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小兴安岭红松活立木树干腐朽定量检测及与立地条件关系

发布时间:2016-11-26 07:12

  本文关键词:小兴安岭红松活立木树干腐朽定量检测及与立地条件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东北林业大学》 2015年

小兴安岭红松活立木树干腐朽定量检测及与立地条件关系

孙天用  

【摘要】:活立木腐朽是森林经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森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都有巨大危害,必须加以控制。在林地调查中不难发现,有的林地活立木腐朽集中,有的则很少有腐朽发生一些研究也表明,在某些特定环境下腐朽会有明显偏多或偏少的现象,这说明腐朽的形成和发展受立地条件影响很大,为了给腐朽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有必要全面而深入地研究立地条件对腐朽的影响。我国东北林区优势树种之一的红松属于珍贵树种,受到国家保护,研究价值很高,为保护该树种免受腐朽侵袭,减少相关损失,以小兴安岭针阔混交林中的红松活立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无损测试技术和实验室分析手段深入研究了准确判断树干内部腐朽状况以及定量腐朽程度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立地条件对腐朽程度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腐朽程度定量检测。采用阻抗仪、木芯失重率估测、近红外和红外光谱分析4种方法对红松树干内部腐朽进行判断和定量表征,通过比较分析,择优选取,建立可靠性高的腐朽程度定量检测方法。②立地条件对红松树干腐朽程度的影响。分类研究了立地土壤理化性质(pH、有机质含量等12项理化指标)、地形条件(高程、坡度/向/位)、微气候(地表温度、气温、湿度和光照强度等)和活立木自身条件(边心材含水率和胸径)对腐朽程度的影响。③综合分析。从所观测的立地条件指标中筛选出与腐朽程度相关性较强的指标,用因子分析研究腐朽程度与提取出的主要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用相关系数法分析不同立地条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阻抗仪检测能够对红松树干腐朽程度实现比较准确的定量,如实反映树干内部腐朽情况,近红外光谱分析也能大致判断树干腐朽程度,但是准确度和可靠性逊色于阻抗仪检测。阻抗仪测得的腐朽程度(EZ)与腐朽程度真值(ES,根据木芯失重率估算得到)之间极显著正相关(r=0.905,P0.01),两种结果可以互相转换。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中光谱与腐朽程度真值(ES)之间的相关系数r可达0.697。活立木下不同位置(干基处、坡上/下距干基处5m)土壤理化特性中,只有干基处土壤理化特性与红松树干腐朽程度之间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干基处土壤含水率(r=0.642,P0.01)和有机质含量(r=0.639,P0.01)与腐朽程度的相关程度最高;其次是土壤全N含量(r=0.576,P0.01)和C/N(r=0.512,P0.01);土壤pH、容重、速效P和水解N含量也与腐朽程度在0.01或0.05水平上显著相关,相关程度较低一些。地形条件(高程,坡度/向/位)中只有坡向和坡位对红松树干腐朽程度有明显的影响。样木调查结果表明,北坡的腐朽发生率最高,这跟北坡是被阴面,林地湿度较大有关。处于坡中部样木的腐朽程度(P=0.0180.05)显著大于坡上部,这与坡中部样木的立地土壤含水率(P=0.0160.05)显著高于坡上部有关。微气候因子不同时段(每日8:00~16:00之间观测7次)观测值与样木腐朽程度之间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其中日平均值与腐朽程度的相关程度最高(主成分回归的决定系数R2=0.612,后面同),其次是8:00(R2=0.459)和14:00(R2=0.546)的观测值。地表温度和光照强度在不同时段均与腐朽程度呈现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仅在部分时段与腐朽程度显著相关(分别为负相关和正相关)。健康样木下的地表温度、气温和光照强度均显著高于(P0.01)腐朽样木下,而空气相对湿度显著低于(P0.01)腐朽样木下,说明在光照较弱,温度偏低和比较潮湿的微气候生境下,红松活立木更易发生腐朽。样木腐朽程度与边心材含水率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715和-0.749),且健康样木边材(在0.01水平上)和心材(在0.05水平上)含水率显著高于腐朽样木,这一结果表明腐朽使得活立木体内水分减少,且腐朽程度越高,水分减少越多。所观测的立地条件指标可以划归为5类,即光照强度和温度因子、土壤养分因子、土壤含水率和酸碱度因子、坡位因子和土壤容重因子,其中光照强度和温度因子与红松腐朽程度相关性最强(r=0.488,P0.05),其次是坡位因子(r=-0.400,P0.05),再次是土壤水分和酸碱度因子(r=0.385,P0.05),土壤养分因子和土壤容重因子与腐朽程度的相关关系尚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不同立地条件之间普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土壤其他理化指标(含水率、pH、全N含量、C/N、速效P含量、容重)有显著的影响,地表温度和光照强度对含水率等7项土壤理化指标(其他6项分别为有机质含量、pH、全N含量、C/N、速效P含量、容重)均有显著影响,坡位对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和C/N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791.24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鞠国柱,项存梯,季良杞,张炳华,李玉莲,郑春芳,张勇君;红松根朽病的研究[J];东北林学院学报;1979年02期

2 李勇;宋启亮;纪浩;董希斌;;不同改造方式对大兴安岭低质林土壤理化性质及重金属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3 杜娟;安东;夏田;黄艳华;李洪超;张蕴薇;;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植物木质素纤维素研究进展[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3年12期

4 谢克勇;黄志辉;周勇平;敖红斌;;森林火灾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J];江西林业科技;2008年05期

5 王朝志;张厚江;;应力波用于木材和活立木无损检测的研究进展[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6年03期

6 池玉杰;6种白腐菌腐朽后的山杨木材和木质素官能团变化的红外光谱分析[J];林业科学;2005年02期

7 梁善庆;王喜平;蔡智勇;Robert J.Ross;R.Bruce Allison;傅峰;;弹性波层析成像技术检测活立木腐朽[J];林业科学;2008年05期

8 李耀翔;张鸿富;;应用NIR及主成分回归预测落叶松密度的研究[J];林业科技;2010年02期

9 李改云;任海青;秦特夫;江泽慧;;茯苓褐腐过程中木材化学成分的变化[J];林业科学研究;2009年04期

10 常杰,潘晓东,葛滢,陈增鸿,刘珂,陈启常;青冈常绿阔叶林内的小气候特征[J];生态学报;199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志勤;傅懋毅;;毛竹林土壤C/N季节变化特征的比较[A];中国林学会首届竹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璋;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小气候特征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2 徐云蕾;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小气候特征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3 王敏;红外光谱对混纺纤维的定性和定量方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振威,孙丽,马杰,霍云凤;校园内不同绿化树种片林生态效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5期

2 徐斌,涂道伍,汪佑宏,查朝生;常见“檀”木地板木材主要构造分子解剖特征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涂道伍;徐斌;邵卓平;;KY-Fw木材阻燃剂对木材吸湿性和尺寸稳定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4 吴福社;吴贻军;邵卓平;;应力波仪和阻力仪用于雪松立木内部材性检测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5 张艳武;冯起;黄静;司建华;张小由;苏永红;;黑河下游绿洲地表辐射平衡及小气候特征分析[J];冰川冻土;2006年02期

6 刘欣;徐晔;王秋玉;;白桦木材抗腐和易腐植株主要化学成分的比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7 韩海荣,姜玉龙;栓皮栎人工林光环境特征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8 张一平,赵双菊,窦军霞,刘玉洪;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热力效应时空分布特征初探[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9 常德龙;宋湛谦;黄文豪;胡伟华;李福海;张全来;;真菌对泡桐木材化学成分及其结构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10 张春雨;赵秀海;王新怡;侯继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红松阔叶林空间格局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蔚漪;范少辉;蔡春菊;刘广路;;不同竹林类型的夏季小气候特征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6分会场-沿海生态建设与城乡人居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毕润成;杨焕根;朱新军;;山西霍山落叶阔叶林边缘效应的研究[A];2004年北方七省市植物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陈利顶;徐建英;傅伯杰;吕一河;;边缘效应的定量评价方法及其应用[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史晓凡;许英健;姚丽娟;;木屑物证综合鉴定技术[A];公共安全中的化学问题研究进展(第二卷)[C];2011年

5 胡理乐;闫伯前;朱教君;于立忠;;次生林透光伐20年后红松的群落地位[A];首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邓玉和;秦玉石;;利用废弃水泥模板生产纤维板的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1 木材及生物质资源高效增值利用与木材安全论文集[C];2009年

7 娄万里;任海青;王朝晖;;兴安落叶松规格材目测分等[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1 木材及生物质资源高效增值利用与木材安全论文集[C];2009年

8 罗菊英;杨学春;;无缺陷原木中应力波传播参数与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2 现代林业技术装备创新发展论文集[C];2009年

9 李凯夫;彭万喜;黄素涌;范智才;丁明清;;抽提影响尾巨按木材干缩机理的研究[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分册[C];2005年

10 冯静;李兴荣;杨琳;;深圳冷空气影响下小气候区温湿及舒适度特征[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世玉;中国茶园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徐华东;冻结与非冻结木材中应力波传播速度规律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3 倪松远;基于模态分析的木塑复合板材振动特性研究与缺陷识别[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4 高华;木粉/马来酸酐接枝聚烯烃共混物复合材料[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5 李秀荣;气凝胶型木材的制备及环境学特性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6 刘继培;秸秆和秸秆木质素在土壤中的降解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7 商志远;树轮δ~(13)C变化特征的多角度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群;人工修枝对提高杉木木材质量影响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9 刘蔚漪;闽北不同类型毛竹林水文生态功能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10 史蔷;热处理对圆盘豆木材性能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薇;室内空气净化复合刨花板的制造工艺及性能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2 张洪亮;天山中部人工云杉林凋落物特性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雪芹;毛竹林地土壤养分动态变化及微生物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王春香;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木质素降解酶相关基因资源的宏基因组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宏儒;木材肌理在木制品设计中的表现[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6 崔莎莎;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林冠近上空的太阳辐射平衡及环境能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袁金凤;边缘效应对千岛湖陆桥岛屿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1年

8 王晓磊;山区乡村人居林小气候及空气负离子效应的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9 邵灵敏;三种不同光源辐射染色单板光变色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梅超群;木粉弱极性化处理及木塑复合材料性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白萍;潘刚;潘贵元;;西藏色季拉山林区近10年小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7期

2 朱丽;张文杰;刘胜;;毛白杨近红外光谱数据建立综纤维素含量数学模型[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08期

3 梁治齐;红外光谱在纺织纤维鉴别上的应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4 张一平,马友鑫,刘玉洪,尹利伟;哀牢山北部常绿阔叶林林窗小气候空间分布特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5 张一平,窦军霞,于贵瑞,赵双菊,宋清海,孙晓敏;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太阳辐射特征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6 窦军霞;张一平;赵双菊;宋清海;;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辐射垂直分布特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7 王立海;王洋;高珊;徐华东;杨学春;;冻结状态下应力波在长白落叶松立木中传播速度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8 张一平,段泽新,窦军霞;岷江上游干暖河谷与元江干热河谷的气候特征比较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1期

9 吴楚材,郑群明;植物精气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05年04期

10 王恭祎;武惠肖;马志波;韩丽雅;;廊坊市城市森林调节小气候观测[J];中国城市林业;2005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红强;中国木材资源安全问题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余金华;电阻层析成像技术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杨忠;近红外光谱预测人工林湿地松木材性质与腐朽特性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吕丹;利用近红外光谱进行羊绒与羊毛的鉴别技术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2 刘便霞;PLS校正集对FT-IR光谱定量分析精度的影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李浩;基于中红外ATR光谱法单光路血糖检测系统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贵君;立木染色[J];新农业;1984年02期

2 蔡培印;树木的“立木工程”[J];新疆林业;1987年04期

3 ;立木的经济评价[J];华东森林经理;1993年03期

4 邢如强,高义;天保工程区商品林立木特色经营技术方法[J];林业勘查设计;2002年01期

5 谢珍友;;活立木移栽需注意的几点技术要点[J];广西林业;2008年01期

6 李文彬;霍光青;冯敏;王德明;;立木整枝技术及设备研究[J];森林工程;2009年02期

7 严赓雪;从立木生长角度探讨林带的密度问题[J];新疆农业科学;1962年10期

8 山胁三平;裴克;;立木整枝机——“上树猴”[J];林业实用技术;1965年22期

9 曾昭汉;胡尔磋;;山地立木特点及其测树方法[J];林业科学;1986年03期

10 蔡培印;;探索树木的“立木工程”[J];云南林业;198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徐华东;王立海;游祥飞;刘铁男;杨学春;;立木无缺陷断面应力波与超声波传播速度比较[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2 现代林业技术装备创新发展论文集[C];2009年

2 金正道;;我国活立木市场与政策建议[A];中国治沙暨沙产业研究——庆贺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成立10周年(1993-2003)学术论文集[C];2003年

3 苏娟;张厚江;王喜平;Robert J.Ross;;应力波在美国红松立木中三维传播波形的构建[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2 现代林业技术装备创新发展论文集[C];2009年

4 唐艺;韩宁;冯仲科;;基于激光点云数据的活立木树干三维模型重建[A];第九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建宏;[N];宁夏日报;2006年

2 陈伟;[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3 记者 章建民 通讯员 王成光;[N];浙江日报;2003年

4 ;[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余强;[N];宜昌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周健伟 刘泉龙;[N];经济参考报;2006年

7 东方;[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梅青;[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梅青;[N];中国绿色时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王四典;[N];河南科技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孙天用;小兴安岭红松活立木树干腐朽定量检测及与立地条件关系[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张俊梅;人工林无线电传输特性与立木整枝机控制系统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3 韩殿元;基于手机图像分析的叶片及立木测量算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4 高珊;环境温度对美国红松活立木及原木声波传播及力学特性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5 霍光青;螺旋升降式立木整枝机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6 杨华;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在立木材积测定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7 张莉莉;人工用材林经济利用优化分析方法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曹忠;立木材积无损精测与建模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睿;桉树抗风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2 冯超;环境因素对活立木生物电能影响规律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3 刘铁男;基于超声波活立木内部腐朽衰减成像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4 尹凤媛;活立木生物电收集与存储技术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5 吴裕鹏;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立木密度和物种多样性的关联[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6 张红茹;自动立木整枝机离合弹簧的性能测试系统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7 李鹏;嵌入式超声波活体立木无损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8 齐垂辉;遥控式立木整枝机避让机构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9 代智慧;立木整枝机遥控系统印制倒F天线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0 张百杰;立木直径生长量及环境信息远程监测系统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小兴安岭红松活立木树干腐朽定量检测及与立地条件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38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938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7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