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农村学生的适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4-09-22 11:28

【摘要】 农村地区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之一,关注农村地区新课程改革的现状,是新课程改革研究领域的焦点。学生是新课程改革的受益者,他们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现状与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有直接的联系。本研究关注了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广东高州市、广东封开县共四个县总计10所学校学生对新课程的适应现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对以上地区的学生进行调研,从不同学段、地区、民族三个方面对学生适应性进行比较,了解学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状况并分析影响其适应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学生对新课程尚不够适应,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较高,但对适应新教材及作业形式、转变学习方式方面表现较差,从不同学段的学生比较来看,高中生比初中生和小学生更为适应新课程,在喜爱程度和转变学习方式方面小学生比初中生、高中生更适应新课程,而在新教材、新作业形式及学生角色方面,高中生比初中生、小学生的适应水平更高;从不同地区学生来看,县城学生则对新课程更为适应,镇里学生次之,乡村学生适应水平最低;从不同民族来看,汉族地区的学生比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更为适应新课程,新教材和转变学习方式方面,汉族学生适应水平较高。针对学生对新课程适应的现状,本研究分析影响学生适应新课程的因素有农村学校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城市化倾向、师资水平有限、课程资源紧缺、评价改革制度滞后、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制约,此外还有学生自身素质结构以及在学习态度和转变学习方式上的意识较差的因素。基于以上对农村学生适应新课程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提出促进农村学生适应新课程以推进农村地区新课程改革的一般建议有:重新定位农村学校的课程价值取向、改善和丰富课程内容、改革以考试为主的学生评价制度、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的质量,改善师资水平、有效利用农村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技术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精神、家长应加强对子女的教育责任,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本文针对农村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学生对课程适应的特点,提出提高贫困地区学生对课程适应性的针对性对策有: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的投资力度、加入乡土文化特色,使学校课程内容多样化、创建教师在不同地区间的轮换任教机制,改善贫困地区的师资水平、农村中学中开展职业教育课程、改变学生的教育观念,转变其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出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对课程适应性的针对性对策有: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专门开展具有少数民族背景的教师培训、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课程,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以期改进农村学生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程度。

【关键词】 农村地区; 新课程改革; 学生; 适应性;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课程研究理论的发展,学生作为课程研究的主体开始逐渐受到重视,以学生作为课程研究的主体,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态度和意念,是课程研究中直接、有活力的研究资料。我国新课程改革也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其学习过程。“新课程实施与实施过程评价”课题组对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状况进行评估的结果显示,由于不同地区的教学环境、教育者对课程内容理解能力、师资水平和学生基础等方面存在差异,城市学校的课程改革推进得比较顺利,而乡镇和农村存在一些困难。既有的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和不平衡现象,需要进一步关注农村学校实施课程改革。关注农村学生对新课程的适应现状,改善学生对课程的适应水平,能够有效推进农村的新课程改革。 

1.1.1 课程研究范式强调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之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理论的研究范式转换(paradigm shift)为对课程文本的理解和对课程意义的诠释,课程由静态的文本课程走向实践课程、生成课程,主要体现在关注学习者的经验和学习体验,强调学习过程的本身,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方面形成的学习共同体。这种课程研究范式的变革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师生共同构建动态生成的课程。课程实施的研究方向除了关注教师转变的个体因素和学校的组织和结构变革外,还关注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研究。但是,关于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专门研究受到忽视,对此,学者富兰在《教育变革思想》一书中曾提到,“当成人考虑到学生时,  他们把学生认为是变革的潜在受益者,  却很少将学生视为变革过程与学校组织的参与者。”学者尹弘飚,  李子建同样认为学生是课程实施研究中的弱势群体,在课程实施和学校改善中忽视学生声音已成为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同时提出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要场所,学生在课程实施中至少应该受到与教师、校长等学校人员同等的关注。从现有研究来看,  研究学生参与新课程实施的资料总体上仍然有限,而关注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研究一方面为了促进新课程改革走向成功,同时也为了深化我们对课程实施的理论认识,不管是政策制定者、变革促进者还是实施研究者都有必要充分关注学生,  并且尝试以多种形式将学生纳入新课程实施的研究之中。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刚要)。新课程改革于2001年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实验,进而2004年秋季进入全面推行阶段。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倡导构建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倡导师生共同参与探索知识的课程实施过程;在课程学习中,学生不仅积累知识,还能够发现知识和对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同时课程教学活动是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这就体现了对课程实施中充分关注和重视课程的过程价值,不但要关注课程的文本内容,还要重视学生自身的经验和学习体验。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研究引起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重视与探讨,能够促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在课程实施的研究范畴中,研究学生对课程的适应水平直接关系着课程实施的有效程度,其学习体验也许是片断的、主观性较强的,但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态度和意念,因此以学生为研究对象是课程实施研究中直接、有活力的研究资料。 

 

1.2 研究目的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广,农村的基础教育课程实施效果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同时,农村学生作为此次课程实施的主体应当受到更多的关注,但对我国课程实施研究的对象以教师为主,而以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有限。学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课程实施的另一条途径,为了促进新课程改革走向成功,也为了深化我们对课程实施的理论认识,不管是政策制定者、变革促进者还是实施研究者有必要充分关注学生。本论文试图通过调查广东与广西两地农村学生对课程改革的适应状况,主要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教育及其课程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分析影响农村地区学生对课程适应性的因素及探讨促进农村学生对课程适应的策略与对策,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提供一种策略的参考。  

 

2 农村地区学生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状况调查及分析  

     

本研究以农村学生为主体,对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适应状况进行调查,并根据学生学段、地区及民族的不同,分别对学生的新课程适应现状进行比较与分析,试图找出影响学生适应新课程的因素,从而为提出促进学生适应新课程的具体建议打下基础。  

 

2.1 调查设计 

本调查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对学生的新课程适应状况进行调查。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来自 10 所不同学校,包括小学生、初中生及高中生共 310 名;对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学校管理者及学校的教师共 20 人进行访谈;抽取 6 所学校进行课堂观察,以了解学生对新课程的适应程度。 

2.1.1 调查对象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类型比较法”在研究调查对象遇到的点与面的统一问题及研究对象选择的典型性问题上提供了参考。费孝通曾经指出,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农村,而且都在变革之中,一个人不可能有千手万眼去全面观察。但这千千万万个农村总是具有可以加以分门别类的类型或模式的。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如果条件相同就会产生相同的事物。相同条件形成的相同事物就是同一类型,同一类型里的个别事物并不是完全一样的,类型也不是个别的众多重复,因为条件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我所说的类型只是指条件相同所形成的基本相同的各个体。因此,费先生论述并实践了类型比较法,并逐步扩大到实地观察的范围,从而开辟了科学研究从点到面,从局部接近全体的研究路径,这一思路为本调查农村学生对课程适应性研究中的调查对象选择提供了参考。 

出于对研究条件及研究的时间考虑,本研究调查对象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广东省高州市、广东省封开县四个县城里的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主要调查以下 10 所学校: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江柳小学、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初级中学、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富川第一中学、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葛坡初级中学、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莲山镇深井村小学、广东高州市曹江镇南山小学、广东高州市长坡中学、广东高州市第一中学、广东封开县南丰镇中心小学、广东封开县江口中学。本次问卷调查共计 10 所学校,发放学生调查问卷 310 份,回收有效问卷 286 份,被调查学生来源分布情况见表 2-1。同时对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学校管理者及学校的教师共 20 人进行访谈,访谈对象见表 2-2 及抽取 6所学校进行课堂观察,课堂观察对象分布情况见表 2-3。 

 

2.2 调查结果统计与比较分析 

通过对广西、广东两省(县、乡、镇)的部分农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农村学生对新课程改革的态度较为喜爱,具有一定适应水平,但总体水平不高(见表一)。从表一调查问卷中可量化题目的的数据统计中发现,农村学生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程度的平均水平处于一般的 C 等,学生在对新课程喜爱程度方面表现为较为喜爱,在适应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学生角色、作业形式及评价方面处于一般适应,在适应新教材及课程体系方面处于较为不适应状态。(见表 2-4) 

2.2.1 农村地区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对新课程适应性的比较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对教师、学校管理者及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的访谈,加上课堂观察的调查结果,比较不同学段的学生对新课程的适应水平。 

①  问卷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农村地区的小学生和初中生都对新课程持有较为喜爱的态度,积极转变学习方式,而高中生对于新课程喜爱程度则表现为一般水平。相比较而言,高中生对课程适应水平则较高,主要表现在对新教材、学习方式、学生角色方面的适应水平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对于新课程的适应程度,初中生次之,小学生则表现为最不适应。(见表 2-5) 

②  调查结论 

综合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的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在表 2-5 中初中生和小学生的适应水平比高中生略差,但在访谈和课堂观察中得知初小学生遭受到撤校并点的政策消极影响,难以参与新课程实施,加之小学生在课堂表现更有创造力,其课堂氛围生动活泼,极其可贵。 

1)由表 2-5 可以看出,农村地区的学生总体而言对新教材的适应水平普遍较低,这说明现使用的教材和实行的课程体系在内容和效果上仍然存在问题。访谈中了解到,当前农村学校所使用的教材来自人教版,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实际,但反映农村社会和农村生活的内容较少,尽管农村学生对新奇的教材内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由于缺少生动、活泼的直观联想,在理解和熟悉所用教材的概念方面处于弱势,尤其是小学生认知的特点的特殊性,其仍需要联系直观映像来学习,而小学教材呈现的内容缺少反映农村小学生的生活,导致小学生对新教材的适应性水平不高。 

2)表 2-5  中的学习方式调查中发现,小学生在转变学习方式方面表现不如初高中生,其中表示能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小学生很少,但在课堂观察的调查中发现,小学生呈现的课堂氛围充满活力,一双双抢答摆动的手、到讲台上解答、展示,声音洪亮,令人印象深刻。 

 

3  影响农村学生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因素分析........ 29 

3.1  影响学生对新课程的适应性因素—课程......... 29 

3.1.1  学校课程价值体现升学取向 .......... 29 

3.1.2  课程结构单一 ........... 30 

3.1.3  课程内容城市化倾向 .......... 31 

3.1.4  课程资源不足 ............. 32 

3.1.5  唯分论的课程评价制度 ............ 32 

3.1.6  缺失农村特征的课堂教学 ......... 33 

3.2  影响学生对新课程的适应性因素—教师 ........ 34 

3.2.1  教师的学历偏低 ......... 34 

3.2.2  男女教师比例失衡 ........ 35 

3.2.3  教师的老龄化问题 ....... 35 

3.2.4  教师数量不足 ............ 36 

3.3  影响学生对新课程的适应性因素—学生.......... 36 

3.3.1  学生的素质结构达不到新课程的要求....... 36 

3.3.2  学生的学习态度消极,出现厌学情绪....... 37 

3.3.3  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意识不高 ........... 37 

3.4  影响学生对新课程适应性的因素—家长 ......... 38 

3.4.1  家长的传统教育观念  .......... 38 

3.4.2  家长自身文化背景的制约 ........ 38 

3.4.3  家长与留守子女沟通的欠缺 ........ 39 

4  推进农村地区新课程改革、促进农村学生新课程适应性的对策与建议..........41 

4.1  促进农村地区学生对新课程适应性的一般对策.......... 41 

4.1.1  重新定位农村学校的课程价值取向........... 41 

4.1.2  改善和丰富农村学校的课程内容............ 42 

4.1.3  改革以考试为主的学生评价制度......... 44 

4.1.4  有效利用农村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技术校本课程.............. 45 

4.1.5  提高教师的质量,改善师资水平......... 48 

4.1.6  培养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精神.......... 50 

4.1.7  家长加强对子女的教育责任,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 52 

4.2  促进农村特别贫困地区学生对新课程适应性的对策.......... 53 

4.2.1  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的投资力度.......... 53 

4.2.2  加入乡土文化特色,使学校课程内容多样化........... 55 

4.2.3  农村中学中开展职业教育课程 .............. 55 

4.2.4  创建教师在不同地区间的轮换任教机制,改善贫困地区的师资水平........... 56 

4.2.5  改变学生的教育观念,转变其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57 

4.3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生对新课程适应性的特殊对策............ 58 

4.3.1  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为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做准备.............. 58 

4.3.2  专门开展具有少数民族背景的教师培训........... 59

4.3.3  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课程,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60 5 

5.结语......... 62 

 

4 促进农村学生对新课程适应性的对策  

 

农村地区新课程实施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积极展开对新课程的探索和研究,尝试更新教育观念、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探索并开发富有实用性的校本课程等等,新课程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和关注。同样地,新课程实施进程中,也需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关注。本研究试图从提出促进学生适应新课程的对策,提高学生对新课程的适应水平,使新课程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关注,学生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农村地区的新课程实施。因此,本研究分别提出促进农村地区学生对新课程适应性的一般对策、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学生对新课程适应性的针对性对策以及促进农村少数民族学生对新课程适应性的特殊对策来促进农村学生对新课程的适应性。  

 

4.1 促进农村地区学生对新课程适应性的一般对策 

从整个调查情况来看,影响农村地区学生适应新课程的共同因素主要有:农村学校的课程结构及内容不合理、课程资源匮乏、学生评价制度滞后、师资水平不高等。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七点一般性的对策分别是:重新定位农村学校的课程价值取向、改善和丰富课程内容、改革以考试为主的学生评价制度、有效利用农村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技术校本课程、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的质量,改善师资水平、培养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精神、家长应加强对子女的教育责任,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  

4.1.1 重新定位农村学校的课程价值取向 

农村学校以升学为主的课程取向不但不能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也不能满足大部分农村青少年身心发展及准备就业的需要,仅仅满足了少数学生升学的愿望。因此,必须对农村学校的课程价值取向进行重新定位。农村学校的课程应该符合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农村学生自身学习与发展的需求,兼顾升学。 

① 符合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全面推进的阶段,农村社会面临的问题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迈进,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初级专业技术人才。农村的初中程度以上的学生中,除了得以升学的学生外,不能升学的大批学生或是凭借一技之长,走上工作岗位,或是回家务农,他们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主力劳动者,也是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对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农村中学的课程应依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人才需求,树立提高农村生产生活从业者的素质,为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培养实干人才的教育理念。 

②  满足农村学生自身学习与发展的需求。以升学率为主导的课程评价体系下,考试在于考察几门必修学科,考试方式以检验知识是否掌握的终结性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质在考试中无法得到检验和考核;在中高考指挥棒下,学校课程的设置除了满足部分学生升学的需要,很少考虑学生其它学习和发展的特殊需求,所有学生为中高考而学,学生被动参与到无止境的学习中。农村地区的课程应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除了满足学生的升学需求,还需满足不能升学这部分学生的发展与就业需求,保证所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使他们了解自己为何学习,如何学习以及如何使学习与现实的生活相适应。这样能提升农村学生的学习动力,挖掘学生各方面的学习潜力,使他们在目前的学习中找到与将来的联结点,全面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素质。 

 

5  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农村地区学生对新课程改革适应性的实地调查,笔者看到了农村新课程改革的现状,也感受到了农村新课程改革的现实困难。在实地考察过程中,笔者为农村部分学生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学习的热情所鼓舞,为新课程改革带来充满活力的新课堂而欢喜;同时也为许多学生对新课程适应水平欠佳而感到忧虑。因此,本文分析了影响学生适应新课程的因素包括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因素为学生自身素质结构以及在学习态度和转变学习方式上的意识较差,客观因素在于农村学校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城市化倾向、师资水平有限、课程资源紧缺、评价改革制度滞后、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制约;并且提出促进农村学生适应新课程以推进农村地区新课程改革的建议有: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构建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学生评价体系、改善农村地区的师资水平、有效利用农村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技术校本课程、家长加强对子女的教育责任,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精神;此外,针对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对课程适应的特点,提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适应性的个别对策有: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专门开展具有少数民族背景的教师培训、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课程,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以期改进农村学生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程度。改革意味着变化与发展,承载理想并超越现实,同时又必须基于现实。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地区的实施与推进,尤其特定的文化和条件限制,必然在现实上存在面临困惑和艰难,作为教育研究者有义务为推进农村新课程改革出谋划策,希望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农村教育,关注农村地区新课程的发展以促进农村学生更好地发展。 

由于个人能力和时间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本研究存在诸如研究方法、调查样本、调查深入度等不足和遗憾之处,这也将成为笔者今后努力的方向。当然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浩大复杂的教育改革工程,要想达到实效,不仅应该包括学生对新课程的适应,也应该包括教师、校长、家长及地区对新课程的良好适应,以后还会继续关注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正如加拿大课程专家富兰克林所言:“变革使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新课程同样如此,农村地区新课程改革旅程的每一个环节仍然需要我们的密切关注,以使我们能够从中及时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进一步推进农村地区的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91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91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0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