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方孝孺与有明一代的“读书种子”

发布时间:2020-11-19 00:05
   “读书种子”就是士之典范,志于道,据于仁,依于德,立于礼。要在行己有耻、立身见道、通经致用,是真男子,大丈夫,是没有文王也兴的豪杰之士。简约说“读书种子”就是相续圣贤血脉的思想家。我取样的我国有明一代的“读书种子”有:宋濂、方孝孺、王阳明、方以智、顾炎武、王夫之。宋濂是从“文章种子”转到有道君子的典型。他守道之笃,独立不迁;不“枉道以徇人”,不“诎道以徇物”;用“敬”立心;安于道;尊崇气节,激扬豪杰。他的《龙门凝道记》是见志入道的著作。方孝孺是“雄才劲节”的典范。他善学六艺、自立其志、尊圣亲贤、勇于自治、自性庄严、刚健中正,是礼乐君子,是经典的意志人。王阳明是“狂圣”的典范。其人遭遇患难而刊落习气,道明德立,创立“良知”学说,自由担当,成为“刚狷振砺”、“独行违俗”的圣贤豪杰。可谓具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精神哲学的大师。方以智是“宏览博物”的典范。他是经典的世家子弟,有豪华的才性,遭遇世变而心性大明,随缘放旷,至诚至性,外和内刚,是博通深邃的大思想家,特立独行,自创体系,成一家之言。可谓“穷理而博学,闻道而为善”的博学君子。顾炎武是有明一代标举“行己有耻”最惹人注目的大思想家。他贬斥“无耻之士”,激扬“有耻之士”。无“耻心”即不“进德修业”,亦不“尊圣亲贤”。他遭遇世变,恪守“行己有耻”的圣训,不改形换骨,独来独往地治学,可谓磊落奇伟君子。王夫之是“醇儒”的典范。他是晚明遗老中最惹人注目的贬斥“狂流”的思想家。他“不随众狂”而标举君子之学与君子之道,立誓为“六经开生面”。他可谓经典的圣贤豪杰儒。他遭遇世变隐居著书,为往圣继绝学。我国文化是我国人民立人立国的“元气”,而“读书种子”是文化的“元气”和立国的“元气”。我国传统社会的“读书种子”的性情与人格、谈吐与风致、精神与风骨,具有绝对性的重要性。他们皆是我们民族出类拔萃的楷模,是我国传统社会读书人的“人师”。他们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人,人应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是我们为人为学的典范。
【学位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K248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论 推证“读书种子”名义
    第一节 “廉耻之道”与“有耻之士”
    第二节 “躬行君子”与“读书君子”
    第三节 “六艺之学”与“读书种子”
    第四节 “士之典范”与“读书种子”
    第五节 “古今仁圣”与“读书种子”
    第六节 “习气种子”与“读书种子”
    第七节 “知识种子”与“读书种子”
第一章 “劲节不同群”的“读书种子”方孝孺
    第一节 “优美门风”与“自立其志”
    第二节 “善学君子”与“六艺之学”
    第三节 “不寻俗好”与“独契前贤”
    第四节 “勇于自治”与“修身为本”
    第五节 “纷纭野鸟”与“圣学真凤”
第二章 “狷介独行”的“读书种子”宋濂
    第一节 “文章知己”与“文章种子”
    第二节 “逢缘遇境”与“一变至道”
    第三节 “素狷之士”与“狷者一狂”
第三章 “独行违俗”的“读书种子”王阳明
    第一节 “遭遇患难”与“返之六经”
    第二节 “媚世乡愿”与“乡愿意思”
    第三节 “素狂之士”与“素刚之士”
    第四节 “有道学问”与“圣贤血脉”
    第五节 “忠信之道”与“良知之学”
第四章 “宏览博物”的“读书种子”方以智
    第一节 “世家子弟”与“故家旧味”
    第二节 “读书之士”与“博学君子”
    第三节 “娟而狂者”与“旷达之士”
    第四节 “破家之子”与“异类中行”
    第五节 “孝悌之道”与“天地孝子”
第五章 “行己有耻”的“读书种子”顾炎武
    第一节 “读书世家”与“奇质嘉种”
    第二节 “诗文种子”与“学问种子”
    第三节 “立人大节”与“行己有耻”
    第四节 “博学于文”与“临文主敬”
    第五节 “典型未往”与“树式后辈”
第六章 “不随众狂”的“读书种子”王夫之
    第一节 “弘道之人”与“豪杰之士”
    第二节 “正学醇儒”与“读书种子”
    第三节 “君子之学”与“君子之道”
    第四节 “观其所恒”与“依然故旧”
    第五节 “天地元气”与“圣贤学脉”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郭永锐;;方以智家族女性作家论略[J];运城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2 陈松郭;方以智坎坷人生对其哲学思想的影响[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01期



本文编号:28894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8894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4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