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基于史料实证的金代女真乐舞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2 23:18
  本文采用文献法、二重证据法和历史比较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发掘文献史料和考古史料,对金代女真乐舞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特征作以梳理和研究。研究表明:金代女真族的宫廷仪礼性乐舞、宗教祭祀性乐舞、狩猎生产性乐舞和考古所见的其它形式乐舞表现多样、内涵丰富,呈现了金代女真乐舞文化多元发展的壮美图景。纵观金朝女真乐舞的发展历程,具有浓郁的汉文化色彩、典型的宗教特点、民族性与融合性互动的风格,金代女真乐舞文化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文章来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20,(06)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基于史料实证的金代女真乐舞文化研究


山西高平西里门村发现金人乐舞图摹本(1)

焦作,河南省,女真


从图中瓦楞帽、蹀躞带及身上饰物、发式等方面都印证,此为女真民族的特征,画中舞者当为女真人,说明当时山西地区这种女真民族表演的舞蹈已十分流行。北宋末年,女真人南下时,最先占领的就是今山西南部地区,并以此为据点继续向南推进,因此,女真族的文化对该地区影响较深,那么该地流行女真乐舞自是理所当然。由此反观北方的女真民族当是此种风格乐舞的始创者,其服饰、形式自然应与之相同。另据黑龙江伊春金山屯区横山屯北侧出土的“八面乐舞浮雕石幢”(如图2)显现,一位舞女正翩翩起舞,舞者躯干向一侧稍微倾斜,两臂弯曲向上张开,双膝弯曲外张。有学者研究,此种舞姿应非女真传统形式,而与敦煌壁画中乐舞或印度舞却十分相似,应当源自中原宫廷乐舞。(3)这些史料再次证明中原的乐舞文化在女真族中的流行,这种交流和融合是女真族全面接受汉文化的具体表现,也体现了女真族乐舞文化多元融合、兼收并蓄的风格特征。

伊春,横山,浮雕,女真


另据黑龙江伊春金山屯区横山屯北侧出土的“八面乐舞浮雕石幢”(如图2)显现,一位舞女正翩翩起舞,舞者躯干向一侧稍微倾斜,两臂弯曲向上张开,双膝弯曲外张。有学者研究,此种舞姿应非女真传统形式,而与敦煌壁画中乐舞或印度舞却十分相似,应当源自中原宫廷乐舞。(3)这些史料再次证明中原的乐舞文化在女真族中的流行,这种交流和融合是女真族全面接受汉文化的具体表现,也体现了女真族乐舞文化多元融合、兼收并蓄的风格特征。1973年10月,在河南省焦作市郊区西冯封村金墓出土了舞蹈童俑二件(如图3左)、舞蹈俑一件(如图3右),另有一些吹哨俑、散乐俑、持节板俑等演奏各式乐器。从这些舞俑的装束及服饰特点上看,他们皆头梳发辫,有的垂于胸前,有的绾于头顶;腰系革带,足登靴,下图左侧童俑舞者着短袍、右侧舞俑着长袍,但皆为紧袖。舞俑全身做舞蹈姿态,从图中可见,单臂上扬似为常见动作,脚下也有伴随节奏的单足“踏跺”等动作。这种风格与蒙古族乐舞颇为相似,说明在东北的古民族间乐舞的交流和融合必定十分频繁和普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横山墓群八面乐舞浮雕石幢简析[J]. 万大勇.  剧作家. 2011(02)
[2]全真教与金代乐舞[J]. 王定勇.  求索. 2010(09)
[3]金代乐舞杂剧石刻的新发现[J]. 景李虎,王福才,延保全.  文物. 1991(12)
[4]河南焦作金墓发掘简报[J]. 杨宝顺,董发荣,陈表义,张炳师,孙连生,皇莆其棠,杨宝顺.  文物. 1979(08)

硕士论文
[1]两宋间歌舞初探[D]. 王菲菲.福建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4918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4918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4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