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芘和萘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检测技术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11 09:25

  本文关键词:芘和萘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检测技术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5年

芘和萘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检测技术的研究

孟星宇  

【摘要】: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PAHs)是一类由2个及2个以上苯环或戊环构成的多环类碳氢化合物的总称,是一类重要的环境和食品污染物,在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中普遍存在。有研究显示,PAHs可引发胃癌、肺癌、膀胱癌、食道癌等疾病,同时破坏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并导致内分泌紊乱。动物实验表明,PAHs可诱发多种癌症,并造成机体的损伤。由于PAHs对人和动物危害较大,并且普遍存在于环境当中,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开展对PAH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尤为重要。目前,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细胞检测法、薄层扫描法、分光光度法、气象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二极管矩阵检测法等。但是应用仪器分析和细胞检测方法需要较复杂的前期处理、较高的成本以及技术性较强专业人员,不利于检测方法的推广应用。而免疫学检测方法拥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成本低等优点,可迅速对大量实际样品进行检测。本研究在制备芘和萘的免疫抗原、检测抗原和单克隆抗体基础上,分别建立了芘和萘的间接竞争ELISA方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免疫荧光定量PCR方法(Real-time immuno-PCR,RT-IPCR)和改进型RT-IPCR方法,为快速检测PAHs含量奠定基础。 本文应用活脂法,将半抗原芘和萘分别连接至载体蛋白,制备检测抗原OVA-芘、OVA-萘和免疫抗原BSA-芘、BSA-萘,应用非变性凝胶电泳和紫外全波长扫描法鉴定偶联成功。将免疫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小鼠脾细胞、腘淋巴结细胞和Sp2/0细胞融合,筛选杂交瘤细胞,获得2株可分泌芘单克隆抗体和萘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芘单克隆抗体和萘单克隆抗体亚型分别为IgG1和IgG3,亲和力常数分别为3.23×109L/mol和4.17×108L/mol,效价分别为1:2.56×106和1:3.2×105。 利用制备的芘和萘的单克隆抗体,分别建立相应的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同时对检测方法进行条件优化。芘间接竞争ELISA最低检测限为65.08pg/mL,检测范围为117.16pg/mL~3986.97pg/mL,实际样品平均回收率为98.7±1.3%。萘间接竞争ELISA最低检测限为2.0ng/mL,检测范围为3.78ng/mL~172.33ng/mL,实际样品平均回收率为96.1±1.8%。 制备直径为20nm的胶体金溶液,分别于芘和萘的单克隆抗体偶联形成探针,透射电镜和紫外全波长扫描结果显示胶体金探针制备成功。组装简易试纸条后对各项参数进行优化。芘试纸条裸眼检测范围为10ng/mL~50ng/mL,萘试纸条检测范围为25ng/mL~125ng/mL,,在4℃真空干燥条件下,试纸条至少可以稳定保存8周。实际水样品加标回收实验表明,制备的胶体金试纸条性质稳定,可应用于实际样品。 利用芘和萘单克隆抗体,分别建立相应的免疫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同时对条件进行优化。芘RT-IPCR检测范围为100fg/mL~1ng/mL,实际样品平均回收率为98.6±4.1%。萘RT-IPCR检测范围为10pg/mL~10ng/mL,实际样品平均回收率为96.7±6.4%。 利用芘和萘单克隆抗体,分别建立相应的改进型RT-IPCR检测方法,同时对条件进行优化。芘改进型RT-IPCR检测范围为1pg/mL~1ng/mL,实际样品平均回收率为96.9±4.8%。萘改进型RT-IPCR检测范围为100pg/mL~100ng/mL,实际样品平均回收率为97.4±4.9%。 利用气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GC-MS)分别建立萘、茐、菲、荧蒽、芘、苯并[a]蒽、屈、苯并[a]芘和茚并[1,2,3, cd]芘的标准曲线,确定最低检测限,将获得结果与前述建立的免疫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GC-MS法相比,间接竞争ELISA法、RT-IPCR法、改进型RT-IPCR法灵敏度提高数十倍至数千倍。 综上所述,本文制备了芘和萘的单克隆抗体,并分别建立了间接竞争ELISA法、胶体金试纸条法、RT-IPCR法和改进型RT-IPCR法。同传统的GC-MS法相比,成本较低,灵敏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针对不同检测要求,选择应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852.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宜平,张铁山,黄圣彪,马梅,王子健;某自来水厂水源多环芳烃污染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年06期

2 杨策;钟宁宁;陈党义;王娟;彭新改;;煤矿区水环境中多环芳烃污染物的组成与分布[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年01期

3 刘宏文;王震;刘景泰;陈景文;;大连市饮用水中多环芳烃的概率致癌风险评价[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年05期

4 王东辉;;松花江水体中多环芳烃类污染物的污染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9期

5 王洁;林壬子;王占生;;北京燕山河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规律及来源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理工卷;2007年02期

6 唐银健;陈玲;李竺;郜洪文;李建华;;黄浦江表层水体中低环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02期

7 方杰;王凯雄;;气相色谱-离子阱质谱法测定海洋贝类中多残留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J];分析化学;2007年11期

8 沈琼;王开颜;张巍;张树才;胡连伍;胡俊栋;王学军;;北京市通州区地表水中多环芳烃的分布与季节变化[J];环境化学;2007年04期

9 Mark E.Benvenuti;;超高效液相色谱(ACQUITY UPLC)应用于环境水中多环芳烃(PAHs)和爆炸物分析[J];环境化学;2007年06期

10 王淑娟;周翔;许宜平;马梅;刘文利;李太山;;北方某城市饮用水中多环芳烃的来源及其在水处理过程中的行为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7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宇云;朱利中;;地表水体中多环芳烃污染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5期

2 郑曦;姚俊华;蒋欢;韩宝平;;骆马湖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风险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0期

3 宋雪英;伦小文;李玉双;翟羽新;胡晓钧;;太子河流域水体中总大肠菌群污染现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8期

4 刘峰;董贯仓;秦玉广;刘超;朱士文;;黄河口滨海湿地4条入海河流污染物现状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1期

5 杨策;钟宁宁;陈党义;王娟;彭新改;;煤矿区水环境中多环芳烃污染物的组成与分布[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年01期

6 高旭;王侠;熊毅;郭劲松;曹佳;;三峡库区城市给水厂多环芳烃分布变化评价[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年04期

7 熊宇迪;李生才;冯长根;;环境化学技术新进展[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年02期

8 关小敏;曾光明;陈耀宁;李晓丽;曾凡凡;;水体沉积物多环芳烃源解析技术研究进展[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年02期

9 罗世霞;朱淮武;张笑一;关小满;;红枫湖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来源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王娅;方志青;林野;杨成;严敏;贺华中;王雅洁;;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表灰尘中的16种多环芳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华;李立人;杜海波;;克拉玛依炼油厂废水库中有机污染物监测与评价[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2 韩菲;李凤鸣;刘颖颖;;辽宁河流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污染状况研究进展[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3 钱蜀;赵云芝;程小艳;郭重华;任朝辉;;UPLC-DAD-FLD测定土壤中多环芳烃[A];四川省第十一次环境监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4 高旭;郭劲松;王侠;熊毅;曹佳;;三峡库区城市给水处理厂多环芳烃分布变化评价研究[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6暨第一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荣;何力;王淼;王鹏;邹桂伟;;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法定性定量同时检测鱼体中19种有机氯农药[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邓伟;李先国;李胜勇;唐旭利;;利用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研究浙江近岸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来源[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2年

7 王晓红;魏加华;沈媛媛;辛宝东;叶超;;典型区域地下水有机污染概况及特征污染物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浦华环保优秀论文集[C];2013年

8 杨宝;刁晓平;周海龙;张先勇;曹佳;谢嘉;杜俊俏;;海口湾表层海水中多环芳烃(PAHs)的时空分布特征[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史兵方;刘细祥;;我国多环芳烃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分析[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张先勇;杨宝;刁晓平;周海龙;曹佳;;海口湾表层海水中多环芳烃(PAHs)的时空分布特征[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静;深圳湾水环境综合评价及环境容量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王春艳;浓度参量荧光光谱油种鉴别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胡利民;大河控制性影响下的陆架海沉积有机质的“源—汇”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宋兴良;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张岩;构建化学和生物传感界面用于环境有机污染物检测新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6 付杰;淮河流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研究与赤泥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1年

7 许博超;天然镭同位素富集和测定方法及对河口混合过程的示踪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郑曦;京杭大运河(苏北段)多环芳烃污染特征与释放动力学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9 刘俊建;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黄勇;城市植物叶片PAHs特性及对土壤微生物与酶的影响[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方圆;北黄海春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郑轩;菲和亚甲基蓝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柯可;多环芳烃—蒽对紫贻贝(Mytilus galloprpvincialis)生理生化效应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肖晓彤;莱州湾沉积物主要有机物含量分布与来源解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张晓果;离子液体分散液相微萃取技术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燕晓;改性泥炭吸附水中萘、菲、芘及其机理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郑威;PAHs在4种绿化树种体内的分布及对其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8 罗颖丽;城市绿化树种叶片中PAHs的节律变化[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周宁娟;典型PPCPs在给水处理系统中的变化规律及调控技术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10 杨立峰;浊点萃取—同步荧光法测定水中苯并[a]芘[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宜平,张铁山,黄圣彪,马梅,王子健;某自来水厂水源多环芳烃污染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年06期

2 马健;翟永越;王东辉;;多环芳烃在松花江水环境中的富集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1期

3 常原飞,贾振邦,赵智杰,方志刚,贾玉霞;辽河COD变化规律及其原因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4 陈峥,任军,樊代明,周绍娟,李明峰,王伯 ,张学庸;光敏生物素标记胃癌单克隆抗体MG_7的制备[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1995年01期

5 史龙新;张运林;秦伯强;;太湖梅梁湾水源地示范区水质改善初探[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2期

6 凌伟,沈茜,王靖,徐玉莲,许育;免疫-PCR法检测柯萨奇病毒B组抗原的实验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7 刘瑞民,王学军,陶澍,沈伟然,秦宝平,孙韧,张文具;天津表土PAHs的空间主成分与污染源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3期

8 林瑞芬,闵育顺,卫克勤,张干,虞福基,虞云龙;珠江口沉积柱样~(210)Pb法年龄测定结果及其环境地球化学意义[J];地球化学;1998年05期

9 季万胜,任军,周绍娟,费晋秀,陈峥,乔泰东,樊代明;癌胚抗原单链抗体-链亲和素融和蛋白的功能鉴定[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10 高冠法,候一壮,王忠;水中多环芳烃痕量富集技术进展[J];山东环境;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南;;单克隆抗体:技术与应用潜力[J];畜牧兽医科技;1987年01期

2 柯丁;单克隆抗体[J];新疆农垦科技;1988年01期

3 袁文甫;窦瀚修;;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前景[J];河南农业科学;1988年02期

4 房德兴,王元伦,周宗安,刘劲松,顾志香;猪瘟病毒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和应用——抗猪瘟兔化弱毒单克隆抗体的纯化[J];中国兽医科技;1991年09期

5 孙国凤;;用植物制造单克隆抗体[J];生物技术通报;1991年11期

6 ;单克隆抗体[J];北方园艺;1991年Z1期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单克隆抗体研制成功[J];内蒙古畜牧科学;1993年02期

8 孔德壮;张衍海;龚振华;李葳;郑增忍;李玉清;张彦明;;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溶血素O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7期

9 周泰冲;在兽医病毒学和免疫学领域开展单克隆抗体研究[J];中国兽医杂志;1984年04期

10 姜天童;;抗牛IgG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特性[J];国外兽医学.畜禽疾病;198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智红;熊承良;;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A];湘鄂赣首届性与生殖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李伟;林志;齐卫红;梁春男;杨艳伟;汪巨峰;李波;;抗VEGF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A];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3年6月第27卷第3期)[C];2013年

3 沈泓;梅建凤;朱克寅;李敏;应国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9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4 宁云山;司徒维娜;李妍;彭丹丹;洪燕华;刘宜楚;贺福初;孙启鸿;李明;;人类血浆蛋白单克隆抗体库的初步建立及应用研究[A];中国蛋白质组学第二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论文集[C];2004年

5 尹铁英;王亚洲;王贵学;;血小板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的应用[A];2007第一届全国介入医学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6 曲海霞;胡和平;孙启鸿;;鼠抗人醛脱氢酶1A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7 鞠吉雨;周群芳;王丽娜;邸大琳;;抗人骨桥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刘健宏;王标;庄向生;王长兵;周伦江;刘玉涛;;单克隆抗体与免疫荧光染色技术[A];福建省科协首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畜牧业持续发展对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安星兰;陆梅生;李万波;安铁洙;滕春波;;人肌红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年

10 邴国霞;张鹤晓;张利峰;吴清民;刘金华;段向英;江育林;;鲤春病毒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其初步应用[A];京津冀畜牧兽医科技创新交流会暨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尹晖;[N];无锡日报;2010年

2 编译 李勇;[N];医药经济报;2014年

3 广凯;[N];中国医药报;2000年

4 ;[N];中国医药报;2002年

5 黄东临;[N];医药经济报;2005年

6 ;[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7 尹晖;[N];中国医药报;2010年

8 尹晖;[N];无锡日报;2010年

9 数文;[N];中国医药报;2008年

10 毛文波;[N];科技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宇;马γ-干扰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细胞免疫评价方法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2 余自强;抗血小板胶原受体糖蛋白VI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功能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3 秦克锋;单纯疱疹病毒糖蛋白的特性研究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D];第四军医大学;1989年

4 游晓华;脑钠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临床应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5 孟星宇;芘和萘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检测技术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6 胡敏;载脂蛋白M重组蛋白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初步临床应用[D];中南大学;2008年

7 温新宇;人CD38分子的克隆表达、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8 秦迎松;人促血液血管细胞生成素(Haemangiopoietin, HAPO)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鉴定及应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9 张雪芳;抗gremlin 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初步鉴定[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10 李振宇;抗FVⅢ-C2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功能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泓冰;几种单克隆抗体纯化方法的比较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2 许静;小鼠抗蛋清提取物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初步鉴定[D];南昌大学;2007年

3 王林林;抗人早孕因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D];郑州大学;2011年

4 张朋;鲤春病毒血症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5 郑怡麟;抗人降钙素原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免疫传感器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6 高晓飞;人红细胞血型糖蛋白B单克隆抗体的制备[D];扬州大学;2007年

7 李涛;抗黄曲霉毒素B_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特性鉴定[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何靖玄;琥珀酰辅酶A转移酶硝基化酪氨酸位点特异单克隆抗体的制备[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9 于海双;普洱茶茶褐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10 谭雯雯;猪β-防御素2多克隆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芘和萘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检测技术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97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2097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5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