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银铜复本位和银钱价比导向下清代货币制度演变及演变中若干问题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4-10-18 17:34

【摘要】 本文从清代货币制度演变的角度,研究了清代货币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着重分析了清代货币制度混乱的原因和后果,及其对当代我国货币制度改革的启示。本文的工作和创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分别对铜钱制度、白银制度和纸币制度的发展演化过程进行系统阐述。笔者通过查阅各种文献和史料,对清朝历代的各种货币的币材、单位、发行和流通管理方法进行了分析、整理和丰富;另一方面,在前述对货币制度演化进程的论述基础上,对清代诸如货币混乱、私钱泛滥、白银外流、货币发行权分散、货币体系紊乱等方面问题从新的角度分析,从而得出新的结论:一是,从银铜复本位制对货币制度影响的分析中,得出中国银和铜过分依赖进口导致中国的货币价值会受到国外的影响,进而使中国货币制度被动接受西方对华贸易的影响,甚至是西方列强的直接操纵,使国家的货币制度失去自主性;二是,本文提出了金银汇差比率的概念,从中西金银汇差的角度分析,得出处于世界皆金我独银的背景下,跨地区套利行为导致中国黄金外流,以及世界银价持续下跌,继而使国家长期外债发生磅亏,而银价下跌又难以有效改善对外贸易局势,致使国家财政收支趋于恶化,等结论;三是,清代特别是晚清混乱、落后的货币制度,包括货币金属、货币单位、金属货币铸造、银行券发行、以及金、银、铜的兑换比价,充分暴露了清政府对货币控制不力,货币发行权分散,这样大量铸币税让给了外商、民间,不仅是造成清代币制混乱的重要原因,也是清朝衰亡原因之一。由以上结论上继续引申,通过对比两次世纪之交中国的对外开放截然相反的后果,批驳了“马上全面对外开放,不出十年中国将赶超美国”的错误观点,得出只有主动的、循序的、有步骤的对外开放,才能将西方的货币制度为我所用,真正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 货币制度; 清末币制; 银铜复本位; 银钱价比; 币制改革;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阶段。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货币制度改革也一步步向前推进。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发展,货币制度的改革也加快了进程,汇率制度改革、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存款保险制度改革等都在稳步向前推进。在货币制度改革的推行中,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对于货币制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不仅应当借鉴西方的先进制度,更需要符合我国的国情,从过去的历史教训中吸取经验。在中国的货币发展史上,清代的货币制度对我们今天的货币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因为清代的货币制度极为混乱和落后,虽然清政府也努力尝试对货币制度进行改革,始终不能使经济摆脱束缚,直至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导致清代币制混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如果能解答这个问题,那么会对今后货币制度改革方向产生新的启示。还有值得我们深思的一点,那就是两千年来中国的货币制度一直领先于世界,但为何到清代,却演化为束缚经济发展的桎楛?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有不同角度的研究,但始终分析的不够透彻,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回顾清代的货币制度演化历程,不禁产生许多困惑,清代的货币制度究竟呈现怎样一种形态?有什么样的特点?是如何一步步演变为混乱的状态?货币体系的紊乱对清代经济造成什么样的影响?银本位制对清代货币制度产生哪些影响?等等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俗话说以史为鉴,如果不搞清楚历史的过程,以后仍可能重蹈覆辙。反之,如果能把历史的问题分析透彻,吸取教训,就能为我们今后货币制度改革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指导。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关于货币制度的定义,孔祥毅先生在其著作《货币银行学》中这样指出,货币制度包含四个方面内容:一是规定货币的币材;二是确定货币单位;三是规定主币、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四是建立准备制度。孔先生对货币制度的定义,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和推崇,逐渐成为人们对货币制度研究的基本思路。

清代的货币制度中,有很多问题是值得研究的。货币制度是社会制度的一部分,一部社会制度的发展史,也是货币制度的演进过程。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一种独立发展出来的货币文化,自诞生以来,它不仅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经济发展轨迹,而且对许多国家和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货币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据《管子·地数》记载:“汤以庄山之金铸币,而赎民之无卖子者;禹以历山之金铸币,而赎民之无飦卖子者。”可见,早在夏商时期,中国就开始铸造货币。到春秋时期,中国产生了最早的货币流通理论“字母相权论”,此后的一千多年里,中国的货币制度和理论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十六世纪后,在文艺复兴的推动下,欧洲的货币制度和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中国则由于传统封建体制的束缚,在货币制度和理论创新方面难有突破,逐步落后于西方。

关于清代货币制度,有不少学者都曾研究。清末学者唐与昆用其毕生心血创作了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清代钱币学巨著《制钱通考》,这部著作对满清历代铸造的制钱的形制做了详细的描述,其时间跨度从后金时期满人铸造的第一种货币天命通宝,到咸丰时期的各种制钱。作者对历代货币的铸造年代、材质、尺寸、重量、铸币机构做了详细的记载,并配以丰富、清晰的图录加以说明,为后人研究清代铜钱制度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后来的许多关于清代货币的著作,都是在此书的基础之上或以此书为主要参考创作的,例如1989出版的,由李侠、晓峰著作的《中国北方民族货币史》中关于清代制钱的形制、规格等方面的考证,基本是来自此书的记载。

近代钱学大师丁福保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清代货币制度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在其1940年出版的《古钱学纲要》中,他在清朝历代货币的材质、规格研究的基础上,又对货币的发行和流通的管理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做了一些理论性分析,这不仅使得人们对清代货币制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他带来了人们思维模式的转变,此后人们对清代货币的研究中,更加注重理论方面的研究,试图通过货币理论的分析,来解释一些货币现象,于是清代的货币制度研究进入全新的时代。

 

第2 章 清代货币制度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

 

货币制度的发展必然是以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基础的,要研究货币制度的发展,必须要从其社会经济背景出发。本章讲述了清朝从建立政权到最终衰亡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为论述清代货币制度的发展变迁奠定基础。

 

2.1 满清政权的建立

2.1.1 满族的兴起和后金政权的建立

明朝初期,女真族分为建州、海西和野人三部分。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部分。明朝政府在东北专设辽东都司、奴儿干都司管理女真,女真各部皆臣服于明朝。

1583年(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受封建州左卫指挥使,相继吞并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部。统一女真各部后,他兴筑城池、设大臣、定法律、理诉讼、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军事化统一编制女真人,在贵族控制下进行经济和军事行动,是一种军民合一的组织形式。八旗制度使女真族的迅速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政权地位。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

2.1.2 入主中原,统一全国

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的讨明檄文,誓师伐明。次年,明朝在萨尔浒之战惨败,先后丧失了辽东大片城池。1621年(天启元年),努尔哈赤攻占辽阳、沈阳。1625年(天启五年),迁都沈阳。次年,努尔哈赤战死,第八子皇太极继位。

1635年(崇祯八年),皇太极改族名“女真”为“满洲”。次年,皇太极称帝,改“金”国号为“清”,正式建立清朝,年号为崇德。

1644年(顺治元年),李自成率大顺军攻陷北京,崇祯帝在炮声中在皇城后的景山自缢。驻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八旗军,进攻北京,击败大顺农民军,占领北京。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祭祖告天,大清政权正式建立。为清朝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2.2 康乾大发展

2.2.1 巩固政权后进入康乾盛世

清朝平定三藩后进入康乾大发展时期。康熙皇帝为政宽仁,体察民情,他亲政后、罢黜圈地、改革税制、整顿吏治以及恢复京察、大计等考核制度。康熙时期体恤民情的政策使得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数量大幅增长。康熙帝还非常注重治理黄河与京杭大运河,并取得很大的成绩。他六次南巡,除了考察民情外,还亲自监督河工。康熙中期后,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雍正继位后,对康熙时期政策的缺点和不足进行了改革,使经济繁荣的景象继续发展。雍正时期新设置了军机处加强中央的权利,清剿朝中反对派,并削弱亲王势力。雍正皇帝还将丁银并入地赋,减轻了无地贫民的负担。乾隆时期,清朝进入鼎盛时期,国家领土面积达到顶峰,经济发展也空前高涨。乾隆帝继位后获得张廷玉与鄂尔泰的协助,稳定初期政治。他先后灭准噶尔汗国,平大小和卓叛乱安定西藏,三征金川。乾隆后期国家人口突破三亿,约占当时世界人口三分之一。

 

2.2.2 工商业的恢复和繁荣

清初,政府制定了一些有利于工商业恢复和发展的政策。

1645(顺治二年)废除了匠籍制度,官府所需工匠由官府出钱雇佣。明后期匠籍制度已名存实亡,清初正式予以废除,这更有利于手工商业者发挥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政府和手工业者基本上是一种买卖关系。如对于饶州窑,康熙十九年派内务府官员驻厂监督,“每开窑鸠工庀材,动支内府,按时给直,与市贾适均”,“官民称便”。

清初原有对关税官员“抽税溢额者加级纪录”的奖励,以致有些官员超额抽税以邀恩典,康熙四年圣祖谕户、工部,“嗣后税课俱照定额征收”,“溢额者加级纪录之例永行停止”,以免“骚扰地方,困苦商民”。次年户部又奏准:“嗣后直隶、各省设立关税之处,应多刊木榜,昭示商民,照额征收。如有不肖官吏于定额之外私行滥收者,令该督抚不时查考,据实题参,依律治罪。”。可能康熙四年“永行停止”的上谕尚未普遍执行,所以康熙二十五年圣祖又说:“朕思商民皆我赤子,何忍使之苦累……所有见行例内收税溢额者即升加级纪录应行停止。”二十六年,浒墅关监督桑格超额收税,“扰害商民民”,被交部议处。

 

第3 章 清代的货币制度发展研究.........12

3.1 铜钱制度的发展..............12

3.1.1 制钱制度的发展............12

3.1.2 铜钱的新发展——铜元的出现.........19

3.1.3 难以回避的问题——私钱.............19

3.1.4 制钱发展的个案——普尔钱.............26

第4 章 清代币制中若干问题的分析..............43

4.1 从货币本位制的角度分析...............43

4.1.1 银铜复本位导致货币价值波动...............43

4.1.2 中西金银汇差导致中国黄金外流..........43

4.1.3 银本位对中国财政和对外贸易的影响............45

 

第4 章 清代币制中若干问题的分析

 

中国的货币制度发展到清代,出现了很多问题,混乱的货币制度成为清代最终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关于货币制度混乱的界定,还需回到货币制度的定义,本文首章即提到了货币制度具有四要素,本章将此四要素分为两类,第一类包括前两要素,可以概括为关于货币本位的规定;第二类包括后两要素,可以概括为货币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本章在整体上从此二方面切入,力图从多角度分析清代货币制度混乱的原因及后果。

 

4.1 从货币本位制的角度分析

4.1.1 银铜复本位导致货币价值波动

在银铜复本位制下,银钱比价是波动不定的,从表面上看,是由于私铸私销泛滥以及外国银元充斥造成的,但其根本原因则是,市场对两种金属供求的波动。制钱和银两都是金属货币,其价值由两种金属的内在价值决定。银和铜既是货币也是商品,二者的价格取决于市场供求,因此,两种本位货币的比价取决于市场对两种金属的供求关系。

中国自古银、铜贫乏,到明清时期我国对银、铜矿的开采技术也没有大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市场对银和铜的需求量快速增加。明后期以来,大量产自美洲的白银通过国际贸易渠道,经欧洲、印度来到中国,大大缓解了白银短促的状况。而国内生产的铜也显然供给不足,常常需要从日本进口。如此一来,银钱比价也随着市场供求变化而波动不定。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清代对银和铜进口依赖较大,以致于货币的价值容易受到外国的操纵。所以,银铜作为货币金属,并不是最佳选择;而且银铜复本位制,增加了货币制度复杂性,又受制于依赖进口,可见清朝货币制度的基础不稳定。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本文在对货币制度演化进程的论述基础上,对清代诸如货币混乱、私钱泛滥、白银外流、货币发行权分散、货币体系紊乱等方面问题从新的角度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一是,中国采用银铜复本位的货币制度,但是中国银和铜不得不依赖进口导致中国的货币价值会受到国外的影响,进而使中国货币制度被动接受国外对华贸易的影响,甚至是西方列强的直接操纵,使国家的货币制度失去自主性;

二是,本文提出了金银汇差比率的概念,从中西金银汇差的角度分析,得出处于世界皆金我独银的背景下,跨地区套利行为导致中国黄金外流,以及世界银价持续下跌,继而使国家长期外债发生磅亏,而银价下跌又难以有效改善对外贸易局势,致使国家财政收支趋于恶化等结论。中国的财政困难、外债偿还的被动性,进一步证明,在世界金本位时代,中国固守银铜贱金属为货币金属,是造成中国经济、社会和外交处处被动挨打的原因之一;

三是,清代特别是晚清混乱、落后的货币制度,包括货币金属、货币单位、金属货币铸造、银行券发行、以及金、银、铜的兑换比价,充分暴露清政府对货币控制不力,货币发行权分散,这样大量铸币税让给了外商、民间,不仅是造成清代币制混乱的重要原因,也是清朝衰亡原因之一。

这一些,应当成为任何一个国家必须重视的教训。在当今中国的货币制度改革进程中,有人鼓吹:“马上全面对外开放,不出十年中国将赶超美国。”这是极为荒谬的,通过对比两次世纪之交中国的对外开放截然相反的后果,就能看出只有主动、循序、有步骤的对外开放,才能将西方的货币制度为我所用,真正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

 

2、展望

本文对清代货币制度的总结部分,虽然有所丰富和补充,但是某些年份发行的货币的形制、数量、发行流通情况依旧存在空缺,这一点还需搜集查阅更多的史料或等待新的史料出现。关于清代货币制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货币发行权不统一、货币制度混乱等问题,本文只做了一些新角度分析的尝试,远未将这些问题解释清楚,本文之后笔者将继续研究这些问题,寻求更多、更有力的解释。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96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96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3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