治党,以党风建设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
        3、 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特别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增强人们的责任意识,同时努力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以德治国”的客观依据和科学思路[J]. 杨明.  道德与文明. 2001(04)
[2]论作为治国方略的德治[J]. 焦国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04)
[3]新世纪的经济强国[J]. 思良.  珠江经济. 2000(04)
[4]儒家人格学说的价值取向[J]. 田碧洁,张凤千.  学习与探索. 1999(02)
[5]略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制欲主义精神[J]. 吴灿新.  道德与文明. 1999(02)
[6]几个传统道德范畴的现代意义[J]. 杨雪骋.  求实. 1999(02)
[7]从古今义利之辩看当前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J]. 王恩来.  求索. 1998(04)
[8]荀子对孔子和老子人生价值观的扬弃[J]. 阮青.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1997(02)
[9]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J]. 张燕郊.  思想·理论·教育. 1994(06)



本文编号:34515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34515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7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