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2-10 17:55

  本文关键词:云南松天然群体遗传变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北京林业大学》 2015年

云南松天然群体遗传变异研究

许玉兰  

【摘要】: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是分布于我国西南亚热带山地的重要树种,具有喜光、耐干旱瘠薄、适应性强、木材用途广等特点,在当地林业生产和生态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云南松林分中出现低矮、弯曲、扭曲等不良个体,优良基因资源逐渐减少,甚至形成生态小种地盘松、变型扭松等特殊类型。云南松种群退化的原因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揭示云南松群体遗传变异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解析云南松与扭松、地盘松等特殊类型间的遗传关系,对于云南松种质资源收集和保存、种群重建以及进一步遗传改良策略的制定等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采用形态性状和SSR分子标记分析手段,选取不同分布区域20个群体、不同海拔高度9个群体以及不同变异类型的云南松群体为研究对象,就云南松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群体间和群体内的遗传变异特点、遗传多样性分布格局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云南松针叶性状和球果性状在各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遗传变异丰富;不同海拔梯度中以低海拔梯度的群体表型变异比较丰富,但无显著的海拔梯度变异规律;群体间针叶长/叶鞘长的变异系数最大,针叶束粗、针叶长的变异系数最小,说明这两个性状受环境影响小些;同一性状在群体间以分布区南端的群体变异系数最高。SSR分子标记分析表明,云南松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3.7、有效等位基因数2.0、期望杂合度0.429、观察杂合度0.470、Shannon's信息指数为0.787,遗传多样性在松属中处于中等水平,以分布区南端群体较高;尽管各群体间在表型性状方面表现出极显著的差异,但SSR遗传多样性指标在群体间差异并不显著。(2)云南松不同群体间的表型分化较低,绝大多数变异存在于群体内,其中针叶性状的表型分化系数波动于31.07%-81.81%,平均为49.42%;而球果性状的表型分化系数变动于5.85%-33.51%,平均为17.41%;SSR分子标记分析表明20个群体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052,进一步说明云南松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与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结果呈正相关,但不显著;遗传结构分析表明20个群体可能来源于3个原始的遗传群体,其中YJ和SJ群体明显地分离于其它群体,但群体间无明显的遗传结构;云南松以异交为主,近交系数0且接近于0;群体间基因流达到7.525,云南松生物学特性以及大面积的连续分布决定群体间的基因流比较强,从而消弱群体间的遗传分化。(3)云南松针叶性状及其SSR遗传多样性指标均与地理、气象和土壤因子间存在一定相关关系,表现为低纬度、低海拔、温暖、降水量多的环境下遗传多样性丰富;球果性状与地理、气候、土壤因子间的相关性较弱,不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趋势;不同海拔梯度群体间的表型性状和SSR遗传多样性指标与土壤因子、海拔差异间均未检测到显著相关;Mantel检测表明云南松群体表型变异和SSR分子标记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各群体的聚类与地理距离相关性不明显,群体遗传距离的地理变异方式较弱,遗传变异不存在明显的IBD,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也未达到显著水平,但IBE的作用明显高于IBD的作用,表明地理、气候和土壤因子对云南松群体间的分化有一定的影响。(4)SSR分子标记分析揭示云南松与地盘松、扭松和细叶云南松间并无明显遗传分化。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云南松及思茅松、高山松、马尾松、细叶云南松、地盘松和扭松共7个种、变种(变型)的分析表明,思茅松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而细叶云南松较低。基于Nei's遗传距离利用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数法(UPGMA)聚类,云南松等7个种、变种(变型)可以分成3大类,其中马尾松和思茅松各自独立成为一类,余下的5个种、变种(变型)聚为一类,以云南松与扭松的遗传关系最近,其次是细叶云南松,无明显的遗传分化,即属于同一个物种,它们的表型变异可能由长期负向选择和环境恶化引起。(5)以云南松遗传多样性保护为核心,确定了云南松优先保护群体和保护策略。鉴于云南松生态环境差异引起群体遗传分化的作用大于地理距离引起的差异,应在不同地理区域选择一定数量的群体进行原地保护,其中应优先选择分布区南端遗传多样性高的群体。考虑云南松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应尽可能实现优势群体遗传资源的整体保护,或从群体中选优迁地保护;应充分考虑高纬度、高海拔等极端条件下群体的遗传资源保护,保留拓展云南松栽培范围以及适应性研究的有利材料。鉴于云南松群体间遗传分化较低,一些表型变异较大的群体与长期负向选择和环境恶化有关的认识,对于立地条件较好的林分,可通过选择伐除林分中低矮、弯曲、扭曲等不良个体,保留树干通直、生长优势突出的优株,依靠自然落种更新实现林分改良;对于立地条件较差的林分,可选用云南松良种苗木结合改土集水等栽培措施逐步更新改造,恢复云南松种群优势,优化生态功能,实现珍贵林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791.25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若菁,卢芳作;松属51个种间的核型进化初探[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2 白青松;张瑞丽;许玉兰;王大玮;田斌;段安安;;云南松成熟针叶DNA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3年04期

3 蔡利娟;周娅;周兰英;蒲光兰;马诗钰;;9种松属植物的核型及亲缘关系[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4 童治军;肖炳光;;3种烟草基因组SSR位点信息分析和标记开发[J];西北植物学报;2014年08期

5 徐笑宇;方正武;杨璞;高金锋;王鹏科;冯佰利;;苦荞遗传多样性分析与核心种质筛选[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5年01期

6 刘娟;廖康;曼苏尔·那斯尔;曹倩;江振斌;贾杨;;利用ISSR分子标记构建南疆杏种质资源核心种质[J];果树学报;2015年03期

7 陈守常;呂以強;;云南松树干扭轉的成因及其防止途径[J];林业科学;1962年02期

8 葛颂;王明庥;陈岳武;;用同工酶研究马尾松群体的遗传结构[J];林业科学;1988年04期

9 洑香香;赵虎;王玉;;松属近缘种形态和分子鉴定及其亲缘关系探讨[J];林业科学;2011年10期

10 陈飞;王健敏;孙宝刚;陈晓鸣;杨子祥;段兆尧;;云南松的地理分布与气候关系[J];林业科学研究;2012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鹏良;马尾松无性系种子园多年份子代遗传多样性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2 文靓;湖北乡土杨树的核心种质构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如松,高林;皇甫山板栗林的物种多样性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2年02期

2 张鑫;杨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原因与保护策略[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0期

3 李广京;李建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3期

4 姚佳;许大为;蒙宽宏;鲁少波;王玉华;;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3期

5 卢双珍;喻庆国;曹顺伟;;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系统多样性测度[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6 骈瑞琪;李伟;李娜;陈晓阳;倪慧群;;蒺藜苜蓿叶绿体微卫星分布规律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9期

7 陈辉;左丹丹;;蜡梅天然群体的表型多样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2期

8 黄丽娜;李文宾;廉振民;;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及其保护[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9 敖妍;;不同地区文冠果群体种子含油率·产量变异规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10 宋小艳;郝建锋;;物种多样性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丽;李文娟;王雁;李正红;马宏;刘秀贤;万友名;;滇牡丹花色类群性状变异分析[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2 朱利;;汉石桥湿地生态景观建设——以藕塘区域改造为例[A];2011北京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C];2011年

3 韩晨霞;李旭光;沈洪国;;大板营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组成及地理分布特征研究[A];重庆市首届工程师大会论文集[C];2004年

4 谢潮添;陈昌生;纪德华;徐燕;;坛紫菜EST-SSR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应用(英文)[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5 ;Isolation of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Markers in Scylla Paramamosain by 5'Anchored PCR Technique[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6 李海燕;黄炜;吉相霞;;浅谈生物多样性在濮阳城市园林建设中的应用[A];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6年

7 向青松;彭军;舒杰;谢春凤;;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烟草病虫害[A];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8 刘春霞;韩烈保;;高速公路边坡植被不同生态恢复阶段物种多样性的调查研究[A];中国草学会草坪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及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张茜;王春梅;张怀山;乔国华;苗小林;;磁珠富集法分离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微卫星DNA[A];中国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0 王明福;薛万琦;佟艳丰;;蝇类的生物多样性浅议[A];当代昆虫学研究——中国昆虫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洁;太平洋牡蛎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培英;新疆草坪用野生偃麦草种质资源评价[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3 田晔林;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方江平;西藏原始林芝云杉林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李建军;广东湛江红树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戴开结;滇中云南松适应低磷环境的机理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8 荣立苹;东北地区野生百合种质资源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玉山;侧柏种源遗传多样性与地理变异规律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10 龙茹;湖北大老岭落叶阔叶林群落结构和植物性系统多样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欣;武汉城市乡村聚落植物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郭一鸣;全球白菜型油菜遗传多样性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高伟;四倍体棉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于斯惟;野生动物园规划与设计初探[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5 郭晓丽;大王滩水库集水区沉水植物分布特征及多样性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霍凤梅;洋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与查尔酮合成酶基因的分子克隆与表达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王晓菡;中国芍药品种遗传多样性SRAP分析和核心种质的初步构建[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郝美彬;山地型郊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杨培浩;不同小麦品种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及SSR遗传多样性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10 蒋燕锋;厚朴遗传多样性层次变异规律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成;张文兰;陈利容;颜廷进;段乃彬;李群;李汝玉;;小麦核心种质取样方法及取样比例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2 赵晓平;荣威恒;刘玲玉;李珍;;5种杨树种间及品种间同工酶的比较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3 邢有华,方永鑫,欧阳家安;黄山松的核型研究[J];安徽农学院学报;1985年02期

4 李娟,江昌俊;中国茶树核心种质的初步构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5 李吉均,舒强,周尚哲,赵志军,张建明;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冰川冻土;2004年03期

6 崔克明,张仲鸣,李举怀;白皮松形成层活动周期中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的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7 沈熙环 ,李悦 ,王晓茹;辽宁兴城油松种子园无性系开花习性的研究[J];北京林学院学报;1985年03期

8 李悦,张春晓;油松育种系统遗传多样性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9 罗建勋,李晓清,孙鹏,王乐辉,胡贵如,王富林,郑文;云杉天然群体管胞和木材基本密度性状变异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10 明军,张启翔,兰彦平;梅花品种资源核心种质构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贺学勤;中国甘薯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2 罗建勋;云杉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4年

3 徐海明;种质资源核心库构建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05年

4 王红霞;核桃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核心种质的构建[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5 王建成;构建植物遗传资源核心种质新方法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刘勇;柚类资源分子系统学及其核心种质构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7 李保印;中原牡丹品种遗传多样性与核心种质构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8 陈珂;川西青杨组(Section Tacamahaca Spach)不同种的亲缘关系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7年

9 马玉敏;中国野生板栗(Castanea mollissim Blume)群体遗传结构和核心种质构建方法[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瑜;银杏核心种质构建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倪茂磊;美洲黑杨遗传多样性分析与核心种质库构建[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徐小林;栓皮栎群体遗传结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3年

4 王妍;福建壳斗科植物核型及亲缘关系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5 艾畅;马尾松无性系种子园遗传多样性及其自由授粉子代父本组成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6 李绍臣;东北主栽杨树品种的ISSR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7 赵阿风;马尾松无性系指纹图谱构建[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8 王鹏良;马尾松无性系种子园多年份子代遗传多样性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9 冯夏莲;滇杨遗传多样性与杨属派间遗传分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10 吕卓璇;中国西南地区青杨(Populus cathayana Rehd.)遗传多样性的ISSR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斌;云南松袋苗育苗技术简介[J];云南林业;2004年01期

2 陈建珍;李任波;;云南松更新及经营研究进展[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3 戴开结;何方;沈有信;周文君;李扬苹;唐丽;;云南松研究综述[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赵雷;张继兰;;云南松ISSR-PCR反应体系建立及优化[J];北方园艺;2012年12期

5 蔡年辉;许玉兰;张瑞丽;赵丽芝;李根前;;云南松种子萌发及芽苗生长对干旱胁迫的响应[J];种子;2012年07期

6 杨玉坡;徐润青;李承彪;钟荣松;;川、滇云南松更新的研究[J];林业科学;1963年03期

7 邓官育;;浅谈扭曲云南松的更新方向[J];云南林业调查规划;1980年01期

8 钟祥;;我选云南松为省树[J];云南林业;1986年04期

9 ;我们都选云南松为省树[J];云南林业;1987年04期

10 陈书银;刘中天;;云南松产区区划的研究[J];云南林业科技;199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朱家骏;王运煌;江洪;宋玉池;;云南松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形成[A];全国林木遗传育种第五次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1986年

2 张兆国;朱存福;宗积凤;;白马河林场不同立地条件云南松生长情况分析[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邓坤枚;罗天祥;张林;朱华忠;王学云;;青藏高原东南部云南松成熟林生物生产量的研究[A];2005青藏高原环境与变化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何富强;;云南松种子园营建和子代测定[A];面向21世纪的中国林木遗传育种——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第四届年会文集[C];1997年

5 浦卫琼;丹阳;王扬;喻盛甫;;云南松树上三种伞滑刃线虫扫描电镜制样技术研究[A];第三届全国扫描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舒清态;廖声熙;;基于二类调查数据的云南松天然林景观分类及演替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3 森林经理与林业信息化的新使命论文集[C];2009年

7 刘正非;李绍义;;云南松硫酸盐木浆生产纸袋纸强韧箱纸板问题之探究[A];中国造纸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志莲 施锦泉;[N];玉溪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戴开结;滇中云南松适应低磷环境的机理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2 许玉兰;云南松天然群体遗传变异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3 杨文云;滇中地区云南松天然林群落结构及天然更新规律[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4 刘娟;云南松受蛀干害虫胁迫后生理生化响应及其机理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5 王健敏;松墨天牛对云南松选择特性及蛀干昆虫在森林健康评价中的应用[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飞;气候变化与云南松分布、结构和演变趋势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2 梁军生;云南松光合特性及受蛀干害虫攻击后光合生理分析[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3 蔡年辉;云南松群落动态特征及其在近自然改造中的应用[D];西南林学院;2007年

4 薛白亮;云南松细胞壁主要成分的分离、纯化及其结构表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5 喻景深;滇中云南松天然林模拟经营与经营技术研究[D];西南林学院;2009年

6 刘代亿;云南松优良家系及优良个体早期选择研究[D];西南林学院;2009年

7 李珍贵;云南松—兰桉混合制浆粕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魏巍;云南松家系间苗期生长特性的变异研究[D];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

9 陈鹏飞;油松、云南松与高山松的种实变异和种间杂交[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10 邢芳倩;高海拔生境油松X云南松杂种苗期性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云南松天然群体遗传变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95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2095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7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