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不同地理种群二点委夜蛾遗传多样性以及不同世代寄主间转移规律

发布时间:2016-11-26 06:33

  本文关键词:不同地理种群二点委夜蛾遗传多样性以及不同世代寄主间转移规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年

不同地理种群二点委夜蛾遗传多样性以及不同世代寄主间转移规律

陈方  

【摘要】: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是我国近些年来耕作栽培方式变革后新出现的玉米害虫,自2005年发现二点委夜蛾在河北省为害夏玉米苗以来,其为害面积逐年扩大,已成为黄淮海夏玉米苗期的重要害虫。二点委夜蛾寄主植物多样,食性杂,除为害玉米外,还可取食多种蔬菜、作物、杂草甚至植物残体。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夏玉米区一年发生4代,除第二代幼虫为害夏玉米幼苗外,其它世代对农作物很少造成为害。本研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黄淮海夏玉米区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山西省的15个地理种群的二点委夜蛾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与基因流情况进行了检测;同时对所采集的二点委夜蛾地理种群的Wolbachia感染情况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各种群中Wolbachia的感染率和感染类群,基于COI的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对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了Wolbachia感染对二点委夜蛾线粒体基因遗传进化的影响;采集河北省石家庄市、山东省德州市和江苏省徐州市的3个地理种群4个世代的二点委夜蛾成虫,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对其幼虫寄主植物来源情况进行分析。全文获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二点委夜蛾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流分析。从40条引物中筛选出7条用于ISSR多态性分析,共扩增出183条带,其中174条具多态性,总的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95.12%。13个种群的遗传距离在0.026-0.0595之间,Nei氏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553,Shannon信息指数为0.5303,遗传分化系数为0.069,基因流高达6.7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地理距离相近的二点委夜蛾地理种群并不聚在一起。Mantel分析结果表明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这些结果说明了二点委夜蛾地理种群基因流水平较高,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水平较低,大部分遗传变异来自于种群内部个体之间。Wolbachia对二点委夜蛾线粒体基因遗传进化的影响。在12个地理种群中,检测了423头个体的Wolbachia感染情况,其感染率在0~26.19%不等,总感染率为9.3%。测序得到了wsp和mt DNA的COI基因片段序列,并在wsp基因序列的基础上,将二点委夜蛾中感染的Wolbahcia分为3个品系,分别命名为w Lep1-w Lep3(KJ596655-KJ596657)。单倍体网络分支图表明了mt DNA单倍型和Wolbachia感染情况没有明显的关系。而且,对各个感染种群单倍体和核酸多样性指数与Wolbachia感染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了Wolbachia感染对线粒体基因遗传进化没有明显的影响。分子变异分析(AMOVA)表明,种群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于种群内部个体之间,而且感染种群变异来自于种群内部的比例比非感染种群的高。二点委夜蛾不同世代在不同寄主植物之间的转移规律。2013和2014年,采集河北石家庄、山东德州和江苏徐州3个地理种群的越冬代、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成虫,测定蛾翅的稳定碳同位素δ13C的值(13C与12C的比率),分析其幼虫寄主植物是来自C3还是C4植物,进而明确不同世代二点委夜蛾在玉米(C4植物)和其他C3植物之间的转移规律。两年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二点委夜蛾越冬代幼虫寄主植物大部分为C3植物,一部分(20%—30%)为C4植物;一代、二代幼虫寄主植物绝大多数为C3植物;三代幼虫寄主大部分为C4植物,一部分(20%—40%)为C3植物。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433.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英华;朱庆荣;苏加岱;;二点委夜蛾的发生为害及综合防治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2 刘颉;李婧;陈敏;骆有庆;陶静;;中国美国白蛾种群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3 ;Genetic divergence among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of the migratory locust in China[J];Science in China(Series C:Life Sciences);2005年06期

4 甘波谊,周伟国,冯丽冰,沈大棱,李昌本;沃尔巴克氏体在中国三种稻飞虱中的感染[J];昆虫学报;2002年01期

5 耿金虎;黄强;徐希莲;曾志将;;熊蜂ISSR-PCR体系的建立与优化及其在亲缘关系分析中的应用[J];昆虫学报;2009年02期

6 张颖;李菁;王振营;何康来;;中国桃蛀螟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J];昆虫学报;2010年09期

7 梁日霞;王振营;何康来;丛斌;李菁;;基于线粒体COⅡ基因序列的双斑长跗萤叶甲中国北方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昆虫学报;2011年07期

8 朱彦彬;马继芳;董立;李立涛;姜京宇;李智慧;董志平;董金皋;王勤英;;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的中国二点委夜蛾遗传多态性分析[J];昆虫学报;2012年04期

9 朱勋;杨家强;吴青君;李建洪;王少丽;郭兆将;刘雅婷;张友军;杨峰山;;小菜蛾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标记研究[J];昆虫学报;2012年08期

10 王鹏;刘书义;白雪峰;王延玲;李国强;;鲁西南地区二点委夜蛾发生代数研究初报[J];生物灾害科学;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秀红;;夏津县二点委夜蛾流行原因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07期

2 程永德;张建胜;童士贤;蔡正余;周斌;;砂浆黑土超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04期

3 张永强;严俊鑫;张鑫乾;迟德富;刘明东;;双斑长跗萤叶甲对园林植物嗜食性及药剂毒力测定[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4 杨旺兴;许旭明;祁建民;卓伟;张受刚;马彬林;韦新宇;邹文广;;应用表型系统聚类和SSR分子标记研究水稻亲本及籼粳衍生系遗传多样性[J];福建农业学报;2013年03期

5 孙家峰;;淮北地区二点委夜蛾发生规律及为害特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35期

6 吴晶;钱路;许忠祥;叶兼菱;韩鸣花;宋杰;;美国白蛾基因水平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36期

7 艾鹏鹏;杨瑞;张民照;孙淑玲;杜艳丽;;桃蛀螟各虫态形态学特征观察[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8 党志红;李耀发;潘文亮;李妍妍;高占林;;二点委夜蛾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的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9 姜京宇;李秀芹;李素平;许佑辉;郝延堂;王永波;李智慧;周芳;;二点委夜蛾越冬规律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10 邸垫平;苗洪芹;路银贵;田兰芝;;灰飞虱体内沃尔巴克氏体的检测[J];华北农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雅;Wolbachia诱导昆虫宿主细胞质不亲和的分子机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谭周进;烟粉虱(Bemisia tabaci)内共生菌分子变异、传毒相关groEL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4年

3 董鹏;书虱体内共生菌Wolbachia与Cardinium的分子检测及对书虱生殖调控作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王宁新;内共生菌Wolbachia对Ficus hispida榕小蜂线粒体基因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5 牙森·沙力;西藏飞蝗数量性状及遗传特征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6 谢蓉蓉;共生菌Wolbachia和Cardinium对中国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生殖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7 柴换娜;几种水稻害虫Wolbachia的检测及全线粒体基因组的序列分析[D];扬州大学;2012年

8 杨筱慧;栎瘿蜂族和客瘿蜂族部分瘿蜂共生菌Wolbachia的感染、传播途径及其MLST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

9 张智;北方地区重大迁飞性害虫的监测与种群动态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10 韩海斌;内蒙古亚洲小车蝗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静;蓟马中内共生菌Wolbachia的多样性及其对寄主线粒体COI基因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2 任盼盼;Wolbachia感染对果蝇Hira基因表达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吕翔;不同产地角倍性状的差异及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4 陆明红;二斑叶螨体内噬菌体WO、Wolbachia和寄主三者关系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于明志;内共生菌Wolbachia对中国二斑叶螨自然种群线粒体DNA多样性及其进化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6 周丽丽;内共生菌Wolbachia对灰飞虱的生殖调控作用及其与WO phage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7 张慧;共生菌Wolbachia对褐飞虱生殖和适合度的影响及在其体内感染密度的动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8 苏俊平;苏云金芽胞杆菌的分离鉴定及高毒力菌株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9 张莉;麦长管蚜全人工饲料的筛选及共生菌对麦长管蚜生殖、生长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10 苗慧;我国叶螨体内感染的Wolbachia的wsp基因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褚栋;刘开昌;张正;于毅;;山东省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防控对策——由入侵物种美国白蛾大暴发引发的思考[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2 李丽莉;于毅;张安盛;张思聪;门兴元;张建军;;山东省玉米越冬害虫种类及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寄生性天敌调查[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3 赵玖华;尚佑芬;王升吉;李燕霞;郭和平;;番茄黄化曲叶病的发生危害、病原检测及防治措施[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4 喻健;李武业;;黄淮地区二点委夜蛾的发生及防治[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7期

5 陈复生,付承玉,汪泰初;动物线粒体基因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4期

6 王景平;张晶;;试论中国粮食安全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1期

7 张向欣;王正军;;外来入侵种美国白蛾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8 赵铁珍;高岚;柯水发;温亚利;;美国白蛾入侵损失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9 高明;邸艳君;;美国白蛾——城市森林的大敌[J];中国城市林业;2006年04期

10 房守敏;;利用ISSR标记分析几个家蚕品系的遗传多样性[J];蚕学通讯;2006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鹿金秋;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的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2 王登玉;中华乌塘鳢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分析与群体遗传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胜张;白旭;潘颖瑛;俞晓平;;温度胁迫对我国不同地理种群福寿螺生长及存活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0年11期

2 陈晓敏;朱芬;张玥;刘芹;周兴苗;雷朝亮;;家蝇不同地理种群生物学特性的比较[J];环境昆虫学报;2009年02期

3 钱吉,任文伟,郑师章;不同地理种群羊草苗期电导、电阻的比较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97年01期

4 张民照;;用多态位点率和香农指数分析的飞蝗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J];中国农学通报;2008年09期

5 种培芳;李毅;苏世平;;3个地理种群红砂的气体交换特征[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6 程立生;中国朱砂叶螨各地理种群形态变异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1998年01期

7 任文伟,钱吉,郑师章;不同地理种群羊草的遗传分化研究[J];生态学报;1999年05期

8 种培芳;苏世平;李毅;;4个地理种群红砂的抗旱性综合评价[J];草业学报;2011年05期

9 邓永学,王进军,赵志模,刘怀;中国西南绿豆象两地理种群的生物学比较研究(英文)[J];Entomologia Sinica;2003年04期

10 周兵;蒋拥军;闫小红;王宁;刘文阳;;不同地理种群紫茉莉茎秆扦插繁殖及种子萌发特性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董胜张;郑国湾;俞晓平;;外来入侵生物福寿螺对温度耐性差异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生物入侵大会论文摘要集——“全球变化与生物入侵”[C];2010年

2 李菁;王振营;何康来;;Wolbachia共生菌在我国亚洲玉米螟不同地理种群中的感染研究[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2009年

3 刘宁;文丽萍;王振营;何康来;白树雄;;亚洲玉米螟不同地理种群的RAPD-PCR分析[A];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何忠;陈念丽;席瑞华;耿树勋;岳廷茂;;不同地理种群蝼蛄声通讯中的“方言”[A];北京昆虫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5 陈峰;潘建红;罗举;赖凤香;傅强;;褐飞虱不同地理种群致害性监测[A];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方;不同地理种群二点委夜蛾遗传多样性以及不同世代寄主间转移规律[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马立祥;东北地区松属双维管束树种地理种群分异及其生态适应特征[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敏;家蝇不同地理种群形态学、生物学比较及遗传分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2 袁曦;大头金蝇不同地理种群差异比较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刘晓漫;福寿螺不同地理种群抗药性及其生理生化差异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4 杨凤霞;二化螟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差异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5 侯文杰;不同地理种群灰飞虱生态学特性的比较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6 刘学英;禾谷缢管蚜地理种群及翅型分化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7 张琳琳;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研究六个不同地理种群赤拟谷盗的遗传多样性[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何铿;中国南方黄曲条跳甲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9 薛进;中国水稻二化螟地理种群遗传差异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10 舒骞;双钩异翅长蠹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D];西南林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不同地理种群二点委夜蛾遗传多样性以及不同世代寄主间转移规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38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938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9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