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春秋时期的君子与君子文化

发布时间:2017-06-05 22:13

  本文关键词:春秋时期的君子与君子文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君子”概念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一个理想人格概念之一。“君子”一词,自其诞生以来直到春秋晚期,其内涵就一直处在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之中。直到孔子时期,其内涵才在孔子手中基本定型。此后在中国历史将近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君子”一词的概念演变就再也没有发生过质的变化。春秋时期是现代意义上“君子”概念的定型期,春秋时期也是“君子”完成其内涵转变的一个关键时期。在春秋时期,“君子”这一概念到底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这个变化过程又是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君子”概念为什么在春秋这段时间发生如此剧烈根本的变化?其这一变化到底符合了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哪种要求?笔者认为在商周之间直至春秋之际,“君子”一词先是沿着一个词义自然引申演变的方向进行无意识发展。故而,一直到春秋早期,“君子”一词之概念从指代统治阶级最高层不断扩展其阶级内涵,不断扩大其指代范围,直到其范围涵盖到整个贵族阶层。同时由于统治阶层统治手法的不断成熟,“君子”之内涵首先在政治智慧方向上开始扩展。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社会变革突然开始呈现剧烈化趋势,个人、家族的社会地位在这种剧烈变革中急剧沉浮,“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成为了这个时期的社会阶层剧烈起伏变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不少饱读诗书的贵族君子一夜之间沦为平民、奴隶,少数出身不高的“小人”在这个时期则或凭借个人才能、或凭借君主赏识、或凭借取媚邀宠等方式一跃走向统治阶层,成为了贵族群体。这时候无论是“君子”群体的社会地位属性,还是与其相对应的“小人”群体的社会地位属性都变得模糊起来,而其道德属性则变得日益清晰起来。再加上由于统治阶层的逐渐衰败,统治阶层的文化垄断地位开始被逐渐打破,“礼失求诸野”的现象逐渐蔓延,统治阶层所自诩的道德优越感、文化优越感逐渐被平民出身的优秀者所赶超。这个时候对“君子”内涵重新定义的呼声日益高涨。“君子”一词的道德内涵开始逐渐取代其社会地位内涵的主导地位,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为君子的关键。“君子”一词在内涵上,开始向其质变方向发展。到了孔子时期,“君子”在道德层面上的内涵开始取代其社会阶层方面的内涵,成为界定是否为君子的首要因素。尽管春秋时期君子与小人政治属性上的分野变得日益模糊,道德属性日益清晰,且其道德属性越来越取代其政治属性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为君子的主导依据。但是君子群体身上道德属性的兴起,毕竟是基于统治阶层对其统治手段不断总结成熟而得出的更有利于统治阶层进行统治的方法总结的结果。换句话说就是“君子”身上道德属性产生的本身,就是为统治阶层的更好统治进行服务的。因而我们可以从文献中发现,在整个春秋时期,尽管君子群体本身的社会地位属性在不断下沉,但其政治哲学与道德主张始终是统治阶层在统治中统治思想与统治艺术的主流。到了春秋晚期,随着社会变革的进一步剧烈化,周代的礼乐制度衰退更加严重。僭越礼制乃至道德沦丧的情况在这一时期开始集中迸发,各种丑恶现象在社会上肆虐横行。此时社会上那些熟悉传统文献典章、有远见卓识的优秀分子,为改变当时社会情况,恢复礼乐秩序,或假借“君子”之名,或重新定义“君子”内容,不断给“君子”赋予各种具体入微的道德人格内涵方面的内容。一套涵盖了政德方面、文化素养方面、个人道德修养等各方面内容的“君子文化”在这一时期开始定型。“君子”们开始从在位的施政者向指导施政者的角色进行转变,“君子”内涵的重心开始从“政统”的掌握者转向成为了“道统”的掌握者。春秋“君子文化”的最终定型成熟是我国传统人格理想从简单幼稚开始走向丰满成熟的一大特征。春秋时代的“君子文化”是后来我国儒家“君子之学”的先声与源头。它不但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也对我国后世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君子 君子文化 春秋时期 道德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2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6
  • 一、选题缘由10
  • 二、文献综述10-16
  • 第一章“君子”概念的形成与发展16-28
  • 一、“君子”一词的词源分析16-17
  • 二、“君子”内涵的形成与延伸17-28
  • 第二章“君子”内涵的进一步扩展与演化28-44
  • 一、《左传》中的“君子”与“君子文化”28-39
  • 二、《论语》中的“君子”与“君子文化”39-44
  • 第三章“君子”内涵在春秋时期不断扩展的原因分析44-52
  • 一、词汇涵义的自然演变44-45
  • 二、政治智慧的发展成熟45-46
  • 三、春秋时期道德礼制的衰落与“君子”内涵的再塑造46-49
  • 四、文化与“道统”的下移49-52
  • 结语52-54
  • 文献参考54-56
  • 致谢56-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彦辉;春秋行人辞令简论[J];北方论丛;2004年01期

2 宫长为;评徐杰令《春秋邦交研究》[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06期

3 周洪;;春秋时期的战争礼[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十年砍柴;;遥想那个张扬人性平等竞争的时代——读《原来这才是春秋》[J];出版广角;2009年04期

5 王日华;;春秋时期的国家间干涉及其合法性——与陈琪、黄宇兴商榷[J];国际政治科学;2009年01期

6 李晓宇;;简述礼的思想对春秋时期战争的影响[J];黑龙江史志;2009年23期

7 刘印民;;春秋时期的习武之风[J];兰台世界;2012年36期

8 彭亮;;从“征”“讨”“伐”之别看“春秋无义战”[J];汉字文化;2013年04期

9 韩钊;春秋时期的秦国社会经济[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10 张舫;文化大裂变与精神孤独——对春秋时期一种文化现象的研究[J];浙江学刊;199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R壣僖,

本文编号:4247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4247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6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