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一株寄生于金凤蝶的微孢子虫的鉴定及其基因组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31 08:22

  本文关键词:一株寄生于金凤蝶的微孢子虫的鉴定及其基因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南大学》 2015年

一株寄生于金凤蝶的微孢子虫的鉴定及其基因组研究

刘铁  

【摘要】: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作为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单细胞真核病原微生物,被称为自然界最“成功”的寄生者。在漫长的进化进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自1857年,Carl Nageli首次分离出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以来,人类踏上了微孢子虫研究的漫长征程。迄今为止,已报道的微孢子虫超过187个属,1,500余种,甚至有报道称,微孢子虫种的数量有可能与动物种的数量相当。微孢子虫的宿主范围非常广泛,可感染从无脊椎动物(特别是昆虫)到脊椎动物(包括人)的几乎所有动物类群。研究者们对微孢子虫的诸多宿主进行了调查研究,水蚤、线虫、昆虫(包括蝗虫、蜜蜂、家蚕)、鱼类、兔类以及人都确认了可被微孢子虫感染。目前感染这些宿主的主要微孢子虫已完成了基因组测序分析,使人们对微孢子虫生物学有了新的认知。可以推测,自然界中仍然存在大量的、未鉴定的微孢子虫种,对微孢子虫的物种多样性,有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金凤蝶作为一种鳞翅目昆虫,因其体态华贵,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药用资源昆虫。2012年我们从金凤蝶体内分离到的一株微孢子虫,其与家蚕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和基因组序列都极其相似。对该病原进行鉴定及基因组研究,不仅对防控金凤蝶微孢子虫病有重要的意义,也对研究家蚕微孢子虫的起源及进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研究从该病原微孢子虫的生物鉴定入手,在全基因组测序数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蛋白质编码基因的预测与注释,并对其与家蚕微孢子虫的基因组做了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研究了其基因家族、基因重复、基因组结构及转座子信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寄生于金凤蝶的微孢子虫的分离及分类学鉴定从金凤蝶体内分离到一株病原微孢子虫,通过对其形态与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并对16S rDNA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其与家蚕微孢子虫有很近的亲缘关系。该微孢子虫的成熟孢子大小为3.22±0.46 μm×1.96±0.30μm,具有双核结构,极管为10~13圈,在宿主细胞内无寄生泡。rRNA基因全长4,286 bp (GenBank收录号为KM190863),与家蚕微孢子的rDNA序列相似度高达97.64%。感染分析发现,该微孢子虫能够感染家蚕。基于rDNA序列的系统发生分析表明,该微孢子虫属于Nosema属,且与家蚕微孢子虫、灰翅夜蛾微孢子虫以及小菜蛾上分离到的微孢子虫Nosema sp. PX1构成的进化枝互为姐妹枝,命名为Nosema sp. PM-1。2、Nosema sp. PM-1基因组测序及注释分析对Nosema sp. PM-1基因组序列中的高度重复序列进行预测屏蔽,利用Glimmer软件,结合家蚕微孢子虫的蛋白质序列,从188条骨架序列(Scaffold)中注释出2,605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平均长度为795 bp,编码序列全长占整个基因组(7.7 Mb)的26.9%。对Nosema sp. PM-1与家蚕微孢子虫的蛋白质编码基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Nosema sp. PM-1的编码基因数目约为家蚕微孢子虫的一半,基因长度的分布与家蚕微孢子虫类似。在Nr、SwissProt、KEGG、GO等数据库中搜索这2,605个编码基因的同源序列,获得了其中2,264个基因的功能注释信息。其中具有GO分类信息的基因有963个,具有来自Nr库功能注释的基因有1,344个。通过SMART功能结构数据库分析,有2,182个Nosema sp. PM-1的基因包含功能结构域。其中385个基因具有跨膜域,这可能与其寄生生活相关。3、Nosema sp. PM-1基因家族分析基于MCL算法,分别对Nosema sp. PM-1和家蚕微孢子虫的基因进行聚类,预测了两种微孢子虫的基因家族。在Nosema sp. PM-1基因组中共得到291个多基因家族,包含944个编码基因,占其基因总数(2,605)的36.2%。家蚕微孢子虫具有1,077个多基因家族,包含了3。,639个编码基因,占其基因总数(5,128)的71.0%。Nosema sp. PM-1多基因家族的数量和比例都远小于家蚕微孢子虫,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两种微孢子虫基因组大小差异的来源。不同微孢子虫需要适应的宿主不同,受到的选择压力大小也各不相同,相应地可能经历了不同的基因重复事件。相对于Nosema sp. PM-1,家蚕微孢子虫可能发生过大规模的基因重复。利用OrthoMCL聚类程序,对Nosema sp. PM-1 和家蚕微孢子虫总共的7,73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进行聚类分析,获得了1,756个直系同源基因簇。包含来自于Nosema sp. PM-1的1,878个编码基因与来自家蚕微孢子虫的2,,482个编码基因。Nosema sp. PM-1的直系同源基因占其基因总数(2,605)的72.1%,家蚕微孢子虫的直系同源基因占其基因总数(5,128)的48.6%。这些数据再次证明,Nosema sp.PM-1与家蚕微孢子虫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两种微孢子虫共有的同源基因主要参与催化(catalytic)、结合(binding)、细胞过程(cellular process)、代谢过程(metabolic process)等基础途径。利用基因家族及序列同源性,在Nosema sp. PM-1中鉴定到了极管蛋白、孢壁蛋白、Ricin B-凝集素蛋白以及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等重要的功能基因。基于Nosema sp. PM-1和家蚕微孢子虫的基因注释以及序列同源性,在Nosema sp. PM-1的2,605个编码基因中鉴定到了103个家蚕微孢子虫不具有的基因。相应地,在家蚕微孢子虫的5,128个基因中鉴定到了423个Nosema sp. PM-1不具有的基因。4、Nosema sp. PM-1基因组重复分析基因组重复是基因组研究的重要内容,在Nosema sp. PM-1基因组中存在片段重复、串联重复以及散在重复。与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中的三类重复信息比较发现,两种微孢子虫在重复序列的数目和类型比例上都存在差异。Nosema sp. PM-1具有250个片段重复,占基因组总长的10.9%,包含278个片段重复基因;有106个串联重复,占全基因组的7.4%,包含238个串联重复基因;其它534个散在重复基因占全基因组的1.5%。而家蚕微孢子虫具有993个重复片段,占全基因组总长的21.5%;有86个串联重复包含186个基因,占基因组的2.7%;其它1333个散在重复基因占基因组的3.2%。以上数据表明,相对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sp.PM-1更偏向于串联重复,而家蚕微孢子虫的基因重复则多以片段重复的形式出现。5、Nosema sp. PM-1与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共线性分析基于两种微孢子虫直系同源基因在各自基因组上的位置信息,鉴定获得了Nosema sp. PM-1与家蚕微孢子虫的443对共线性区域。Nosema sp. PM-1基因组中53%(4.1 Mb)的区域与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中27%(4.2 Mb)的区域具有共线性关系。这443对共线性区域中,基因序列相似度多在95%以上,而基因间区序列相似度明显偏低。表明两种微孢子虫共线性区域内基因序列高度保守,但非编码区序列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共线性区域分布于Nosema sp. PM-1的78条Scaffold以及家蚕微孢子虫的271条Scaffold上。以Nosema sp. PM-1单条Scaffold为基础建立的共线性图谱表明,Nosema sp. PM-1的一条Scaffold在家蚕微孢子虫的多条Scaffold上具有共线性关系,表明Nosema sp. PM-1与家蚕微孢子虫的基因组结构存在较大差异。Nosema sp. PM-1与家蚕微孢子虫之间最长的一段共线性区域超过100 kb,包含了Nosema sp. PM-1的48个基因,以及家蚕微孢子虫的66个基因,其中的同源基因有39对。以其中长约15 kb、不含gap的片段为例,可发现共线性区域内既有序列相似性极高的区段,又有基因的插入\删除以及基因重复、基因反向等变异较大的区段。高相似度的长段共线性区域表明,Nosema sp. PM-1与家蚕微孢子虫有着很近的亲缘关系,其基因组序列非常相似。但共线性区段内部的具体差别又暗示着Nosema sp. PM-1与家蚕微孢子虫从最近的共同祖先分化后,有着不同的进化历程,两基因组已经有了一定的差异。6、Nosema sp. PM-1转座元件分析利用RepeatMasker程序检索RepBase数据库,在Nosema sp. PM-1基因组中鉴定了670条转座元件序列,总长为381 kb,占基因组全长的4.95%,远小于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中转座元件的含量(38.57%)。对其转座元件进行分类发现,最大的家族为Gypsy家族,该家族在Nosema sp. PM-1基因组中存在101个拷贝,总长为141 kb。其在Nosema sp. PM-1所有转座元件中所占比例为37%,远高于其在家蚕微孢子虫转座元件中的比例(9.5%),暗示着两种微孢子虫分化后,该家族的转座子在Nosema sp. PM-1基因组中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扩增。借助MITE-Hunter软件,对全基因组中的MITE转座元件进行预测发现,Nosema sp. PM-1基因组中有21个MITE转座子家族,包含5个Stowaway-like类,1个Tourist-like类,2个Pegasus-like类和13个新的MITE转座子家族。与家蚕微孢子虫的MITE比较发现,NpmME20与NbME1为同一家族,且在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内拷贝数是Nosema sp. PM-1中的30倍,表明两种微孢子虫从最近的共同祖先分化后,该家族的转座子在家蚕微孢子虫中经历了爆发式的扩增。对21个NpmMEs家族在Nosema sp. PM-1基因组内的多拷贝序列及其在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中的同源拷贝,作两两遗传距离分析发现,NpmME1和NpmME8家族的遗传距离大于NpmME10、NpmME13和NpmME16家族,暗示着前两者更为古老。调查NpmMEs在其基因组中的位置发现,NpmMEs转座子偏向于插入基因侧翼非编码区。部分NpmMEs序列包含基因的启始密码子或终止密码子,改变了基因原有的结构。通过本研究,我们鉴定到了一株新的Nosema属微孢子虫,命名为Nosema sp. PM-1。对其形态和宿主特征进行了分析,为家蚕微粒子病病原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分类学及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确定了Nosema sp. PM-1是一株与家蚕微孢子虫近源,但又有明显不同的微孢子虫。预测获得的编码基因和转座元件等信息为进一步研究该微孢子虫的功能基因组学和微粒子属微孢子虫的基因组进化提供了数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852.72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玉霞;牡丹江地区两种重要的观赏及药用蝶类——金凤蝶和柑橘凤蝶[J];中国林副特产;2004年05期

2 高永珍,黄可威,戴祝英,张双全;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蛋白质化学性质的研究[J];蚕业科学;1999年02期

3 杨琼,徐兴耀,卢铿明,郑祥明,方定坚,廖森泰,姚锡镇;从东方粉蝶分离的一种变态微孢子虫的研究[J];蚕业科学;2001年02期

4 郑祥明,杨琼,方定坚,廖森泰,邹宇晓,黄炳辉;广东省昆虫微孢子虫资源调查及交叉感染的研究[J];蚕业科学;2003年04期

5 杨琼;李夫涛;吴福泉;唐翠明;罗国庆;;一种从甜菜夜蛾分离的微孢子虫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蚕业科学;2007年01期

6 黄旭华;潘志新;朱方容;石美宁;林强;蒋满贵;汤庆坤;罗梅兰;莫云霞;;不同来源的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力与体外发芽率调查[J];蚕业科学;2011年01期

7 邢东旭;吴福泉;罗国庆;廖森泰;李庆荣;肖阳;唐翠明;李丽;杨琼;;一种从藤粉蝶分离的微孢子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分子系统发育研究[J];蚕业科学;2011年06期

8 刘仕贤;昆虫微粒子病原种类及寄主[J];广东农业科学;1997年01期

9 刘仕贤;昆虫微孢子虫防治害虫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1998年01期

10 黄旭华;祁广军;汤庆坤;潘志新;朱方容;黄元姣;林强;罗梅兰;石美宁;吴勇浒;黄深惠;;从野外昆虫体内分离的5株微孢子虫的生物学特性与分子系统发育研究[J];蚕业科学;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新成;刘立峰;李化银;高建伟;;大白菜EST-SSR标记开发中非SSR标记的鉴别[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2 刘仁华;陈再刚;黄小云;胡廷章;;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对三峡库区菜青虫(Pieris rapae)的感染性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3期

3 邱海洪;韦秉兴;冯健玲;李国军;;广西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原因分析和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4 韦秉兴;邱海洪;冯健玲;梁湘;罗廷荣;李国军;;广西家蚕血液型脓病蚕座内传染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5 唐宗祥;符书兰;;小麦-黑麦异源多倍化中的微卫星序列变异[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6 梁昌聪;黄志;彭军;黄俊生;;绿僵菌对菠萝粉蚧的室内致病力测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9期

7 王俊平;;荧光增白剂FB28对甜菜夜蛾围食膜形态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2期

8 王俊平;;FB28对甜菜夜蛾围食膜蛋白影响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8期

9 杨泽峰;张丹;敖雁;;植物蔗糖转运基因家族功能分化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9期

10 朱春燕;袁盛勇;孙士卿;孔琼;薛春丽;李河;;莱氏野村菌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测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维思;徐江;乔海莉;陈君;李向明;;化橘红GAP基地土壤绿僵菌的分离鉴定[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2 黄旭华;潘志新;罗梅兰;黄深惠;罗坚;安春梅;莫云霞;唐亮;;紫外线照射对家蚕病原的灭活作用研究[A];中国蚕学会商品性小蚕饲养规程和蚕病防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杜立新;王容燕;王金耀;曹伟平;宋健;冯书亮;;地下害虫蛴螬的生物防治研究[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FRéDéRIC Ngezahayo;;Stochastic retrotranspositional activation of a rice endogenous retrotransposon Tos 17 by inter-strain hybridization[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刘文革;王鸣;;植物同源多倍体遗传变异的研究[A];中国园艺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6 黄旭华;朱方容;刘吉平;石美宁;陈小青;林强;;广西桑尺蠖微孢子虫的初步研究[A];中国蚕学会桑树病虫害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吴洪丽;孙波;周洪英;叶建美;李勇;许淑琼;胡兴明;;家蚕细菌病防治新药的研制(初报)[A];中南五省区蚕桑育种协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刘琴;徐健;殷向东;祁建杭;;莱氏野村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甜菜夜蛾致病力研究[A];第十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全国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研究与产业化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董涵中;杨晓伶;余杨;程舟;朱云国;李珊;;二倍体文旦杂交不同倍性子代遗传差异的AFLP分析[A];中国柑橘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战略论坛暨中国柑橘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强;周婷;代平礼;;微孢子虫研究进展[A];中国养蜂学会蜜蜂产品、蜜蜂保护、蜜源与授粉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松林;百合(Lilium)远缘杂交与抗立枯病育种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2 刘含登;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基因组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张轲;利用三亲本复合杂交群体构建陆地棉遗传连锁图谱与纤维品质QTL定位[D];西南大学;2011年

4 付伟;罗汉果二倍体及四倍体遗传变异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5 陈禹保;四倍体鲫鲤BAC文库构建及其演化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惠;条斑紫菜功能基因组及重复序列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7 田恩堂;人工合成芸苔属异源六倍体及其稳定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甘仪梅;棉属四倍体及其供体基因组单染色体鉴别和rDNA定位[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9 王飞;果梅LTR类逆转座子序列特征及遗传多样性的SSAP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10 李锁平;节节麦—黑麦杂种和双二倍体的分子和细胞遗传学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晓芳;海岛棉染色体组特异重复序列的筛选及亚克隆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傅聿胜;苹果高效授粉树花期生物学性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柳宾;棉花早熟性、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和QTL定位[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董法宝;桑树内生拮抗细菌Burkholderia cepacia Lu10-1的抑菌机制及对家蚕病害的防治效果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谢咸升;不同菌源诱导免疫的黄粉虫抗菌肽抑菌活性及其Tricine-SDS-PAGE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6 董文华;云南省绞股蓝属植物地理遗传结构及八倍体绞股蓝起源的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王兰伟;异源多倍体物种的形成和演化[D];河南大学;2011年

8 张起玉;泰山蝶类物种多样性及区系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9 李会;白蛾周氏啮小蜂复壮技术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10 辛建增;蚕用消毒剂XD-A的研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穆莉,黄晨,李东升,宋建民,张军;经营桑园和蚕室环境内家蚕微粒子病原消长和分布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陈广文,陈曲侯;甜菜夜蛾微孢子虫研究:Ⅲ.超微结构与致病机理[J];动物学报;1999年02期

3 李艳红;吴正理;潘国庆;庞敏;胡军华;张瑞芝;周泽扬;;家蚕微孢子虫在家蚕胚胎细胞系BmE-SWU1中的极丝弹出情况[J];动物学报;2007年06期

4 姜玉霞,纪春艳,李军,吕春艳,王银哲;牡丹江及周边地区蝶类研究报告[J];中国林副特产;2002年03期

5 周成,潘国庆,万永继,周泽扬;家蚕微孢子虫N.bombycis分离纯化方法的优化[J];蚕学通讯;2002年01期

6 刘强波,万永继;微孢子虫侵染研究进展[J];蚕学通讯;2005年01期

7 刘仕贤;蚕病防治研究途径综述[J];蚕业科学;1981年02期

8 李达山;家蚕微粒子病血清学诊断的研究:玻片凝集反应[J];蚕业科学;1985年02期

9 梅玲玲,金伟;家蚕微孢子虫与桑尺蠖微孢子虫的研究[J];蚕业科学;1989年03期

10 钱永华,金伟;家蚕微孢子虫生殖圈的研究进展[J];蚕业科学;199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董世楠;朱峰;徐莉;沈中元;;七种微孢子虫核糖体小亚基基因(SSU rRNA)的克隆及其系统发育分析[A];中国蚕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民锦;家蚕MITE转座子的鉴定、进化和功能以及家蚕转座子的进化动力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见杨,黄可威;微孢子虫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及检测治疗[J];蚕业科学;2000年S1期

2 高永珍;微孢子虫的研究进展简述[J];中国蚕业;2000年01期

3 时连根;壮蚕感染微孢子虫的显微镜判别时期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00年05期

4 高永珍;微孢子虫的研究进展[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0年05期

5 崔青;蚕熏安消毒剂对家蚕微孢子虫杀灭效果[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0年08期

6 时连根,钟伯雄;壮蚕感染微孢子虫与蛾期毒率的关系[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1年06期

7 ;微孢子虫防治草原土蝗新技术[J];农药市场信息;2001年08期

8 邱宝利,徐兴耀,牟志美,周鹏;核酸分子杂交技术鉴别和检测家蚕微孢子虫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9 唐顺明,张志芳,李奕仁,何家禄;用铬变素2R法对家蚕微孢子虫孢子染色的研究[J];蚕业科学;2002年01期

10 唐顺明,张志芳,李奕仁,何家禄;一种家蚕微孢子虫孢子快速染色鉴定的方法[J];中国蚕业;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琼;徐兴耀;卢铿明;郑祥明;方定坚;;感染东方粉蝶的两种微孢子虫的研究(摘要)[A];中国蚕学会养蚕与蚕生理病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0年

2 杨柳;潘国庆;刘含登;许金山;李田;刘铁;张绍鹏;周泽扬;;家蚕微孢子虫细菌人工染色体文库的构建[A];中国蚕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C];2009年

3 高绘菊;牟志美;王彦文;;几种家蚕微孢子虫的形态构造观察(摘要)[A];中国蚕学会养蚕与蚕生理病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0年

4 刘吉平;曾玲;;微孢子虫的生物多样性研究[A];中国蚕学会第七届二次理事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强;周婷;代平礼;;微孢子虫研究进展[A];中国养蜂学会蜜蜂产品、蜜蜂保护、蜜源与授粉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时连根;何春波;;壮蚕感染微孢子虫与蛾期毒率关系的研究(摘要)[A];中国蚕学会养蚕与蚕生理病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0年

7 王见杨;黄可威;赵昀;陆长德;;微孢子虫RNA的制备方法(摘要)[A];中国蚕学会养蚕与蚕生理病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0年

8 段艳;潘耀谦;张柳平;;兔脑炎微孢子虫感染对家兔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第12次暨中国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第11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9 韦亚东;张国政;陆长德;;家蚕微孢子虫原位杂交诊断技术研究[A];中国蚕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王丽英;曹春;任钢;;蝗虫微孢子虫的研究与应用[A];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甘田;[N];农民日报;2001年

2 记者 刘霞;[N];科技日报;2008年

3 姬全;[N];中国渔业报;2013年

4 王来;[N];中国渔业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党晓群;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功能基因组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2 邱海洪;微孢子虫感染家蚕相关基因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刘铁;一株寄生于金凤蝶的微孢子虫的鉴定及其基因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向恒;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基因组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胡军华;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线粒体相关基因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刘含登;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基因组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李巍;肯尼亚狒狒肠道原虫系统进化分析及毕氏肠微孢子虫群体遗传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蔡顺风;家蚕微孢子虫孢子母细胞的分离及孢子吞噬作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王营;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功能基因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万永继;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若干种群的研究与控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燕;家蚕微孢子虫(浙江)α、β微管蛋白部分基因的克隆及系统发育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2 徐小芳;家蚕微孢子虫与菜粉蝶微孢子虫的形态学与系统发育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1年

3 马成;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功能基因组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4 邓远洪;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功能基因组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5 周小伟;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功能基因组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6 王见杨;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核糖体RNA编码基因的研究及其二级结构的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7 李继莲;熊蜂微孢子虫形态学及有关生物学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8 谢俪;家蚕微孢子虫总蛋白双向电泳及质谱技术分析平台的构建[D];西南大学;2007年

9 姜春宝;家蚕正常蚕卵与感染微孢子虫蚕卵的差异蛋白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10 赵丽芳;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功能基因组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一株寄生于金凤蝶的微孢子虫的鉴定及其基因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95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595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1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